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三月底,大部分美国早申结果皆已出炉,美本已经开始放出RD录取结果。这里,小编为大家请来一位ED1录取NYU,成功上岸的Z学长来分享申请走完后的整体感受及经验分享!
我自己标化并不高,sat1480,toefl105,仅仅只是达标的水平,我个人认为,对我录取最有帮助的还是高二去美高交流了一年的经历。
美国大学更加信任与了解他们自己教育系统的水平和能力。
在美国呆了一整年对自身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大的提升,毕竟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英语环境。
语言能力
体制内对英语的教育并没有多注重口语能力,所以很多学生对与长时间的英语交流其实是不熟悉的,在交流时,会有一个英译中(思考问题)再译英(回答问题)的过程。
而美高的经历让我初步养成了直接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在面试时,整个人能更显得自信和流利。
写作能力
另一个,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说我会了多么难,多么长的复合句,或是有了多么大的词汇量,而是我了解了对于老美来说,他们有怎样的阅读习惯,更偏向怎样结构的文章与段落。
很多人喜欢用很长的复合句来写文章,来表现自己多么牛,语法多么好,其实这是错误的。
人都有通性,看到一句非常长的句子,第一反应都是:“槽,真长,阿西吧,我还要自己理逻辑,算了跳过”,而不是这哥们真会写。
老美更偏向一个长短句结合,长句基本就一个从句,这样写起来读起来都不麻烦。
真论在美高一年,我有啥学习心得,最大的就是不要用中文去思考英文,而是努力的把英文的思考模式向母语靠拢,形成一个闭合的思考回路,而不是当中某个环节需要接入中文。
这其实很重要,尤其是学STEM方向的时候,术语都是英英释义,用英文理解后,其实我也理解了这个术语是干嘛的,我知道怎么用,考试时候我看到题,就不会先有个翻译,做题,再翻译的过程,但我压根不知道它中文翻译是啥。
大部分老美在STEM课程上是比不过中国学生的,在上AP课程的时候,他们一个题型,可以换数据,换样子,讲一个礼拜,这在中国顶多一节课的时间,然而他们还是有可能会不会做,当然,老美最吊的那部分人,就和中国最吊的那部分人没啥差异了。
学习的时候(我个人是理科方向,所以就是理科方向心得),一定要注意知识点串联和公式推导过程。
一个公式真说能记多久,因人而异,我自己就从来不背公式,因为我知道自己能推导,就算不背,我一样会用,甚至用起来要比别人快。
这听起来很奇怪,为啥我多个推导过程要比别人直接套快。事实是,题不会那么直白的写着,请用xxx公式,需要一个分析的过程,我解题的时候,理清基本关系就可以直接做,当看到特定关系,我就可以知道,这能推导到特定公式,然后我就能直接上手了,而别人可能还在翻自己的公式库。
也就是说,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一个灵感的来源。在考去年AP微积分BC的时候,我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做完了全卷,剩下时间基本全在睡觉,在考后分析题目的时候,我旁边老美在哀嚎,我在狂笑,因为我对下来就没有错的,除了跳了某些步骤会扣分外,我,没有错的(笑)(叉会儿腰,可把自己牛逼坏了)
知识点间的相互串联,组合成网络并相互呼应,然后用来解题,这我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而我要说的是,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对于学新东西非常有用,对于新概念的理解,可以与已有知识网快速呼应联动类比,让自己对新概念的理解运用更加的快和透彻。
打个比方,AP化学是先上的enthopy(我真不知道它中文,分子力学,热力学相关),我理解了,然后我把它纳入了知识网,然后老师开始教entropy(另外一个热力学概念),运用enthopy的知识。
老师上课刚讲完概念,我就知道entropy是干嘛的,老师刚讲完公式,我就能立刻理解,甚至对公式做变形,也就是说,当老美们还在努力分清entropy和enthopy的时候,我已经搞定了包括概念到公式变形转换等等东西,这就是用知识体系思考,而不是独立单个理解的便利。
文书写的不一定是要多高大上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些身边的小事,也能写进去,文书主旨在于体现自身是个怎样的人,以及自身具有怎样的品质。
我自己写的是支教时的数学课的教学经过,我想通过文书来告诉招生官:
一、我有爱心和同理心。
二、我热衷于数学,且努力将我自身的热爱传播给别人。
我有一个学长,标化1500左右,但他文书写的牛,收到了五六张前20学校的offer。
他文书没写自己多么光辉的事迹,他就写了个自己在美国与流浪汉对话的经历。
所以说,文书更重要的,是体现自身素质与给招生官留下印象,而不是标榜自己的光伟正。
不像别人,有什么各种学术活动奖项和高大上的研究(要有我干嘛不升前20),我的活动顶多中等偏上,真正出彩的也就三个:JHU的顶级工程夏校,和NASA工程师学习的IPS(倒立摆)系统,以及我们5515队的FIRST Robotic的奖项(上海赛区主席奖,文图拉赛区第一名)
活动选择最好与自身的专业方向相关,体现专业素养,至少前几个要,像Common App需要填10项活动,也许后几项可以展现自身的广泛爱好,音乐素养等等,但排名最优先的肯定是要与专业相关的。
在我活动排序的时候,无论夏校还是研究还是FIRST,甚至是志愿者,都是最高优先级的(我支教做的也是数学相关的),首先你要体现自身对该专业的热爱,再体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倒立摆系统,是个机械工程类绕不过去东西,一是它包含大量工程类和数学知识,像拉普拉斯变换,空间矩阵到力的分析和转动惯量,二是倒立摆是航空航天的基础结构。
我当时选倒立摆,是因为我申请的是应用数学,正好是IPS所需要的。
NASA的工程师,更多的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他会告诉我接下来要做啥,我该会啥,然后自己去研究。
IPS这个活动,总的来说:
一、体现了我有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二、体现了我对数学有着研究的兴趣与动力
三、体现了我有能力解决一些复杂的计算和概念
我的学研是在线上做的,与我而言,线上学研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上的灵活。
我的导师是NASA的工程师,他人在休斯顿。而我的情况就比较特殊:学研前3个礼拜,我在亚利桑那(因为我在美高交流读高二);中间三礼拜,我在上海(高二读完回国了);后面一个月,我在巴尔的摩(我在读JHU夏校)。
我光一个学研的时间,我就换了三个时区,要是时间不灵活,学研肯定组织不起来。
我记得最清楚得一次,就是我刚从上海飞到JHU夏校得那一天,导师还以为我在上海,凌晨两点给我打了个skype,我又正好因为时差没睡着,就在房间里开了个真·大早上的会。
更何况那个时候也是申请季,很多时候就成了可能我有空,导师没空,或者我没空导师有空,我们只能通过邮件不断地调节时间。本来计划是8周的学研,硬生生从暑假一直拖到了开学后一个月。
线上学研第二个好处,于我而言就是自己的积极性要更高。
打个比方,要是我能见到真人,我可能很多问题不懂就直接问了,他也就直接教我或者解释什么的。
线上学研不一样,我们大概两周也就1个小时的会,那我的导师在会上就只能检查我之前做的有没有错,然后再告诉我接下来大概要干嘛,没什么太详细解释的机会。
我所有不懂都是靠自己上网查资料查公式解决的,总而言之,这样一个完全自主探究的过程,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第二就是我对于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的记忆更加深刻。
比如说我会顺带了解别的许多东西,因为在查知识点的时候,不像老师给你点对点的灌输,很多资料都会连带着带出一些别的关联理论和应用,第二就是我对于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的记忆更加深刻。
相信大家都知道数学和计算机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一学就会,一考就炸,不用就忘。
而经过我自身独立的研究和推导后,我对于那些理论要记得更加深刻,长久。
即便我忘了,我对于这个理论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我也可以再进行推导。因为我读的是应用数学系,而我在学研中用到的几乎所有数学模型和理论都是我以后会接触的,这就相当于一个提前的预习,不会忘得那种。
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完全可以让申请目标更上一层楼,我强烈推荐
◆翰林有方学者项目,独家签约100+哈佛/耶鲁/MIT/斯坦福等美国Top30名校导师,牛津/剑桥G5导师组成国际在线教学团队。
◆导师们对中美英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体验,因此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会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未来的申请方向和兴趣为主体,定制适合学生本人的科研课题。
◆1000+独家研发名校线上科研项目、辅导数百名学生斩获丘奖/ISEF等科研赛事顶级奖项,200+顶级会议/期刊论文发表,超过55%的学生拿到斯坦福/普林斯顿/哈佛等美国顶尖名校offers和英国G5名校offers。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