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是高等教育最顶尖的学府之一,人们对能成功进入这所学府的学子更是充满了好奇。从2013年开始,每年9月,哈佛大学校报《The Harved Crimson》都会发布“新生调查报告”,为大家揭开哈佛新生的神秘面纱。
调查以邮件的形式开展,共包括三个部分:新生构成与录取情况(Class Makeup & Admissions)、学业表现与课外活动(Academics & Extracurriculars)、信仰与生活方式(Belief & Lifestyle)。
调查内容从性别、生源地、种族等常规问题,到性取向、毒品、社交网络等热点话题,可谓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哈佛新生学子的面貌。
今年,从8月30号开始,哈佛又收集了853名哈佛2021届(即2017级新生)的资料和问卷回答(约占学生总数50%)。
性别比例方面,在今年的新生中,女生占了53.1%,比男生多了6.5%。而去年的情况是男女生比例基本一致。
其中,在这些受访学生中,亚裔学生占比23.8%,白人学生占比呈递减趋势,今年仅52.1%。
根据BBC的报道,白人比例在全体新生的比例就更少了——只有49.2%,创下哈佛成立380年以来的新低。
面对外界“歧视白人”的说法,哈佛发言人拉赫尔·丹尼(Rachael Dane)这样回应:“要成为我们多元社会的领导者,学生必须有能力与不同背景、生活经历和观点的人一起工作。”
那么,除了招生比例的变化,今年的哈佛新生还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来一起揭开哈佛学霸们的“真面目”。
课内成绩斐然、课外兼任领导
学习从来不是悬梁刺股
1、 超9成同学高中数学水平在AB微积分以上
超过22.2%的学生高中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多变量微积分、线性代数以上。93.4%的学生高中数学水平都在AB微积分以上。虽然名校们都说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开始下降,但哈佛新生的学术成就有多牛也是有目共睹的。
2、超半数新生的学习时间不到中国孩子的二分之一
那么,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头悬梁、锥刺股吗?答案是否定的。
高中学习时间每周超过50小时的学生仅占了3.3%,超过55%的同学每周学习时间在20小时以下,也就是日均3小时不到……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天生的学霸,甚至天才,但也提醒我们,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比所谓的“勤奋”更关键。
3、极少学生把时间花在“刷屏”上
如此高的学习效率与超强的自制力分不开。极少数受访学生会把时间浪费在社交工具,以Facebook的使用时间为例,37%的学生每天只花0-15分钟,23.7%学生花15-30分钟,仅有11%的学生会花1个小时以上。
4、超8成学生担任过领导者角色
领导力向来是哈佛耶鲁等名校在招生中最为看重的素质之一,在受访新生中,只有15.8%的学生没有担任过领导者,34.1%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同时保持着3个或以上的课外活动领导者角色,26.8%的同学兼任两个课外活动的领导者,23.8%的同学担任一项课外活动的领导者,真正保持了学习社团两不误。
5、社区服务、体育运动和学生会参与度越来越高
201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针对大学录取所发布的“扭转趋势”报告中,提到以下观点:“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而在今年的招生中,这种趋势也逐步显现出来。哈佛新生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74.4%参加过社区服务;62.9%参加体育运动;39.3%参加学生会,以上三项比例,相比去年都有所增长。
音乐俱乐部或者玩乐队的占到36.8%,科学学术活动或俱乐部33.5%,数学学术活动或俱乐部32.1%,新闻记者方面活动占到22.9%,语言俱乐部25.2%,有辩论活动的占22.4%,戏剧表演20.9%,文化俱乐部17.8%,政治时事俱乐部16.6%,模联19.3%,学术全能学术活动15.5%,模拟法庭8%,其他非数学与科学的学术俱乐部经历的学生有28.7%。
6、大学四年侧重点大不同,后半段居然最重视体育锻炼
同学们从大一到大四,对自己生活各项活动优先级的排序也大不相同。大一时,绝大多数同学(85.9%)把学习放在了第一位,而升到二三年级后,大家又把社交活动、社团活动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而到了四年级,有63.2%的同学将重点放在了有偿的社会工作。有意思的是,78.3%的同学认为大学体育锻炼是大学最后一年最重要的活动。
再大的家庭影响
都不如有内驱力
7、近半学生家庭年收入,远低于波士顿平均水平
41.2%的受访学生家庭总收入低于4万美金/每年,而总收入高于50万美金/每年的家庭只占有0.7%。
而根据美国FindTheHome旗下智库机构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一份家庭生活和理财指南,哈佛所在的波士顿,家庭年收入要达到156,504美金(税后),才能在该城市立足。
8、每8个学生里,就有1个学生的爸爸或妈妈是哈佛校友
70.7%的受访学生表明,家族中不曾有过(以及不曾听过)近亲是哈佛毕业生,12.1%的受访学生表示,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是在哈佛毕业。
9、压力不是父母给的,自我要求极高
结果呈一边倒的趋势——83.9%的同学压力来源是自我期望,来自于家长老师的仅仅占了7.8%。这意味着,来自内在的驱动力远远比外力更有效。
能力越大,野心越大
多数学生希望继续深造
10、过半学生选择科技与工程专业,艺术人文依旧是冷门
29.3%受访学生将选择自然科学,21%倾向工程类应用学科,高达38.5%喜欢社会科学专业,只有11.2%学生会从事艺术人文相关研究。
11、超7成学生“野心勃勃”,对年薪的期望大于5万美金
对于毕业后的薪资,71.7%的受访学生期望高于5万美金/每年,而期望低于5万美金/每年的学生只有26.6%。
12、男女生毕业后要么深造,要么想从事科技与工程行业
去年,新生们还是对就业兴趣盎然,男性学生最希望从事的是科技与工程类,女性学生则对健康管理类最感兴趣。今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超过半数受访学生表示要在毕业后继续深造,而且性别差异变得微乎其微。
最受男性学生欢迎的前三种毕业去向是:专业类研究生、学术类研究生、从事科技与工程类工作;最受女性学生欢迎的前三种毕业去向分别是:学术类研究生、专业类研究生、从事科技与工程类工作。
学霸们的小“瑕疵”
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3、学霸也会犯错,每6个学生就有一个作弊
考上哈佛的孩子都是完美无缺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曾“一时糊涂”。
有7.4%的受访学生坦言曾经在考试中作弊,7.3%学生在论文上作弊,15.1%的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作弊。不过,幸运的是,作弊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今年是5年来的最低点。
14、考名校压力大?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比例快速上升
越来越多的哈佛新生,要接受心理咨询。五年前的比例仅有12.5%,但今年却达到21%,增长的速度确实比较快。看来心理问题是时候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今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仅为5.2%,创下了历史最低记录。而这14组数据,则给我们揭开了这些过五关斩六将后进入哈佛——超级学霸们的神秘面纱,其实,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比起过人的智商,他们的优秀更来源于超强的内在驱动和高效的自主学习力。
留学面面观
留学美国和中国心
过去十年里,中国赴美留学生呈爆发性增长,根据国际教育协会的统计,2014年有多达30.4万中国学生来到美国学习,占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美国《外交杂志》网站曾刊登文章,分析对中国留学生进行中美两国观感的调查的结果。
文章说:基于中美两国目前日益加剧的分歧,人们不禁要问,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世界观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令美国感到自豪的在信息、集会、宗教等领域的自由是否使他们开眼看世界并接受了新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呢?抑或,还是如某些报道所言,这些中国学生过于抱团,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他们的旧习惯和世界观直到回国也毫无改变?
共186名留学生或曾经是留学生的中国人就这个问题接受了《外交杂志》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似乎出乎美国人的意外,有超过60%的调查参与者对美国的看法变得更加正面,而23%变得负面,其余的人则表示看法没有变化。
而对大部分参与者来说,对美国有了更正面的印象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对中国的看法更负面。恰恰相反的是,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有55%的人说对中国的评价更高了,只有22%的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负面。
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一点并不奇怪,同20世纪80-9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相比,现在这些留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可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崛起,中产阶层大量涌现,他们不需要像早期留学生那样拼命打工来挣学费或生活费,从而可以专注学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美国社会和美国生活,并进行思考。
而且,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世界上任何先进国家,无论制度如何,都不可能成为乌托邦或桃花源。先进的制度只能遏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并不能消除它。很多留学生在美国待久了,对美国社会的认识更现实是正常的。
很多留学生出国以后,在有距离有比较的情况下,对中国会有新的认识,一方面中国是生养自己的祖国,一方面从文化和族群认同以及社会发展来说,中国心很难被消除,更何况大部分留学生毕业以后要回国发展。
《外交杂志》中也提到一点,就是互联网的存在,使很多留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和客观,观察和思考趋于成熟。正如文章中指出的:“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多元观点的自由表达会使他们(留学生们)认识到治理一个庞大复杂的国家是非常有难度的”。
令美国人感到自豪的自由使中国留学生开眼看世界,然而在接受美国价值观的同时也保持了一颗中国心。事实证明,二者并不相悖。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