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有什么意义?怎样面对孤独?
我能不能把写诗当成职业?
这些问题,来自于一群10多岁的中学生。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困惑,每时每刻都在追问。而这次追问的对象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师们:
👆11年级学生向哲学大师周国平提问生命的意义;
👆10年级学生采访诗人西川聊“一个人就是一个种族”;
👆12年级学生和中国戏剧领军人物孟京辉探讨戏剧的精神内核;
👆10年级学生采访中国历史界泰斗阎崇年教授还原故宫背后的故事……
这些小小年纪就有机会对话业界大师的学生们,都来自国内最顶尖的K12双语学校之一——北京市鼎石学校。
笔者接触过很多喜欢鼎石的家长和学生,有的感叹其高大上的硬件、顶尖的师资团队,还有很多就是看中其全北京堪称独一无二的大师资源。
在过去的两年中,鼎石把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家、作家、学者、建筑师、艺术家、历史学家、奥运冠军、航天专家等各个领域的大师一一请进校园,以讲座、访谈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们分享他们关于教育、文化、文学、艺术等话题的思考和行动。
△在鼎石教育沙龙《“悬浮冰”的艺术之道》上,来自美国的艺术家、精英寄宿高中The Hotchkiss School视觉艺术教师Terri Moore以自己的作品“悬浮冰”为例,分享了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体验
在不确定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探讨,学校到底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对此,鼎石“教育沙龙”的发起人、鼎石市场传播部总监刘媛认为,学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相遇、碰撞、产生新的真知的平台。
“鼎石的‘教育沙龙’就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看到人类广阔多元的精神世界,不仅仅包括艺术、诗歌、哲学、音乐等闪耀着人文精神的知识领域,也涉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持续探索。
我们邀请到在这些领域中最有前瞻性、影响力的领头人们,他/她们体现着各自领域思想的重量和精神的深度,带领学生挑战和打破认知的边界,不断拓展学生对自我、他人、世界的领悟。这是我们创办‘教育沙龙’的初衷。”
它提醒着学生,除了眼前的成绩和升学,他们还应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璀璨星辰,并且始终保持探索周围一切的热情。
这是所有不确定中的确定。
最近,鼎石选择了自2014年创校以来举办的10场不同主题的“教育沙龙”,将现场的演讲、对话、问答文字进行仔细地梳理,编辑成鼎石教育沙龙的第一本书——《我们来自虚空,却又身处无穷》。
这10场的领域分别是:诗歌(西川)、哲学(周国平)、文学(龚鹏程)、昆曲(李小平)、传统(董梅)、戏剧(孟京辉)、音乐(陈曦、金文彬)、教育(李恩祐)、博雅教育(David Oxtoby)、建筑(Luke Hughes)。
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内收到的这本书,从10篇“大师X年轻一代”的对话中,精选了00后、10后最为关心的十个问题,看看大师有怎样独特的视角与解读?
一篇文章很难呈现所有精彩内容,想要更多领略大师们的思想,可以在留言处写下您对鼎石的想法,或者对这些领域的感悟。“爸爸真棒”将从中抽取10位读者邮寄此书,完全公益。
“人生路漫漫,给那些看似‘无用’却无比美好的事物腾出一点点空间吧,生命的容器有限,不要全部用‘大事’ 填满。当你的心灵之门开启之际,才会有更多精彩故事的开始。”
▽点击视频,看教育沙龙回顾▽
快餐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哲学?
△哲学/周国平,著名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Q:如今,信息碎片化,生活快节奏化,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哲学?
A:我想哲学的主要用途就是这样——让我们明白一点,不要糊里糊涂地活着。另外我觉得学哲学还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好处,就是惊疑,保持惊奇和疑惑。
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有些人智力品质高,有的人智力品质弱一些。那么智力品质是什么?
其实就是惊奇、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对知识的这种好奇心,正是一种求知的动力。
另外,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很重要,这也恰恰是哲学培养的重要方面。哲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兴趣广泛一点,经常想些大问题,让你对小事情容易看得开,不会为小事情而纠结。
(家长如何去保护甚至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首先,不要让她看哲学教科书;也不要刻意地、一本正经地去学习哲学。作为家长,最重要一点是细心地去倾听孩子的话语和他们提出的问题。
先细心倾听,再跟他平等地讨论。很多家长对这类问题最不耐烦,往往一句话把孩子顶回去 :“这种问题你去想它干嘛?不要想!”
还有一种更加糟糕的做法,就是给他简单粗暴的回答。比如孩子问“人死了怎么办?我不想死”,家长马上回答说,“都不死的话,这个地球能住得下吗?”这不是物理的问题,而是一个灵魂的问题,怎么可以这样来回答呢?
(如果孩子们非缠着你要答案?)你可以告诉他,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不如我们一起来思考。
尤其是哲学问题,你一定不要给他固定答案,你可以给他不同选择,鼓励孩子去思考,这样可能效果更好。
我能不能把写诗当成职业?
△诗歌/西川,诗人,他和海子、洛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出版作品有《深浅》、《大河拐大弯》等
Q:我将来有没有可能像您一样,把写诗当成职业?诗人是不是注定孤独?
A:别急着把它做成一个职业,你要选择一辈子做个诗人,那可苦死你。别着急,可以慢慢来,因为你现在还很年轻。
我们一般觉得孤独是别人不理解我们。我研究哲学的朋友曾说,真正的孤独是自己不理解自己。孤独也有各种各样的,但孤独是每一个人成长史里的重要一步,我感觉你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
03 对话音乐家陈曦和金文彬
音乐是天分还是练习?
△音乐/陈曦和金文彬,知名音乐家。陈曦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曾获1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最高奖,是该赛事史上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金文彬以最优秀成绩毕业于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是鼎石驻校艺术家和钢琴讲师
Q:在学琴儿童的家庭中,大家都很关心天分,其实音乐天分是非常稀少的一种才能。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练习。是否可以给很多热切学琴儿童的父母一些建议?
A:我觉得天才只适用于像莫扎特 、巴赫这样的大师,学音乐更重要的还是练习。在此,我想表达一些我的个人观点:现在市面上经常看到“快乐地学习音乐”的宣传。
我想说,如果要走专业音乐道路的话,并不是只追求快乐就可以达到。因为音乐演奏本质上是一个半竞技、半艺术的形式。跟体操运动员一样,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刻苦练习那些既定的技法与动作的话,他长大了之后是无法完成的。
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学音乐专业,必须得软硬兼施,但同时又不要太逼迫孩子。我觉得不用再强调技术,你的手指能动多快,能弹到多少音,弹得有多准确——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去感受音乐所必须要储存的基本粮食。如果基础没有全部打好的话,还是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就好,不要走专业的音乐道路了。
现代社会,学习昆曲等艺术还有意义吗?
△昆曲/李小平,中国台湾昆曲导演
Q:您觉得,艺术对人类而言应该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A:我觉得,它(艺术)就是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你依托。它会告诉你,生活中的那些苦恼暂时可以忘掉;你所坚持的那些,也是被认可的;也许你在现实生活中不值一提,但艺术会让你“忘我”。
在艺术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就像李安电影里的那个空旷的、天地独我的场景所传递的讯息一样,你知道你还有点方向,你会找到你的存在感。
在西方,从事艺术的人多是因信仰而参与。中国这个社会到现在为止,投身于学戏曲的孩子,十之八九是贫困的。
就我自己来讲,其实我也不是个生命历程很顺遂的人,哪怕直到今天,我还是有很多自我虚无感。我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所做的事,才能让我感受到我所具有的价值。
学生如何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Q: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阅读文学作品?
A: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悠游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形成开阔达观的审美品味”——这样的阅读方式好处是什么?
让你的精神悠游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之间沟通交流,会养成你达观开阔的文学审美品味,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接受更多不同的审美类型,帮助我们发展比较的观点和文学阅读经验,提高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这些都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学阅读者需要首先具备的素养。
06 对话央美教授董梅
二十四节气和人生幸福竟然有关联?
△传统/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Q: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二十四节气?
A:谢灵运曾经总结人间的幸福有四个条件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前边两项都是客观的,后边两项是基于主观,与人有关系。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老天给的。但是赏心乐事,是面对良辰与美景所生成的、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幸福与愉悦,却是与自己有关的。
节气这种中国文化,既具有科学性的自然规律之所在,同时又是中国人哲学的产物。
通过我们重温与它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种新的思考与新的感受,使我们能够在当下的,日常朴素的生活之中,如我们的先民一样,去重新体会我与自然之间的联通,重新把自己放到日月星辰,放到山川、花鸟、草木之中去,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的生命的幸福。
07 对话戏剧大师孟京辉
戏剧灵感三大来源?
△戏剧/孟京辉,知名话剧导演,代表作有《思凡》、《百年孤独》、《恋爱的犀牛》等
Q:你的戏剧灵感来源是什么?
A:我的灵感来源挺多的,首先,我觉得读书真的很重要。书籍是人类的阶梯、思想精华的延展。其次,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美与丑,以及生活的一切。最后,要对新的知识,新发生的事件敏感,这些都可能成为你灵感的来源。
当今世界,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建筑/Luke Hughes,鼎石高中图书馆的设计者,曾为牛津、剑桥所属的近60所学院,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的图书馆,以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设计家具
Q:现在互联网信息已经很发达了,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图书馆?
A:图书馆正是获取精神力量的理想之地。在 Luke 的设想之中,他希望这座鼎石的高中图书馆成为学生们获得智识的激荡之地,更是成为迎接未知、拥抱想象力的居所。
他鼓励学生在这座图书馆中‘享受迷失’,去迎接未知的惊喜:“想象力很难被培养。然而,与互联网精确的搜索不同,如果你在图书馆寻找其他东西时,你经常会无意中发现你新的兴趣点,如果学生可以习惯并安于这种意外的收获,我想这会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想象力。”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教育/李恩祐,耶鲁北京中心董事总经理、鼎石董事会成员,毕业于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于2016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Q:您有没有好的时间管理方法可以分享给我们高中生,让他们从现在就做好准备,以便将来在大学里更加游刃有余?
A:当今,有很多东西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比如很多同学会沉迷于手机,我很理解。但在这个年纪,更重要的事是要认真思考自己将来的目标,认知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鼓励大家去挑战一件自己所害怕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在公众面前表演等。
当你们以后出国留学,我鼓励你们要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多去交流,多走出去见识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选择去听一场音乐会、去文化中心参观、甚至是参演一场戏剧。你在学校里冒险所付出的风险成本,远远小于以后在社会所付出的风险成本。
如何激发学生对博雅教育的兴趣?
△博雅教育/David Oxtoby,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波莫纳学院第九任院长、曾在哈佛、芝加哥大学等多个美国顶尖高等教育机构任职
Q:在您看来,鼎石这样的学校如何滋养和激发学生对博雅教育的兴趣呢?
A:我希望鼎石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拥有广泛的兴趣。高中阶段对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敢于修习自己不拿手的科目。
就拿学数学来说,如果你本身就擅长数学,这很好,但如果你对数学不那么在行,更应该被鼓励去尝试一下,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怎样才是更有效的学习。
职业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应该晚点进行。博雅教育才是应该终生秉持的教育。职业教育可以对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有帮助,但是长远来说,博雅教育才能让他们获得长远发展并且更加成功。
△2020鼎石毕业生们
「 鼎石学生有话说 」
鼎石“教育沙龙”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学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持、访谈、对话……很多场次都完全由学生担纲。参与过“教育沙龙”的学生有话说:
鼎石学生高逸,几个月前,9年级的她作为学生主持人,对话中国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
高逸
“教育沙龙的内容非常多元化,每一场就像是‘未知的惊喜’,给我开启之前没有探索过的领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人生新可能。”
在鼎石10年级时对话西川、如今在瑞士读大二的安兆宁说:
安兆宁
我写诗,会经常给把诗歌发到朋友圈,但更多时候得到的是不理解,有时候我会感到有点孤独。我是带着疑问和困惑来向西川发问的。他当时的回答是‘在孤独的迷宫里,人满为患’,直到我去留学,身处异乡,才慢慢感觉到这句话的意味。
10年级的周彦铭,看过阎崇年教授几乎所有的节目和新书,利用十一假期去了故宫600年和苏东坡大展,圆了对话阎教授的梦:
周彦铭
我之前在的公立学校也邀请过一些名人来做讲座,但学校人太多了,学生没那么多参与的机会,但在鼎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主持与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们的对话。
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看到了鼎石学生思考的深度,和他们对于各个人文领域的开放态度。用我最喜欢的一个提问和周国平老师的回答结尾:
Q:在您眼里,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A:尼采用比喻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大自然感受到自己没有意义的现实,并为自己没有意义而痛苦。所以它要产生人类,产生哲学家、诗人、艺术家。通过他们,来为自然提供意义。因此,这个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
正是在追问生存意义的过程中,人类有了哲学、宗教、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哲学、宗教、艺术,我们才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
转自爸爸真棒公众号,ID:bab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联系:VX(Hanzhang_Mommy)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