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 孙睿之牧师
第十九课 20世纪中国教会内部的建造:
自立运动的展开
一、 教会自立运动的展开
中国教会在教会治理和践行使命层面回应非基督教运动的挑战,进一步推动教会自立运动。
“三自”(自立、自养、自传)理念的提出:1877年,第一届宣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北美长老会的白达勒(John Butler)提出自立、自养的主张,认为由本地牧师牧养的教会,是基督教植根于中国的最大保证。
1907年百年大会,在汕头宣教30多年的汲约翰作了《中国的教会》的专题报告,承认民教纠纷和教案的发生是传教士在中国培植西方基督教的结果,在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大觉醒的今天,中国教会也不愿意再受外国控制。
这时期中国教会已有少数信徒提倡“自治、自养、自传”,组织了若干不受外国差会人力、财力资助的教会。汲约翰从改变教会形象,更有利于传播基督福音的角度出发,提倡教会实行三自。
二、 自立先驱
1862年厦门的“闽南大会”;1873年陈梦南建立广州“华人宣道堂”;1881年席胜魔在山西邓村设立的“福音堂”;1885年,狄考文创办的“文会馆”毕业生邹立文等40余人,组成“山东酬恩传道会”,“以自立为主旨,以布道为事功”;
1906年俞国桢在上海的“中国自立会”,提倡教会“自立、自奉、自传”。至1920年,自立会已遍及全国16省,多集中于浙江、福建,教堂189所,信徒1万余人。
三、 中国教会的崛起
20世纪开始20年的中国教会发展迅猛。中国传导人队伍初步形成,1919年已有正式按立的牧师1065人。
中国教会领袖脱颖而出,第一代信徒子女在教会学校毕业,其中一些人至海外读神学。这些人有很好的英文水平,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条件。王明道、宋尚节、倪柝声、陈崇桂、诚静怡、王正廷、余日章、刘廷芳……
四、 中国教会的问题意识
1912年,诚静怡撰文《中国教会的当前任务》,发表于爱丁堡大会续行委办会刊物《国际宣教评论》。指出中国教会正处于过渡阶段,“现在正从中国差会(The China Mission)阶段过渡到中国教会(The China Church)阶段”。
“在第一阶段,所有工作都在欧洲传教士的手里是必要的。在第二阶段,东西共同努力和联合行动是绝对必要的。在第三阶段,我们希望中国教会可以承担起他自己的责任”。
同年6月《教务杂志》“中国教会与差会”专号,编者在社论中谈到:“差会从本质来讲是暂时的。中国教会一定会取代她的地位,担当比以往更大的工作。‘我们必须放手’是经常用来表达传教士面对快速发展的基督教在华运动的一句话……过去基督教事业的中心在差会,现在是中国教会。西方基督徒为中国工作的时代转换成中国基督徒为他们自己工作的时代已开始了”。
五、 1913年全国基督教大会
1913年3月,在上海召开全国基督教大会,115位代表中,华人占了1/3(对比1907年在华宣教士百年大会,经教会选派的500名与会代表无一华人)。汲约翰:“我们以前从来不知道,而现在确知,中国教会有一群有才华的领袖。这样的人不必恳求我们去给予他们对教会生活的管理……会议证明其中一些中国领袖已经从外国人的会议和委员会里学到很多东西,毫无保留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并进行讨论”。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传道人开始从过去宣教士“助手”的身份逐渐向“同事”身份转变。
六、 1922年全国基督教大会
1922年,在上海召开全国基督教大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华人代表成为基督教大会的多数,且中文与英文并列为大会正式语言。由于代表来自各地各个基督教团体(当时有130个宗派团体),得到广泛参与,故是次会议被称为是“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第一次真正的代表性集会”。
七、 自立运动三大模式
1. 华南地区:宗派内发展自立自养教会,和差会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2. 华北地区:联合与自立相结合,在组织上脱离,联合不同宗派中国信徒,但依然和西差会保持良好关系。
3. 华中地区:完全脱离外国教会,筑建中国人的教会,绝不受西教会管辖。
八、 20世纪具代表性的中国自立教会
1. 聚会处:以倪柝声为代表,又称“小群教会”。
2. 基督徒会堂:以王明道为代表,在北京有聚会点。
3. 真耶稣教会
4. 耶稣家庭
九、 五年奋进运动
反教高潮过后,1929年协进会发起“五年奋进布道运动”,以期全国教会“五年之内至少能达到现有信徒质量深进,数量倍增之目的”。口号:“求主奋兴你的教会先奋兴我”,开展六项事工:
1. 改进宗教教育
2. 提倡基督化家庭
3. 推动识字运动
4. 扩展布道事工
5. 宣传受托主义
6. 注重青年事工
由于各地教会领袖不能同心,再加上日本侵占东北,五运总体而言收效不大。
十、 “到农村去”-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福音神学不仅关注社会服务,也为中国基督徒寻求社会重建途径提供了理论资源。20世纪前半期兴起世界农业宣教运动,提倡乡村牧师不仅关心灵魂,还应成为社区领袖,且需具备特殊技能,如农业耕作的技术、制奶、水果栽培、农场管理、农业教育。
当时中国有3亿农民,占全国人口3/4,教会要本色化就必须关注乡村教会建设,故协进会1923年成立了乡村教会与农民生活委员会。
在教会大学和部份教会的积极推动下,经过一、二十年的缓慢发展,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至30年代达致鼎盛时期。那时晏阳初在定县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江西黎川有实验区。惜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乡村建设运动被迫中断。
十一、 天主教的回应
在信条和教义方面,天主教坚持其不可调和性,不愿作出让步以避免伤害华人的感情;然而在有些方面,罗马愿意尝试去适应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增加华人神职的比例。又在1924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主教会议;1925年在北京创办辅仁大学;1926年祝圣6位华人主教。天主教在华人数迅速增长。增长速度:一战之前的1/3,即战前年增长率约9%,战后约3%。(1918年天主教有196万,1924年,天主教有224万。)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