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申请季结束已经1个月了,录取与否,2月份已经开始见了分晓。同时,3月份又将迎来一波录取峰值。最近拿到ED II录取的同学自然喜上眉梢。同时,也有部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申请放了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心态失衡的自然也有。老梁今年有指导一个孩子,刚收到了来自EA的拒信,就开始焦虑,不知所措,如今拿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后,才终于平静了下了。这次公众号解禁之后,老梁也准备总结今年这一季申请季的总体情况。大家可以结合我圈中好友的公众号,来做个自我判断:
不因第一封拒信而伤害自己
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目前学校的review工作依然平稳的进行着。这个阶段中,部分学生收到较晚公布EA和ED II结果的学校,时间大概在2月份,比如纽约大学的ED II,波士顿大学的ED II和埃默里大学的ED II。和往年一样,Emory University依然卡住了很多学生,虽然他也被称为“通往常春藤的跳板”。但是当学生们收到了拒信后,依然有人痛苦地表示:“我感觉没戏了”。有一说一,你希望收到拒信么?但是问题在于,当你受到拒信之后,你怎么看待拒信,以及这个拒信的时间点和其招生政策背后?举个例子,我看到Emory University的几个拒信后,我的分析如下:
1)你要判断Emory他今年申请者和他目标人数是否匹配?以及申请者的特质。可悲的是,我一直认为,这种虚无缥缈的“特质论”,无法在标准化成绩里体现出来。即使你有1600的SAT,可能依然会因为你不是“可口可乐粉”而拒绝你(这是一个梗,别当真)。
2)就像你看惯了浦东的厨房三件套一样。每年对招生官来说,这群标化考试越来越强的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了。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顶层申请者能否被录取,就取决于他们的背景以及反映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大家要知道,虽然有疫情debuff的加持。但是好学生,该走美国大学线的,依然会走。所以申请美国的优秀学生有增无减,竞争机制只会更可怕。举个例子,2017年,Emory就录取了一枚Toefl只有101,SAT只有1400,照理来说,她不该被录取,但是IB考试成绩却达到41分。大家可以想想我之前有写过一篇关于介绍IB课程的文章,我觉得看完你就能知道IB 41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神。
第二个就是社会特质和背景。我当时在老单位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关于在南非参与了救援野生犀牛的活动。学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情况,然后和他的组员们规划,并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公卫情况。同时在深入了解他们的营生手段,以及进行了为期数周的犀牛宝宝照顾行动后,提醒人们禁止猎杀犀牛他通过帮助当地人改善生活环境而非通过猎杀来起到引导别人的作用。这个活动作为他申请时的一个亮点。被今年New York University 的ED II录取。实质上,这件事情反映了纽约大学背后的考量:这个孩子,是个社会贡献者,和自然环境的关注着
讲到这里,说句题外话,明年要参与申请的学生,请想一下,你们觉得如何可以让自己与其他申请者与众不同。活动自然要参加。但是参加活动中,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质同时增加自己的社会性,是很重要的。申请不是填个表格写个文书这么容易。如果一个文书可以直接让你录取的话,要你之前4年的成绩单干什么。老生常谈一句话:学校越来越希望看到一个不仅仅是成绩优秀的申请者,而是更加多元化,能够对这个社会,对社区,对自身personality提高的学生。
不因第一封拒信而胡乱加申学校
这个观点与其说是说过今年申请的孩子听。倒不如说是我给今年下半年要投入深情的孩子们一些警醒、
这是今年真的股市,和往年常见情况一样,我一个学生收到了Brandeis ED II的拒信,然后急吼吼的说:我要加学校。问题时,之后还有7个学校都还没出结果来。甚至3月15日前还有一批学校没有消息!!
故而我一直觉得,对于升学的理解,国人的功利性已经过得没反而再过了。有录取亦要攀比,无录取则要焦虑。我认为,这是留学申请中,最ZZ的心态。殊不知你的急功近利会造成你的后期操作一片混乱,胡乱删除学校,加学校之后让你丧失很多与目前申请的学校沟通深入理解的机会。
出来第一个结果,即使让人失望,也千万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那时候加学校不是明智,是憨批。
收到录取不要无事可做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2015年,我曾经见过一个惨剧:一个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录取的学生,男。当时UIUC是他的人生梦校,可想而知录取后他是怎么一个爽法。那之后,在我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小哥哥开始整日沉浸于LOL(恩,这个都懂的吧),之后造成GPA狂跌。等到我们确认入读并准备提交最终成绩单时,我们才发现,这小子GPA差点跌倒了3.0以下了。就差没被UIUC收回圣喻了。
我经常拿这个事件告诫我所有获得提前批录取的学生,告诉他们“秒爽一时爽,全家哭人广”的事实。并且提醒他们,收到录取后,一定要让自己有事情做。比如说:
1)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适应国外生活的课程和活动。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和适应国外学习方法。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通过自己去了解,也有外面专门做课程体系的。可以去报名参加下。尤其是那种project-based study,对你只百利而无一害。
2)提前了解你要去的学校,加一些该学校新生群或者提前认识些学校老生。你总不希望进去一问三不知吧
3)保持目前学业的强度,好好学习。就算要玩,也克制自己少玩玩
4)做一些入读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AP考试,想想正常的话,5月份你就要考试了。你还想怎么样。
这些好习惯将帮助你一不会丧失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同时,还能为自己即将入读的九月攒些能量和准备。说白了,攒些人品。
老梁又回来了,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们会继续拥有读物。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