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招生季,斯坦福大学共收到47,450份本科申请,超过前一年申请数达3,000+,这也是该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申请本科人数。其中有2,040位申请人收到该校的入学邀请。去年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为4.3%,创学校历史新低。
据不完全统计,斯坦福大学2023届早申请录取的中国学生(包括在中国就读的外籍学生和在国外就读的中国籍学生)为数不多,在这次早申请阶段,录取中国学生不足10人。有方优秀学员 Leo ,获得了斯坦福常规申请阶段(RD)提早通知录取。他是如何从科研小白,到收获2017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计算机)全球铜奖,并在非常稀有的常规申请(RD)提早通知中,即获得斯坦福大学录取?
让我们一起听听Leo怎么说!
Q 在备战丘奖的过程中,你也一直参与有方学者的科研课题,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科研课题和成果吗?
Leo:简单来讲的话,我们这个课题做的是通过金属价格的波动预测稀缺金属公司的股价,主要涉及到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当时项目成果是股价预测准确率达到了66%,我们还做了一个交易策略,针对了A公司的股价进行了测试。最后结果是一年中我们的交易策略的收益达到了400%,超出了原本股价自然增长收益的147%。
《金属价格的波动预测稀缺金属公司的股价》课题论文节选
Q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是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吗?
Leo:有两点吧。在参加这个课题之前,我对于机器学习跟算法只是单纯很感兴趣。然后导师在开始阶段给我上课讲了很多算法,大概每周讲一个新的算法或者模型,让我很期待。另外一点的话,在写论文之前我做了很多背景调研,导师也讲了很多文献跟背景知识。我原来以为仅仅只做一个计算机的课题,但是没想到实际上发现做课题的时候和产业结合有很大联系。
Q你觉得这个课题的最大意义在哪里?遇到过什么比较困难的地方吗?
Leo:这个课题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金属稀缺性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吧。因为以往我们常用静态的指标来量化金属的稀缺性,但是这个静态指标更新频率低且数据稀缺,我们尝试通过看稀缺金属供应商的股价来判断,从而间接在课题里引入了时效性这个概念。模型刚开始很顺利,而且这个模型得出的结果数据非常好,可能有点掉以轻心了。但是后来发现在做模型训练的时候,不小心把未来数据也放进去了。但是这部分的数据是不能用的,会影响到模型的最终效果。
最困难的就在于如何去优化模型,然后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去优化:比如data preprocessing, 引入新的模型,参数调整等等。
Q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导师对你提供的帮助主要有哪些?
Leo:在全程的辅导中,我觉得关键的还是导师对于计算机和数学基础的辅导。导师每周都会给我很认真的讲计算机的模型和数学推导。其实如果单纯想要做课题的话,对于数学推导这些内容,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讲那么细致的,但是老师仍然很耐心地讲了。这方面让我很感激。另外一个方面的话,就是让我对整个科研过程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前期选题,到实践做模型,再到论文写作……
Q 你觉得导师对你帮助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呢?为什么?
Leo:帮助最大的是论文写作这方面,因为之前我其实是完全不懂的。但是后来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对于论文撰写的整篇脉络都非常清晰。说点题外话,当时我看了一下我们计算机科目竞争者们的一些论文,发现我们这组的脉络是最清晰的,非常规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整个课题做下来,我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如何去自主学习的方法,我感觉这是对做科研来说非常重要的技能。因为我从小文科比较好,还是后面高一的时候才开始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笑),所以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在科研过程中很需要学会自己去学习。
Q 你有什么比较特别的自主学习方法可以给大家分享码?
Leo:举个例子啊,在读课本的的时候如果碰到一些概念不了解的地方,我就会去YouTube上搜视频看。因为视频上会把算法可视化,很生动形象。另外一个就是我看课本其实会比文献多,因为课本会介绍得更加详细。大概就是这两个方法,实在解决不了才会去问导师。
Q 从你接触科研到现在的整个过程中,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Leo:就像刚才说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多依赖老师。做科研的话,更多就是边学边做,不可能像平时上课那样完整按照系统来学习,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对某个学科非常感兴趣的话,最好的去保持兴趣的方式就是去做科研。我觉得科研和学术活动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学术活动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出题人的思路来解题,但是科研不能这样,要自己去思考创造自己的套路。而且科研是真的能够勾起一个人的兴趣,就比如说我,9年级的时候我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会对计算机感兴趣
Q 从准备课题前到参赛一直都有参加我们有方学者的科研课题,分享一下你平时在科研学术上每周投入的时间?
Leo:前期上课的话,当时是每周有2小时左右,课后会有编程作业,大概也是2个小时左右。课后的知识巩固时间也是每周1小时。在做丘奖课题的时候,每周是2-3小时。但是因为那段时间我在准备别的东西所以时间压缩很严重,现在想想其实应该每周花更多时间的。然后就是开学前一周是10-17小时这样。
Q 那你觉得在这个科研过程中,我们有方教育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呢?
Leo:我最感谢有方的地方就是给我介绍了我的导师。如果没有有方,我想要接触领域内一流的资源是很难的。包括我后来在参加丘奖的时候,发现在师资这一块也都十分稀缺,所以有方能够提供这样优秀的老师,我很感谢。还有一点就是,有方对整个科研过程的安排和跟进很到位。经常会有督导来关心我们的科研进度。特别是最后科研论文提交阶段,一直都会有跟进,保证我们能够按时提交论文。
Q 如果你有学弟学妹想参加科研活动的话,不论是有方的科研课题还是学校的科研项目,提几个你觉得有价值的建议给他们?
Leo:
第一点,最重要的是有兴趣。我当时参加科研也不是为了参加比赛,就是因为自己感兴趣。像我,一开始基础其实很薄弱,起步很困难,遇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这种时候兴趣能够保证我对于科研的坚持度。
第二点,如果科研打开了你兴趣的大门,那么就不要做了一个课题就结束了,要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往前走。
第三点就是,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做科研的时候可能我们一开始会想要做个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并不能为了出结果而出结果。我一开始为了打牢基础花了很多时间,虽然有些基础知识对结果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对于你未来的科研道路还是很重要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