在纷繁动荡的2020年,行至年底,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前所未有的难以判断:出国潮遇冷,还能不能留学?国内教育革新,但家长似乎更焦虑了。拿被热议的“体育和美育将正式纳入中考成绩”来说,初衷是为了提升全民素质,但依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条微博评论相对中肯,也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问题不在是否培养体育美育,而样样都要考试。
教育似乎正迈入“乱纪元”,困局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多次为我们指点迷津的夏谷鸣校长(上一篇:杭外夏谷鸣:越“称职”的老师危害越大)。前不久,“爸爸真棒”专程来到杭州,再次拜访了夏校长。
夏谷鸣校长,可谓中国教育界响当当的领军人之一。
他是英语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人大附杭州分校中方校长,现任杭州天元公学国际部校长;
他担任过浙江省政协委员,是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独特的背景,让夏校长对于公立、民办、双语学校,以及全球教育都有深刻认知,因此能从教育的“全局观”对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教育问题。
在夏校长看来:教育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且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推动一个社会的发展,但如果出现偏差的话,也会拖累社会发展的。如今,人人都在谈“内卷”,甚至在有些领域被“滥用”了,但应试教育的内卷化是真实存在的。
夏校长也直言,“应试教育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确实已经显出疲态了”。
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夏校长和我们通盘分析社会人才培养方向、家庭和学校教育路径,以及出国留学的选择等,本文将较为精华的部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Q:疫情之下,中美关系遇冷,全球化受阻,我们是否还要选择国际化教育?还能出国留学吗?
A: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家长迷茫,学校迷茫,说实话,我也很迷茫。
很多人看到国外疫情这么严重,那我就干脆不出国,走高考路线算了,或者说中美关系不好,我就去欧洲、日本、新加坡。这样的家庭不是少数,甚至孩子已经读高一、高二的都有。
今年确实是很艰难的一年,但我们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教育规划更不能做“墙头草”。
现在网络上各种资讯很多,片面报道的东西也不少,很容易造成我们对整个环境的误判,因此,在讨论到底是“出国”还是“回流”之前,我们可以先把大环境理一理清楚:
首先,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门是不会关的。美国现在的一些单向收缩政策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自己国家的开放和国际化是不会改变的。目前,不论是从我们国家的政策导向也好,新闻报道也好,都还是强调我们的开放、多元化、国际化、多边主义等等,不会悬崖刹车。
回到教育本身,最近一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中多次强调“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促进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其中还特别强调教育改革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换句话说,接下来,我们不仅在教育上不会“关门”,更是会往前走一步,从国际化教育(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到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融合中外,体现世界水平的课程体系)转变,最终让中国教育走出去。
建国以后的中国课程体系,最早是借鉴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我们一直在做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吸取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一些理念、模式和方法,过去10年的国际化学校爆发期,就是不断学习和引进国际课程体系的过程。
那么下一步很关键,我们要做中国课程的国际化,是打造真正能够和世界接轨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国内课程,我们的教育要走出去。
我想,一是国家坚持开放准则不变,二是教育政策的“融通中外”方向不变,我们对于教育的国际化是有信心和基础的。
其次,美国大学是不想关“门”的。从美国大学的角度来说,他肯定是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学生的。
原因有很多,比如办学资金上的刺激,毕竟国际学生学费高于本州学生,而且多数是全额学费;比如人才吸引,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生源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中国孩子的学术、能力各方面都是相对优秀的……等等理由之下,导致了美国大学是不想对国际学生关门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政府对国际生签证收紧了。其实,签证收紧不等于美国不欢迎国际学生,他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原因。
比如说工作签证,不论是总统的竞选方针,还是美国当下的经济、失业情况,需要先保证美国本土的就业率,给美国公民更多就业机会。因此,美国工作签证政策的收紧,不是因为不欢迎国际学生,而是考虑到国内的就业问题,也是大选的事儿。
△被称作史上最严格的签证H1b(美国工作签证)已于本月开始执行
第三,家长的担忧,更是因为今年这批孩子无法正常开学,这是现在很多家长担心、恐慌的地方。
孩子们确实很难,过的是日夜颠倒的生活,又通过网络上课,效果很不好。其实我们说出国留学,不只是去修一门学科,更多还是他的校园生活、同伴影响等等。确实,我在美国读了4年书,和在国内上网课,完全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当国家、学校不会关门,但签证政策、网课等问题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什么时候恢复正常?我认为一是看疫情到底什么时能结束,第二就是看美国的选举,如果两项都能落定,现在的状况不会延续太长时间。
△疫情期间安全投票也成为美国当地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Q:有人说,国际化教育动辄“烧钱”几百万,回国还未必找到好工作,甚至不少名校留学生回国做留学中介,当小学老师,还不如留在体制内读书算了?您怎么看?
A:关于就业问题,我们先要理清楚逻辑,到底是只有海归找工作难,还是国内大学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题?我认为是后者。
就拿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放到十几年前,我们学校招人很难,很多人都是大企业进不了,没办法才来当老师。现在呢,大批清华、北大研究生都往学校走了。
为什么?高水平人才增多了,但相对应的大公司、机关单位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同比例增长。
比如。原来清华毕业生总共10人,刚好岗位也是10人,但现在毕业生有100人,岗位还是10人,必定还有90人不能做白领,要寻找其他的机会,也许当老师也不错,也许去街道办也挺好。
△两个月前,清华北大硕士博士进入招生办上了热搜
甚至,在美国,名校博士生在开出租车、麦当劳打工的也不少,也是同样的原因。
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说明我国受教育的人口比例扩大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事实也是如此,比如江浙沪的高中普及率在95%以上,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比),都已经非常普及了。
既然人人都有学历了,所以未来更多要看个人的能力了,包括你的沟通能力、处事能力、行动力等等。
这里在此次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提到对于用人评价的改革,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换句话说,未来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有可能会改变或打破。
因此,不管是从现实的就业环境层面,还是政策层面,“考上好大学,就一定会有个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总说,教育的背后是社会问题,家长看问题,做教育规划不能单靠简单的推导,因为“‘海归不好找工作’,所以要让孩子回国参加高考”,这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同样,反过来说,是不是在国内读大学就一定没有好结果呢?这样想也是有问题的。
说到底,孩子的教育,就像是我们做投资,不管你选择哪个投资股,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而最没有眼光的投资,就是盲目跟风,最终被套牢,教育更是不能当“墙头草”。
Q:非常赞同!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要强调素质教育,但近年来,比如“南京一中事件”,比如“浙江高考前10杭州挂零”等事件,“县中崛起”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此您怎么看?
A:我们前面说,教育的背后是社会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本身有没有问题呢?肯定是有的。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是解决不了未来人才培养的问题的。
第八次教育改革已经走了快20年,基础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从发展的角度,当下的教育与二十年前相比,我们的进步是飞速的。从江浙沪等大城市来看,现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概念,已经慢慢浮现出来了,在课堂当中,也在从简单的做题模式到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了。
但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从未来看当下的教育。这样看,我们就会发现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应试教育,“县中模式”,愈演愈烈。这里有三个原因:
首先,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是英语老师出身的,在英语中有两个词,一个叫revolution,意思是革命、突变,另一个叫evolution,意思是进化、渐变,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革新,是渐变的过程。
其次,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决定的,也不单是教育自身的事儿。这里有我们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的因素,更有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标准的因素。
比如说,应试教育依然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我们的大学选拔制度依旧是看高考分数的,那我们学生在6选1的时候,就不一定会选择最感兴趣的学科,而是选最容易考高分的学科。
那么同样,我们对比英美的大学选拔,他们也看学生的学术能力,主要通过各种考试所得到的分数,国际学生还要有标准化考试成绩(托福、雅思、SAT、A Level等),但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考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主要途径或手段是第三方推荐信、文书、面试等,人才选拔方式很多元化。
第三,这代家长“要”性很强。我们坐在这里谈教育,可以很理直气壮的说,应试教育是不好的,唯分数论是不对的,但一旦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做起来就不一样了。邻居家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到凌晨2点睡觉,你敢让自己家娃10点就睡觉吗?
我并非是批评这些家长,每一代家长的身上,都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我是60年生人,我们这代人的父母亲生活在吃不饱的年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会太高,吃饱了就好。
那么,现在这一代孩子的家长,70后、80后为主,他们刚好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要你去抢,遍地是黄金,他们的“要”性特别强,也就自然而然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至于以后90后、00后当家长了,可能也就不一样了。
此外,家长当年的学习经验,会直接影响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当年(家长)为了考上好大学刷了多少题目?今天(孩子)也应该这么做,老师也是一样的。
最后,“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还是认为“唯有读书高”,我们这里并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宝押在读书一件事上。当社会各种关注还是“读书”、“考试分数”的时候,这就相当于一种社会契约了。
于是,在现代和传统的种种原因之下,才导致我们的教育改革“理想很丰满”、“初心很美好”,但执行起来容易走样,还需要时间去演变。
Q:那么,在教育的“乱纪元”下,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如何去做好教育规划呢?
A: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但可以预见未来的人才评价体系肯定会有所改变,这个大前提搞清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谈学校和家庭教育。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听起来比较刺耳——人有三才:蠢材、庸才(中庸之才、中等生)和天才,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大多数是庸才,蠢材和天才是普通学校教育培养不出来的。
比如说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学就被劝退,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是在大学辍学了,马云也不是清北培养出来的,所以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但只有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把庸才培养好,让庸才这块土壤厚了,天才才能“冒”出来。
而我们学校现在是怎么做的呢?很多学校为了能够考几个清华北大,试卷越来越难,却没有想到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跟不上,做不出来的,这就造成了大批人“陪跑”,这是很不公平的。
说实话,一个孩子的心态,往往并不是他的成绩不好造成的,而是由于他成绩不好,外界对他的态度造成的。一个班里总有最后一名,老师怎么看这个人?家长的态度是什么?
一个孩子每天紧张、不愉快,总想着今天考不好怎么办,如何能不出丑……这哪里能激发出孩子的热情、发明、创造力呢?
杭外毕业的两个“80后”,一个是大疆创始人汪滔,一个是拼多多创始人的黄铮,杭外老师一谈起这两人,都是说“当时不要太‘皮’哦”。假如他们在一所很应试的学校成长,天天刷题的话,他们还能最后冒出头吗?
事实证明,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有好的课程、老师,他们是自己会“冒出来”的。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从基因学角度来说,生出“天才”的概率是很低的,最终读“清北”、“藤校”的概率也是很低的,我们培养的未必是“藤校娃”,但培养出能力全面的孩子是有很大可能的。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走国内教育体系了,你肯定不可能完全不刷题,天天搞活动是吧?但只要你把孩子的心态调整好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具备了,那你就不要担心,孩子他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后他大概率会成长成一个不错的孩子。
最怕的,就是两头都不是。题也不刷了,素质也没培养出来,这不到头来一场空吗?
Q:如果选择出国留学呢?应该在什么时候出国?是否要考虑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呢?
A: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出国太早,高中可以考虑。
但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的格局,这批孩子最终大部分还是要回国的。既然要回来的话,孩子的根就不能断。
往小了说,你如果很小出去,国内连同学都没有,未来“找关系”都难;往大了说,我们出国留学,是为了拥有更多元化的视角,看问题的思维,而不是“学了人家的,忘了自己的”,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固守中国思维,但我们现在确实有一些孩子存这个问题,甚至还要反过来补汉语,这就很麻烦了。
因此,我建议孩子尽量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等到大学、研究生了再出国留学。
而到底选择哪个国家,我认为一个家庭,首先要帮助孩子想明白,今后到底要做什么?这很重要。
我遇到过很多孩子,你为什么选择这门课?为什么要去这个国家?他的答案往往是好朋友选了什么,我也跟着选。但其实呢,这并不是他的强项,也不是他的兴趣。
确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那么这时候,老师、家长就要帮助他慢慢发现自己的特长。
但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中国家长很容易犯一个错误,他会选择他想做的,而不是孩子想做的。比如家长认为现在精算很好,就建议孩子学精算,却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数永远不及格。
我以前在杭外,总是跟家长说,决定权一定在孩子,不是在你。你可以建议,但请在建议前做好功课。有些家长自己还没弄明白,就瞎建议!
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了,再去选择全球的大学,日本也好,德国也好,它的优势学科是什么?
其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要全面了解。
就优质高等教育的体量来说,肯定还是美国最大,毕竟中国的留学人口,不是一个日本、新加坡能解决的了的,英国也很难。
就语言和文化来说,欧洲国家需要学习小语种,日本、韩国也是如此,新加坡会好一些,但确实这个国家面积小,大学少(只有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较为出名),而且民族组成相对单一,主要是伊斯兰和华人为主。以上这些都是要通盘考虑的。
回过头来说,我们家长真的应该要多去看看这个社会,多看新闻,多读书。
比如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出台,是一个教育方向,家长为什么不去读一下原文,而是被各种网上的“解读”弄得焦虑、心慌。
同样,孩子也不要老在家里做作业,看看周边的世界,他会有他自己的想法的。
采访后记
每次采访夏校长,笔者都收获颇丰。除了他自身在体制内外的丰富经验之外,更是他对于现象的冷静分析,敢直言。其实,文章讲了这么多,最为关键的还是一句:
教育选择切忌跟风
“墙头草”最容易悲剧
送给所有关心教育的家长们。
转自爸爸真棒公众号,ID:bab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联系:VX(Hanzhang_Mommy)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