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课程越多地被引进国内,伴随着越来越多涌入市场的各种体系,国家也开始出台各项管控。深圳从2015年起禁止公立学校开办国际班,到2016年出台《2016年度深圳市民办高中学校国际课程实验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这些都预示着国际课程在中国即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突出重围的机会。
国际课程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国际课程的现状
从目前国际高中国际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国际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采用全盘引进方式,完全放弃国内基础教育内容,全部采用国外教育体系,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全部国际化。
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家长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但却割断了学生接受中国本土文化的机会,由于学生对自身语言条件的限制,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习考核形式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创造最大的个人价值,但是彻底脱离本土的教育,却将学生塑造成无本之木,这并不是国际化教育的初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在选择国际教育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如何保留孩子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机会。
另一种是部分引进国际课程,占用部分学时,同时教授部分国内基础教育内容,例如数学是国内课程,配以部分AP课程或标化考试课程。
这种方式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学校所采用的方式,但是从表面上看是兼顾了国内外的课程的优势部分,但实际上这两种课程在内部是完全独立并且毫无联系的,学生同时用两种思维逻辑方式来学习,无法真正将国际化教学的精髓融汇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中式教育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承,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西方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培养批判和质疑精神。两种教学理念生硬的拼凑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
深圳教育政策对国际课程的管控
鉴于目前在开设国际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圳市于2016年11月17日发布了《2016年度深圳市民办高中学校国际课程实验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并于2016年12月组织专家评估小组对15所开展高中国际课程实验的民办高中学校,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活动、运行管理、培养质量、专题研究及满意度等方面开展评估。
2017年3月2日,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了民办学校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五个规范”和“五个加强”。“五个规范”就是要求学校规范宣传名称、规范招生行为、规范课程设置、规范运行管理和规范教材引进与使用。
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表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将受到限制,小学初中的阶段只能做附课引进,纯西式国际教育即将在非外籍子女学校消失,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的规范更加明确,监管力度加强。
公立基础教育对国际课程的生存空间的挤压
作为本土公立体制基础教育补充的国际课程,一直以来以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兴趣培养人格塑造为自己的主打优势,同时加之以能够更好接轨国外本科教学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申请国外优秀大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事实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改革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今天的公立体制教育虽然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但相比十二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中高考改革政策出台,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主角
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重在改变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意见》明确,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顺应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综合素质评价”要在中考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
《意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评价重点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由此,“综合素质评价”将逐步在未来的中考升学中“唱主角”。
作为中国应试教育标志的高考改革也已经在全国30个省份陆续启动,其中上海已经在2014年启动,并于2017年正式实施,北京等其他省份将在2017,2018年陆续启动,2020,2021年全部正式实施。
本轮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 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高考作为全中国公立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其改革势必牵动千家万户,虽然仍然无法摆脱目前以知识记忆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体制,但可以看出中国基础教育在努力向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迈进,如此改革,对于那些本就处于对两种课程体系选择犹豫之中的家长,或多或少会起到一些拉动作用。
中国高考成绩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校承认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们可以直接用高考成绩来申请外国大学,这无疑对国际课程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国外院校在接受我国学生申请时,虽然认可高考成绩,但也只是把高考成绩作为一项指标,和其他指标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高考成绩之外,还要求提供雅思或TOEFL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很多大学还会进行面试考察。
公立基础教育较国际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学费
根据国际学校数据库统计,目前中国国际学校平均学费大约为109854元/年,其中以北京上海最高,已经达到了16万元/年。中西部地区平均学费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其平均学费为29000元/年。而公立学校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北京高中学费为平均数千万,教授公立课程的民办学校学费为1-3万元/年,由此可见,选择国际课程对于家庭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投入。
国际课程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多元化
目前在中国落地开花的国际课程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包括覆盖全球范围的IB,课程,很多国家课程也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虽然在国内的覆盖面较广,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
由于美国基础教育管理的特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目前引进的美国课程多为合作办学形式的学分制课程,即引进美国高中阶段课程,合作双方就各自的教学标准共同设置课程内容,学生在中国学校就读,最后可以拿到中美双方学校的毕业文凭。
规范化
随着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发展,国家教育局的监管力度也在随之加强,从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以看到,各地政府在对民办国家化学校的课程的规范在不断细化。从国际课程的准入标准,教材审查机制,课程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政策规范都在不断完善中,在未来国际化学校的监管将越来越有法可依。
本土化
如何积极响应政府关于民办学校课程管理的新政,如何迎合国际学校家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让中国学生既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国际课程在中国发展的方向。
国际课程本土化,应汲取本土课程的优点,设计出适合中国学生特质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取舍,从师资培训、教材编排、教学方法设计、学生引导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在深度掌握国际课程精髓的前提下,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处理好国际课程学习要求与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未来国际课程在中国持续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