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今年6月,“爸爸真棒”分享了一群清华、北大、中科院等毕业的博士,在帝都最火民办学校建华打造了一所创新高中——建华提雅学园的故事吗?(戳:乘风破浪的博士们)当时,一发文就吸引了无数家长的关注:学校什么时候开学?是否收其他城市的孩子?招收多少数量的学生?果然,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最能发现宝藏学校了!
今年9月,备受瞩目的建华提雅学园终于开学了!
学校名称中“提雅”(Theia)是古希腊光明女神的名字,更深的含义则来自柏拉图的“洞穴神话”:
一直生活在昏暗洞穴里的人,每天只能看到墙上模糊的影子,于是他们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直到有一天走出洞外,因为“光”,他们重新开始认知一切。
因此,提雅学园的教学目标是“成为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温暖他人、照耀世界。”
△提雅学园的新教学楼里打破了无数面墙,造起一座从1楼贯穿4楼的大楼梯,让教学环境被光盈满
我们第一次来提雅学园是在6月,当时对它最深的印象是“前沿”和“硬核”:
它没有沿用任何已存课程体系,而是在参观了斯坦福、密涅瓦、HTH、千禧高中等美国著名创新大学中学,对国内外主流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后,结合老师们多年教育一线经验,研发出了一套系统性教育培养体系——目标-经历-反馈(Goal-Experience-Feedback,简称GEF)。
△提雅学园GEF(Goal-Experience-Feedback)教育培养体系
为了将育人目标展开和落地,它研究了世界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BO……等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搭建了包括12项素养的通用素养模型:
△12项通用素养
具体学习方面,则在参考了中美国家高中课程标准、IBDP课程标准、AP考试大纲后,构建了领域和学科的知识技能图谱:
△数学知识体系图谱(局部)
在评价和升学上,它更是摆脱了“洋高考”桎梏,加入了安多弗和埃克塞特等顶尖美高所属的MTC联盟,用自主研发的PRISM线上评价系统给学生生成素养发展的“电子档案”,已得到哈佛、斯坦福、MIT、达特茅斯……等百所大学认可。
△每个学生都将在PRISM线上评价系统拥有自己的页面(点击可看大图)
如今提雅学园有了第一届创校小伙伴,开学也已快3个月,我们再次走进学校,和提雅学园的许多“大伙伴”(老师及其他员工)“小伙伴”(同学)相处了一天,在即将竣工的超美新校区里闲逛、听课……则看到了它富有人文关怀的“柔软”一面:
它100%硕士40%博士的创校团队,背后是一个个在传统教育中取胜,但又深刻感受到其“不完整”的人,每个人都对教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它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了一个最懂他/她的人——“成长导师”,帮每个学生找到兴趣和目标,陪伴他们过好高中4年和随后的人生;
而它所希望寻找的学生和家长背景极为多姿多彩,却都具有一个特征:他们希望孩子能在提雅学园自主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提雅学园与学生共同打磨的PBL部分课程
离开中科院后,我还从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硕士和博士。
随意走进一堂“自我认知与心理学”课堂,学术导师就是在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进修的剑桥大学硕士,在阿联酋做过十余年国际教育咨询👇👇
△提雅学园的自我认知与心理学课堂上,小伙伴们在分享,学术导师丁丁(左一)和大家一起聆听与讨论。她是获奖育儿图书作家、剑桥大学硕士,在阿联酋工作生活十余年,长期从事国际教育工作
“ 数学与智能科学通识”的学术导师是南京理科状元、清华博士,当过雷达工程师,上课随口就能告诉同学们知识如何学以致用👇👇
△提雅学园的数学与智能科学通识课堂,学术导师何遵曾担任雷达总体设计师,信号处理、数据处理算法设计师
我面前深度沟通了3个小时、担任提雅学园“成长导师”负责人的陈阳博士,更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中学考试一直都是特别顺吧,什么题都能做出来。”“也没有很喜欢化学,就是比较擅长,打化学学术活动也是学校安排,然后得了江苏省一等奖。”“没有参加高考,是保送了北大。硕博也是保送的……” ——关于自己过去的经历,陈阳这样描述。
可是,上大学后,这样一个“24K纯学霸”却陷入了迷茫。
中学时,生活被课程表、学术活动考试安排得满满的,他一直按部就班,顺利无比。但开始做科研、进入社会的时候,他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我读博就像以前考试做卷子一样,照着实验室的热门方向去做研究,也能做出成果毕业。但当我看到导师和其他一些师兄师姐,每天早上来实验室就兴致勃勃地看最新的论文,想想哪些方向比较有趣、自己可以尝试……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在化学领域并没有他们这样的内驱力,以后就算‘混‘进科研队伍,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果。”
像其他同学那样进企业、转行做金融吧,陈阳也考虑过,但根据他对自己的了解,这样的生活并不会让自己快乐。“那段时间非常痛苦,一方面我不想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混一辈子,另一方面也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陈阳承认。
最后,陈阳决定重新开始,投身教育,做一个“教书匠”。
“我在中学时给同学讲题就挺出名的,喜欢变着法儿让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搞懂题目,但真正下定决心去做教育,更多的是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自己中学时有位老师能启发我,不要‘沉迷做题’,而是思考下自己的未来,是否就能避免痛苦和迷茫?我能不能帮其他孩子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的人生?传统的教育是否应该改变?”……
抱着这种心态,陈阳在毕业后进入了中高考平均成绩稳居海淀区6-9名的“帝都最牛民办学校”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的中学部,做化学老师和班主任。
“建华除去初三高三学业抓得紧,平时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的,这就让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期待是可以实现的。当时我做班主任,也非常重视跟学生们平时的交流,现在我教过的学生有上大学、上高中的,他们都还经常在微信上和我聊天,或是向我咨询各种问题。”
△提雅学园的一个有趣细节是“可书写”的墙无处不在,新校园里的书写墙更是足足占了竖立墙体面积的70%
其后建华要办一所创新的国际高中——就是现在的提雅学园,更是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不从应试角度,而是从为学生准备好未来人生的角度去做教育。
提雅学园100%硕士40%博士的创校团队,许多人背后都有一个和陈阳类似的故事。提雅学园之所以能聚集这样一群人,也正是因为这里集合了他们对教育的初心。
△提雅学园新校区的内部设计处处都有玄机,让人不由得感叹“果然建筑也能育人”
02 最懂孩子的“成长导师”
陈阳在提雅学园的新角色是“成长导师”负责人,可以说正是他最想做的事——陪伴学生成长、引导他们寻找兴趣和目标。
可是具体该做什么呢?他一开始苦苦思考了很久。因为这个角色特别容易浮于表面,许多引入“导师制”的学校,每周就是跟学生定期聊聊天,学生不来找你,你也就忘了学生。
△导师小组每周会针对每个孩子情况组织一次复盘会
后来,在研究提雅学园的12项素养目标时,他发现,其中有2项素养——自我认知和自我驱动,用“成长导师”的形式推进是最好的,这才让“导师制”有了抓手。
现在,提雅学园的成长导师们,每周都至少会花1个半小时和每个孩子们见面,用OKR(目标与关键结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这个Intel、Google、今日头条等大型企业或组织都在用的方法,帮孩子们制定和执行“行动计划”Action Plan。
△OKR的设定要点
“第一节课,我们会跟他们把‘目标’这件事讲清楚,比如告诉他们一些目标制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再反复沟通,确认他们是真的想完成这个目标,然后让他们订一个行动计划,写好自己要做哪几件事,怎么做。下一周,他们要交上自己这一周的总结和打卡情况,我们再一起看,这周哪些做得好,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
在帮助孩子们完成目标的时候,陈阳是个“狠人”。
他负责的一个孩子Modor,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学日语”,这对他意义重大,因为他不仅喜欢日本文化,将来还想申请日本的大学。于是,陈阳和Modor一起看了一个线上日语课程,结合他的整体学习安排,把上日语课的量定为一天一节课。
△陈阳和Modor及其他学生在万圣节化妆晚会上
实施起来,Modor发现难点在于周末。在学校时他可以坚持,但周末回家就只想着玩儿了。第一周他打算周六周日每天上一节课,发现完不成,第二周就换成两天只上一节课,结果还是完不成。
于是陈阳和他约定,每周六晚上9点给他发一条信息问:这周的日语课你上了没有?结果立竿见影——Modor收到信息,马上去上了日语课,过了一个小时,他就给陈阳回复:自己上完了。
“我觉得从那以后他就认真起来,知道导师是可以真正投入时间精力去帮自己完成目标的,而且在克服困难时,导师会一直在身边陪伴着自己。”陈阳告诉我,刚开始Modor对于完成目标并没有多少信心,但最近每天上课已经游刃有余了。
“成长导师”会阶段性地去跟Modor的任课老师了解他的学业进度,然后跟他共同制定从学习到生活各方面的OKR,帮助他不断优化目标。
△开学时,提雅学园的小伙伴与导师互动双选的情境
提雅学园的每位老师都有担任“成长导师”的义务。导师和孩子们之间是双向选择——比如选陈阳的学生很多是因为他喜欢日本动漫,和自己有共同语言;另外一位导师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景观建筑方向毕业的设计师,在爱好艺术的学生们中间很受欢迎;有位导师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于是几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选了她,经常和她分享内心的烦恼;还有一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学过教育学的复旦中文系学霸,选她的学生有的看重她在美国中学的授课经历,有的则喜欢她温柔的性格……
“对你的‘成长导师’满意吗?”我问Modor。结果他别有深意地看了陈阳一眼,说“希望老师们更善良一点!刚开学时那么好,现在竟然留那么多作业……“我们都忍不住笑起来,陈阳则装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无辜表情。
这群博士和青少年的师生关系,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种。
△提雅学园的The Box空间设计课程小组
03 跨越2000公里的梦想
作为“成长导师”,陈阳还负责和家庭的沟通,令我意外的是,选择提雅学园的家庭十分丰富多彩。
有原本来自建华的,有从其他国际化名校转来的,有千里迢迢从广州来的,还有个男孩的爸爸非常“仙风道骨”,热爱传统文化,每天弹古琴、打太极拳,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思维开放,愿意接受新事物。
陈阳说,这些家长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尊重孩子的选择,希望孩子能够充分探索兴趣和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提雅学园小伙伴自主分享讨论
他觉得从广州一个人跨越2000公里来北京的佳乐,正是在提雅学园改变最大的孩子之一。佳乐妈妈本来有点焦虑:孩子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能管得住自己吗?会不会整天玩手机?
没想到的是,佳乐却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这个有点内向的女孩,其实内心藏着大大的梦想——她从小喜欢编程,希望能申请上一所计算机特别厉害的美国名校。
初中她在广州的一所公立学校,并不快乐,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打王者荣耀”,她把自己想申请A大学的梦想告诉好朋友,却被嘲笑了。
老师也令内向的她“闻风丧胆”。“虽然老师嘴上说可以来找他问问题,但他们太吓人了,我们没有人敢真的去找。”
现在,佳乐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提雅学园的课程可比以前有趣多了,上的课不是语文英语数学,而是《沟通与表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创意设计与创新》《数学与智能科学通识》……她最喜欢的课是《算法初步》,而每次《沟通与表达》课程学习中,有了不错的成果,她都会发给远在广州的妈妈看,让她放心。
△佳乐(前排左一)喜欢一些特别”酷”的东西,除去编程还有街舞。她在提雅学园组织了街舞社,自己担任社长
来自某国际化名校的孩子Jackson则迷上了《The Box空间设计课程》这门以PBL方式进行的选修课。
他是全校最小的孩子,只有14岁,却被全体伙伴公认是最多才多艺的——“硬笔软笔书法9级,素描9级,速写9级……为什么都是9级?因为业余考级的话最高就是9级呀。啊,吉他因为最高有10级,所以在考10级。”
Jackson就选了那位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毕业的设计师Chloe作为“成长导师”,并且正在做一份自己的作品集。
“他将来会选择设计专业吗?”我问陈阳。“对他来说还太早。而且Jackson在许多地方都很擅长,我们会继续陪伴他探索,选择喜欢的方向。”
△Jackson的设计手稿和手绘
我也喜欢提雅学园的课程。我偷偷坐在正在进行的《自我认知与心理学》课程的教室“地球”(提雅学园的教学空间都由大家投票命名)的后排,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到前台。
这节课上,他们要以“情绪”为主题做TED分享——Jackson的英语果然流利,老师已经在这个月的过程性反馈里说要给他加课了。和我谈话时有点害羞的佳乐,在分享时倒是落落大方。
我也注意到,提雅学园的孩子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从老师讲解的心理学模型出发,引申到了哲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让我这个成年人都啧啧称奇。
“来到提雅学园以后,觉得梦想好像可以实现了。”佳乐告诉我。我相信她。
△谭静校长与提雅学园大小伙伴在一起
转自爸爸真棒公众号,ID:bab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联系:VX(Hanzhang_Mommy)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