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简介:毛同学,交大附中2020届毕业生,UIUC 2020级统计新生,曾于高二参加学校的交换生项目,在Basis Scottsdale就读11年级。
由于疫情的影响,各大标化考试都选择了延期举办甚至是直接取消。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各大学校也纷纷发布新的录取政策:标化考试成绩的提交变为选填项。而同时,大量学科学术活动的取消也限制了学生表现自身能力的途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软实力”:学术研究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学研能力的体现便成为了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一道巨大分水岭。
在美高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相较于国内体制内教育对于学科学术活动的推崇,美国的教育则更热衷于引导学生的学科兴趣,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软实力”。学校每周都设有研讨会,指导老师会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并提出改动意见,在学期末,所有学生都需要进行展示,布置展板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提高自己在申请时的竞争力呢?
和准备标化考试或是学科学术活动所不同,完整进行一项学术研究所需花费的时间很长,而在准备美本申请的过程中,时间安排是十分紧凑的,因此越早确定研究兴趣和方向便意味着更多的研究时间,更充足的准备,更深入的研究,而以此展现给大学招生官的学术研究能力也便更强,更容易在茫茫的申请列表之中脱颖而出。
由于课程系统的原因,一个体制内的学生常有的问题是他们对于各个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没有清晰的认知。而这对于美国本科的申请是一项大忌,因为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希望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理解并能自发的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很明显,对于学科只有百科全书式的粗略理解甚至只是单纯觉得“这看起来有趣”是远远不够的。
在学术指导的帮助下,学生分辨不同专业的本质并且决定出自己所意向研究的方向
在确定研究统计学之前,笔者曾对多种学科感兴趣:计算机,材料学,环境等等,然而在稍微深入了解这些学科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它们的认知的纰漏和缺陷。清晰地了解到这些专业的内核之后,我最终选择统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确定了要进行研究的方向之后,学生便可以逐渐学习该学科的初阶知识。以及基础知识/基础工具的学习使用。
学术研究的过程是多维的,是对研究者多重能力的要求和考核。
举例来说,对于理工科目,数据分析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科项目,如何从茫茫书海中提取到所需的信息也同样是一门学问。类似的知识还有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以及引用的规范等等
许多学生在决定了研究方向之后,自己研究摸索的过程中面对高阶的课题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这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这一学科的学术基础,而这无疑会极大的拖延他们的研究进度,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在进行较高阶段的研究中,许多学生会产生如下的担忧:万一我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认知误区。学术研究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需要的是研究者根据证据进行分析,逐步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并没有人强制限定研究的范围,而是学生主动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选择现实中存在的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可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可见的物体,在加深学生的学术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该学科的深入研究热情。
在研究沙漠化成因的过程中,我从NASA WorldView等渠道收集不同类型的数据(植被率,降雨量,平均温湿度等)并进行数据分析,建模来判断对于土地沙漠化影响最大的要素。在该项目中,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了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物体(降雨等),加深了我对于不同的统计公式/模型的理解。而在完成项目之后,我意识到了对数据研究的热情,并坚定了研究统计学的想法。
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常常被人所忽略,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重视的。相较学术奖项,招生官更愿意看到的,反而可能是一系列持续进行的科研活动,因为这可以反映出这名学生对学科的探索欲望和持续研究能力,而这正好是大学所想要招收学生的品质。在学生的逐步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深度,而不是广度,在对应学科下有深度的挖掘对于长远的学科发展才是有益的。
第一个学术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未来学术进行影响: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