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校发展全人教育的理念下,人文课程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是重要的一环。小学阶段,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共同组成了探索学科——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到了初中阶段,人文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涵盖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以及用英文教授的拓展内容。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辨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信息检索、自主学习及个人研究等多方面能力。
在最近的一堂历史课上,同学们讨论了以下问题: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老人倒地,没有人敢去扶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年轻人自己不工作,在家里“啃老”,你对这个现象如何看待?
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前,都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好的成绩,对此你怎么看?
你的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你觉得人生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为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杜绝这种现象?
初中人文课注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辨和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例如世界历史课中,在古希腊的历史成就这一部分,学生不仅会学习古希腊的历史、文学、艺术等,老师也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成就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并以视频或者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古希腊的文明并不是死板的印刻在书上,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学科融合、联系古今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培养了思辨和表达能力。
——初中人文组组长 Jane Hu
以七年级历史为例, 整个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主题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技能以及理解和认识。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的第八课“百家争鸣”,看看包校的历史课是怎么上的。
1何为“百家争鸣”
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后,老师会先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一一讲授先秦儒、法、道等各学派的思想和主张,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过程中,还会穿插许多极具思辨性的课堂讨论:
春秋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楚国有个人随国君出战,征伐其他国家,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当逃兵时,他说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他了。”
学生A:道家主张 “顺其自然,你怎么样都可以”
学生B:儒家主张“仁政建立在亲情之上,孝为先,鼓励这种做法”
学生C:法家主张“处刑”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呢?
学生A:个人不满于现状,从自身出发,例如身在不同阶级,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思想
学生B:国家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完整的政治体系,所以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思想
2如何“古为今用”
课堂授课的部分让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老师会根据每个单元的重要性及难度,设计相应的个人或小组项目,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加深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3“小小思想家访谈”
4人一组,设计4个采访问题 (已有问题3+自编问题1),组内分配任务,选择一名主持人,三名访谈栏目嘉宾,完成一次节目访谈:
主持人需要选择一个学派,回答1个问题,并且负责主持稿的撰写。
嘉宾选择代表某一学派的一位思想家,根据这位思想家的观点,回答两个问题。
小组访谈
分组后,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准备采访问题,在此基础上相互配合,设计整个采访流程,完成主持稿、串词,并在之后的两节课上按照小组进行展示。
小组访谈视频
终于来到“汇报演出”这一天,准备上场的小组在紧张地对着稿子,检查需要用到的背景图、视频、音频等素材,其他小组则认真地研究着评分表。老师还拿出了特地准备的汉服,学生们纷纷表示,“穿上它一秒就进入角色了!”
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极具“个人特色”,有的形式新颖令人印象颇深,有的擅长以理服人,也有的胜在声情并茂。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同学们对于这一时期不同学派思想主张的理解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去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主张,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更令人欣喜的是,几位国际生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用中文和英文一起完成了整个访谈过程,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
《百家争鸣》这一课对于七年级开始接触历史学习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以拓展型小组项目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自发主动地去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积极参与、紧密协作,不仅加深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还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了非常深刻的观点——这些都令我十分惊喜,同时也为其他同学和自己呈现出了一次特别又精彩的历史学习法。
——七年级历史老师 Sharpay Cao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