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2020一来,教育界最大的风向标终于变了——在中国中产家长眼里,美国教育终于不再是“香饽饽”了。作为严苛教育体系下成长的一代,我们虽然得益于残酷的高考独木桥,能够跻身于中产或更高位置,但实际上,很多人对东亚教育中的压力、严格,是心存质疑甚至摒弃的,而对西方教育中的宽松、民主、人本,充满向往。
然而今年起,从种族歧视事件到疫情发展,我们不断见证了美国教育中“反智”、“过度自信”的部分,也开始回过头反思,东亚教育中对“谦逊努力”、“自我反省”的强调,以及从基础教育开始的严格态度,是否其实更好?
不仅中国家长在反思,美国家长自己也开始给教育体制“找茬”——早在2013年,一位土生土长的韩裔美国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Christine Gross-Loh(以下称克里斯汀),就专门写了一本书《教养无国界》,向中国、韩国、日本、德国、芬兰等全世界25个国家的家长、学生、老师、学者“取经”,专门给美国教育找茬。
结论震惊美国人,收到47万点赞,10万多facebook和twitter转发:
美国家长引以为傲200多年、不管孩子怎样都一通夸的“保护自尊式教育”,不仅没带来高成就,美国孩子竟越来越不快乐了?
宣扬“多多参与孩子生活”的理念,竟没能培养出有自制力的孩子?
而相比之下,严格、不随便夸孩子,喜欢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东亚家长、北欧家长,孩子不仅成绩好,还相当独立、谦逊,有坚毅力。
这本书在国内不算广为人知,但我认为中国中产家长,绝对值得一读:
向来带着文化自卑感学习国外教育的我们,其实有很多东方教育哲学应该引以为傲,而且是对全世界所有孩子发展都极其有益的。
反而是我们盲目向美国学习的一些理念,不适合用在东方文化语境下,不小心还会适得其反,要小心甄别。
今天,我就来分享这本由哈佛博士历经10年、从25个国家取经拼出的“世界教育地图”,一起从全世界的“好家长”那里学到智慧。
被中国家长学了多年的“谎言”
90年代,“保护孩子自尊”成为美国心理学界的主流。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家长认为,“必须赞美孩子,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聪明”,而远在中国的家长,更是将这个理论奉为金科玉律,到现在还坚信不疑。
但是,部分美国教育者开始嗅到了一丝不对劲。
美国小学4年级老师凯西,就经常发现“过度保护自尊”造成的后果。她曾经被家长指责,说她在“批改我儿子罗伯特的作业的时候,给的赞美和星星不够多”。
其实,凯西的批改已经很公正了,写得好的地方给的表扬具体明确,比如“写得整齐易读”、“计算时有记得进位”,也把错误的地方圈出来了。
但这位家长要求,必须给每道题上面打星星,让他“对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更夸张的是,有时候美国老师用红笔批作业,都是会引起争议的)。
凯西觉得这样的要求让自己很有压力,“这样做会让罗伯特以为自己进步很多,给他传递了错误的信号。”
无独有偶,曾大力鼓吹“保护自尊教育”的美国学者罗伊·鲍梅斯特也打了自己的脸:“过了这些年,我必须遗憾坦诚自己的建议改了,忘了自尊这回事吧,近年来我的研究显示,自制和自我规范对个人和社会更好,甚至能达成自尊做不到的事。”
然而,一直乘着“保护自尊”的车轮滚滚向前的美国家长们,多年来坚持的“夸赞教育”已经积重难返,在这一代美国孩子身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高自尊没有带来高成就和自驱力:
来自美国Brookings学会的跨文化研究显示,美国学生对自己学术能力、课业表现的满意度,都大大高于亚洲等国家的学生。但是,高自尊并未带来高表现,反而高自尊的6年级孩子,到了7年级表现会更差。而刻意提高低成就学生的自尊,反而让他们更没动力用功学习。
👉高自尊没有让美国孩子更快乐:
来自宾大心理学教授马丁的研究显示,美国人努力了30年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自尊,但他们变得空前忧郁,青少年抑郁比例增加,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不适应的情况增加,年轻人变得更自恋、更缺乏同理心。
拥有“不稳定高自尊”的人,性格更脆弱、更有防备心,容易愤怒和攻击别人,为了保护自我形象更容易把自己的错归咎于别人,甚至有些孩子,沉迷于自我感觉良好,不惜贬低他人来满足自己。
无独有偶,同样被美国家长深信不疑的理念,还有“多多参与孩子生活”,以至于催生了大量“直升机家长”。但依然被学者证明,过度参与教育、不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焦虑不安、自信低下,难以适应压力,更别说自制力和自驱力了。
那么,什么才会带来高成就、自驱力和自制力,让孩子们更快乐?
总结各种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当孩子能被放开手脚,去勤勉练习、克服挑战,取得成果后获得愉悦感(这是关键),他们会越来越有自尊心。
而鼓励孩子“勤勉、努力、坚持”,没有谁能比我们东亚家长更有发言权了。于是,《教养无国界》作者克里斯汀希望从中国、日本、韩国家长那里,取到关于自制力培养的“真经”。
被“误读”的东亚教育哲学
作为“世界教育地图”中最容易被热议的区域之一,东亚一直以来的标签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但也少不了负面形象,导致外界质疑“东亚孩子是不快乐的学习机器”。
但是,克里斯汀在日本几年的生活经历,以及专门飞往中国观察到的现象,再一次让美国家长瞪大了眼睛:在高标准、严要求下长大的东亚孩子,他们的成就、自驱力、自尊心和快乐,一点也不少。
关键原因在于,他们的文化背景,让他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更加如鱼得水。
👉说严格“毁”了中国孩子,那是你不了解东亚文化
追捧西方“夸赞式、保护式”教育的中国家长喜欢说,“过于严格的管教会伤害孩子”。但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教授赵茹思的研究结论,很颠覆认知——严格是否真的有害,和文化背景相关。
西方人觉得“管教”和“严格”对孩子不好,是“打破孩子的意志,专制且妨碍孩子的独立发展”。所以他们喜欢过度夸赞孩子,对孩子要求也不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严格的“权威式教养”方式,反而会给西方孩子带来更低的学业成就。而在中国和亚洲文化中,“管”压根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根基儒家思想中,强调教导和训诲,而读书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为人子女的义务。从“管”的角度来看,父母管孩子、督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是爱的表现,是对孩子的在乎和关怀。
比如,日本孩子很习惯家长高标准、严要求,会认为当有人相信你的能力、对你严格要求,会让人产生信心,中国孩子也认同这一点,“妈妈让我学习是为我好”,所以研究也发现,中国移民孩子接受权威型严格教育,学业成就更高。
👉亚裔的“妈妈驱动型”教育,并没有妨碍孩子独立
哥大教授席娜和斯坦福教授马克做了一个实验,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被试是一批7-9岁的孩子:日裔美国人或华裔美国人,在家说日文或中文,占一半;另一半是英裔美国人。把他们分成三组,并提供六种彩笔和六组字母拼图:第一组可以自由选择要哪一个拼图、哪个颜色的笔,第二组是研究者指定,第三组的孩子被告知彩笔和拼图是妈妈给选择。结果发现,英裔美国孩子在自由选择的时候玩得最好,而不能自己选择的孩子,表现和答题动力都大幅下滑,被告知是妈妈选择的孩子,甚至面有愧色。
而亚裔美国孩子,在做“妈妈给选择的”拼图和彩笔答题时,表现最好、动力最强,还有一个小女孩甚至要求告诉妈妈,她有按照妈妈的话做。
对于亚裔孩子来说,答题的动力来自于妈妈的参与,因为“他们和妈妈的关系,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妈妈和自己目标是一致的”,让妈妈选择拼图,不会削弱他们的“自主感”。
而英裔孩子认为自己和妈妈是分开的,喜欢什么都是完全自己做主,如果妈妈“插手”,他们会不高兴、不自在。
那么可能有人怀疑了,“妈妈驱动型”的亚裔孩子,会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吗?
克里斯汀在中国东北育才中学的见闻,否定了这一点。她发现,这所精英学校的孩子,“都很自立、很认真、勤勉,贴心有礼貌有教养,对学习充满热忱,也爱讨论复杂的难题”。其中的原因,同样来自东亚文化——“努力是对家人负责”。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爱娃做了个长达17年的研究,她也发现,中国孩子的“独立”,不是向西方青少年一样和家长保持距离,而是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同样来自东方文化影响),例如回报父母亲的努力和光耀门楣。而且,子女觉得对父母有责任,不仅有助于他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还可以克服许多青春期初期的挑战。
“无论东西方的孩子,忠于父母、和父母感情亲近,以及觉得对父母有责任,会让他们更有学习动力,更认真,学业成就也更好。”
这不是“讨好妈妈”,而是给了孩子一种使命感,希望满足他们所在乎的人的期望。时间一长,青少年就将父母设定的期望会和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加倍努力学习,最终这份驱动力不仅来自父母,更来自自己。
这也是“妈妈驱动型”教育在中国有积极效果的原因——妈妈和孩子都同意“教育很重要”、“要终身向上努力”的理念,并且目标一致。
用一位妈妈对克里斯汀讲的故事做比喻,就很合适:跳起来摸苹果。
“我们总想知道,这些孩子能跳得多高,又应该要求他们跳多高而且不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就好像举着一颗苹果,让孩子跳起来摸它,刚开始高度只比孩子能力高一点点,但只要鼓励他们努力跳,终究会摸到,一旦摸到,他们就还想继续往高跳,于是我们把苹果举得再高一点。孩子们跳着跳着,能力就会进步,并觉得自己能做得到,有自信心。我们的鼓励从不会言过其实,因为过度赞美只会让他们害怕失败。”
我们需要看到每种教育的“盲点”
虽然严格的东亚教育哲学,在某些范围内展现出了优越性,也对其他国家有可参考性,但作为血统上的东亚人、文化上的美国人,克里斯汀还是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她提醒大家:东亚教育对持续学习、自我陶冶和自驱力培养方面,无疑是占优的,但我们必须小心,锻炼这些能力被经常用到的“考试”,我们不要将它推到极致和变态的程度。
比如韩国,同样无比重视教育,但在更多韩国人眼里,教育被“窄化“为了”考最高的分数,进竞争最激烈的大学,这是通往好生活唯一的路“。
这种极致的理念,导致了严重的教育内卷。家长花费巨额费用和超长时间在补习班上,政府甚至都需要半夜出动“突袭”补习班,就为了赶学生回家休息,谁都累的要命,大家都没有变好。
所以,无论美国还是东亚,都无可避免教育中的“盲点”。而这也是克里斯汀从25个国家取经,并给自己国家的教育找茬的原因——
只要教育的受体是“人”,总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无国界、可分享的,全球爸妈互相学习如何培养卓越的孩子,才可以开放的视角,跳脱自身文化和历史造成的“盲区”。
最后,分享克里斯汀从其他国家取到的“真经”:瑞典父母相信与父母同睡,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更独立、更有安全感。德国父母相信孩子足够坚强,可以接受好的或坏的批评,这些实话不会压垮他们,反而能让他们下次做得更好。日本父母相信过量的物质享受,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伤害,简约与分享才能让孩子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芬兰父母相信让孩子成功的方式就是信任,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从小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中国父母相信热情加上密集的刻意练习,让自己对技艺熟练到近乎直觉的程度,才能产生所谓的“创意”。
转自爸爸真棒公众号,ID:bab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联系:VX(Hanzhang_Mommy)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