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之征文分享
为祖国喝彩,为梦想加油
70年的光荣梦想,风雨兼程;
70年的灿烂辉煌,踏浪逐梦;
70年的蒸蒸日上,铭记感恩。
喜迎祖国生日之际,世外学子感知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赞叹与时俱进的伟大成就,执笔抒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祝福,于巍峨高山,于浩荡洪流,进一步明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及担当,书真心为祖国喝彩,寄真情载梦想远航。
01八年级一等奖征文
一“曲”中国
八(1) 叶萦霖
指导老师:朱弋
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到易水河边的“风萧萧兮”;从垓下之战中的四面楚歌,至一曲胡笳救孤城。从古至今,“曲”就深深地流进了我们中国人的血液里,如同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从未断流,无一不印刻着时代的变迁。
古代的乐曲,常常会出现在诗词中,我们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里听到一曲饱含思乡之情的笛声;又为“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琵琶女而“青衫湿”。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承载的不仅仅是诗人的所见所想,更隐含着千百年来的乐曲文化。一诗一曲,可一奏千年。
从革命战争到共御外辱,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的劫难中涅槃,而“曲”也从未被战争的炮火吞噬:硝烟弥漫中,多少英雄儿女高歌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战场;民族危亡时,一曲《黄河大合唱》爆发出怒吼激昂,砥砺着民族斗士“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首首浴火而生的爱国歌曲在艰难的年代里,勾画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一歌一曲,可奋勇直前。
一曲《东方红》,标志着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迄今这段伟大祖国的最强音仍在黄浦江畔的海关钟声中时时奏响;一个《春天的故事》,讲述着改革开放给披荆斩棘中前行的东方大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出气势恢宏而又如沐春风的篇章;一首《走进新时代》,唱出一派继往开来,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走向繁荣富强的景象,祖国终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伟大复兴的梦想。一梦一曲,可历久弥坚。
大提琴,爵士鼓,大阮,大鼓,杨琴,琵琶......身为民族乐团里的西洋乐器演奏者的我,更是领略到了中西方乐器与乐曲的融合:这是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充分体现了祖国开放包容的大国情怀。
如今,在伟大祖国七十华诞之际,全国上下、全球华人同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好一派绿水青山的盛世画卷。而我作为一名低音提琴手,也将和我的乐团一起,登上交响乐团的舞台,共同演奏华美篇章,我想我是自豪的,我会用我手中的琴弓拉出美妙的音符,为祖国母亲的生日送上最美的祝福。
从古代流传的千古词曲,到战争中讴歌的斗志昂然,再到今天普天同庆唱响的中国梦,曲声悠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引领着我们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一“曲”中国,为祖国喝彩!
爱我中华
八(3)班 陈诣凡
指导老师:褚佳逸
旭日东升,暑日心似烈阳,热爱难藏。既遍华夏各地,观杭之人间天堂,西湖浓淡风光;赏长安古艺盛长,秦陵巍然回荡;浸厦门海滨绿荫,椰蓉木下花香。今至京,登长城万里山势连绵,红旗漫卷;天安门五星高照,城阁艳阳;紫禁城宫楼林立,瑰宝珍藏。大千中国,山河壮丽,如此多娇。
秋日落雨,复归世外桃源。青橘初现,衬红墙白瓦书香。桂香清幽入室,朗朗诗云子曰天地玄黄,文辞曲赋溢彩流光。绿荫数里,挥洒情豪;白帆引觞,数理算章。莘莘携手,逐梦星航。
闲观沪上风韵,雅致旗袍秀美,七宝皮影逗奇,颛桥剪纸炫灵。浦江东西两相辉映,东方明珠缤纷亮堂,随处公园四季斗芳。
方正字拼摆时代沧桑,草行楷谱写历史篇章。华夏千载浮沉,亦历闭关停滞结敌西洋,锁国迷醉巨舰横江,强邻蔑德祸起萧墙。行舟南湖星火渐起,风起燎原锐不可当。改革开放春意盎然,民心相聚巨龙腾荡,世人皆识红旗飘扬。
官吏事敬心向民,凡人砥砺为国光。扎根新时代文化传承,汲取五千年智慧营养。奋进之行,随爱我中华的心,努力奔跑,不负企望。
安宁的背后,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八(6)班 虞力颖
指导老师:朱叶
我生活在上海,日常所见都是喧嚣的人群,川流的车辆,闪烁的霓虹灯,成片的摩天楼;所感都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天,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天,江亭明月带江流的秋天,暮雨潇潇江上村的冬天。偶尔,我也会和家人一起,走名山大川,访古刹盛林,赏春花秋月。但从来没有想到,会来到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群人,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八月是新疆最好的季节,我有幸来到了新疆的红旗拉甫口岸参观。从宾馆出发,沿着崎岖逶迤的山路,我们经历了近6小时的车程,才远远看到了高高矗立的雄伟国门和飘扬在上面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便是红旗拉甫口岸了。到海拔4700多米时,我们在一排营房前停下了车,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红旗拉甫边防检查站前哨班。刚下车,我便感到自己的心跳似乎正在变重,呼吸更加困难了,脑袋也嗡嗡作响,十分难受。向导说这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等到我们慢慢地进入营区的房间,由于在屋子中装有制氧器,我感觉总算喘过一口气。
进入前哨班,先是看到了一堵照片墙,在这上面,悬挂着许多年代感十足的照片,记录了前哨班解决困难的过程与获得的许多成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双手,一双战士的手,由于常年在高原生活,他们的指甲因缺氧而变形,深深地嵌在肉中,那双经历沧桑的手红肿,手上的老茧有厚厚的一层,我很难想象出这是一位青年的双手。
另外有一组照片,记录下了第一代到如今第五代前哨班的营房的变化过程。第一代的营房仅仅时一顶帐篷与一口锅,战士们只能砸冰取水;后来随着条件的逐渐变好,才渐渐有了相对最初的帐篷要宽敞方便许多的石头营房,再后来便有了宿营车,到现在的别墅式营房。很难想象,在从前,没有制氧设备的情况下,战士们是如何克服高原反应完成繁重的任务的?
在参观完照片墙边上有一个小小的走廊,这是一片小小的绿地,种植了一些花草。这里的战士告诉我们,这一片绿地是战士们最愿意呆的地方,因为前哨班所在的地方,除了8月份,常年下雪。在其它月份中,窗外都是白雪皑皑,他们只能在这里看到绿色。穿过走廊,来到战士们的寝室,一尘不染的卫生,床上是方方正正的被子,形如铁皮的方盒,四四方方,棱角分明;在被子上,所有的警帽都放在被子中央,腰带都置放于同一边,如同测量过的那般精准,不差分毫。
这让我很难想象,是这片绿色给了战士希望,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始终保持高要求,严标准?
参观完前哨班,我们继续乘车,最终来到了海拔5100多米的红旗拉甫国门。映入眼帘的巨大国门,庄严肃穆,巍然屹立,上面端端正正的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随着风在飘扬。我们都小心翼翼,慢吞吞地向前走,每一个人都显得步履蹒跚,如同学步的婴儿般。临近两国交界的地方,界碑在两边肃然而立,两名战士全副武装地坚守边上。国门对面就是巴基斯坦的口岸,营房比较低矮,也有一些巴基斯坦游客在国门口参观,有些游客还不时的朝我们的战士竖起大拇指。
在这个叫做红旗拉甫的地方,波斯语称为“死亡之谷”,塔吉克语称为“血染的通道”;这个地方称为“生命禁区”、“永冻层”;这个地方,我们行走都困难,而我们的战士却需要常年在此执勤,“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执着和毅力?
历经70年,红旗拉甫和中国各个地方一样,生活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东西一直没变,如,战士们不畏严寒,在常年氧气不足平原的50%,水的沸点不足70°С帕米尔高原上,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他们坚守在国门一线,卫国戍边的决心和信心,从未动摇,依然坚定;他们默默的站在我们身后,所谓的岁月静好,所谓的和平生活,不过是他们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九年级一等奖征文
小方寸大乾坤,见证祖国巨变
九1班 涂涵之
指导教师:肖梦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纸质书信几乎已经完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了。作为零五后的一代,许多人更是从来没有见过邮票——这种通信凭证。然而,我却对这些号称“国家名片”的小小方寸,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因为邮票之中不仅凝结了我的家庭的文化传承,方寸之间更是见证了我们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新中国70年来的巨大变化。
记得在我八岁的时候,一天我从爸爸的书橱里,翻出几个大大的厚本子,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纸片”,我好奇地问爸爸:“这些是什么东西啊?”爸爸就给我讲起了他30多年以前集邮的故事:
小时候,爸爸常常到爷爷工作的出版社去玩,从成堆的废弃信封中挑出好看的邮票,剪下后,浸泡在一只装水的盆子里,等邮票分离后拿出晾干,再小心翼翼地插入集邮册。稍长大一些,爷爷开始给爸爸买新邮票。
于是每天爷爷一下班,爸爸就会飞奔出去,从爷爷的手里夺过拎包。每当从拎包里拿出一叠邮票时,他都会大叫大跳起来,抱住爷爷不放,爷爷总是笑着说:“别激动,别激动!”一直到爸爸大学毕业,他已经收集了厚厚十八大本、几千张各种邮票了。爸爸还对这些邮票做了分类,有文学艺术、建筑古迹、名胜风景、动物植物、建设成就、古今名人等等。
“你看,中国的古代文化都在这些邮票里有反映了。”爸爸说着,打开了文学艺术类的一本集邮册,只见一枚枚精美的邮票——四大名著、《聊斋》、《西厢记》、唐诗宋词、古今艺术家的书法绘画;还有许许多多的好看的工艺品:民间玩具、剪纸、宫灯、皮影、京剧脸谱、盆景等等。“哇!真漂亮!”我不禁被这些邮票深深地吸引住了:“爸爸,你把这些邮票都送给我吧。”
从此,我把爸爸的集邮册都搬到了我的书橱里。每当课余休闲时候,我就一册一册地翻开欣赏。每年年底的时候,我都要到邮局购买当年新发行的邮票,然后也按爸爸的方法分类整理后,一一插入集邮册。如今,爸爸的邮册在我的手中越来越充实壮大了!
我在欣赏这些邮票的时候,仿佛展开浩瀚的历史画卷,又像打开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当我小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览首都天安门、故宫、万里长城、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九寨沟、庐山、黄山的时候,之前我早已在邮票中神游过无数次了。
当然,邮票中还有太多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北戴河、鼓浪屿等等,我还未见真容。而当我参观上海博物馆的时候,我能辨认出殷代铜器、西周青铜器、唐三彩、古钱币、古钟等,而敦煌壁画、秦皇陵铜车马、东汉画像砖、马王堆汉墓帛画、辽代彩塑、永乐宫壁画、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尽现于方寸天地之间,我却还都只是在邮票中见识过——长大后我一定要亲眼去看一看。
进入中学阶段,我在历史课上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时期、重要事件在邮票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邮票见证了伟大祖国70年来的历史巨变。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开国大典》纪念邮票,这枚邮票是根据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设计的。
邮票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手握讲稿,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他的身后,天安门城楼下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邮票以纪实的手法,将新中国成立那个永恒的历史时刻,定格在了这幅历史画卷内。
邮票上还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建设成就:新中国第一辆自主制造的汽车、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胜利油田、成渝铁路、康藏、青藏公路、治理黄河、淮河,新安江、二滩、龙羊峡水电站,黄河水电工程,秦山核电站等等。
其中我最喜爱的,还是描绘生我养我的家乡——上海的邮票———《上海浦东》。欣赏这套邮票的时候,我仿佛站在了上海中心大厦之巅:黄浦江银河般从天而降,两岸朝晖尽洒,气象万千。浦西,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的楼群鳞次栉比,“新外滩”蔚为壮观;浦东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人云,与两座浦江大桥相映生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里逶迤的高楼大厦,现代化海港中万舸争流的繁代景象,大上海尽收眼底……。
啊!小小邮票,以方寸之微,容天下之大;深如瀚海,美如画卷,艺术魅力令人陶醉。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悠久,时代的发展,必定将作为历史记忆的宝贵财富而永存!
瞬
九1班 侯言果
指导教师:肖梦捷
儿时认知里的“中国”充满着神话色彩:传说盘古分开天地以后,一个神灵不小心敲碎了星盘。瞬间星盘碎片四处飞溅,零落星散地奔下四面八方,在人间孕育出一片片土地,其中东方海岸线的那一片巨大的神舟便是中国。我看着地图上的“大公鸡”,被一条条河流与山脉劈开,还真有几分像那个经天神之手瞬间破碎的星盘。
“几千年后,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帝王;几百年后,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又过了三十多年,抗战胜利,新中国解放了……”。
历史书后的大事年表如是说,我看着大事件接二连三的翻腾于茫茫无际的记载页上,仿佛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没有时间的厚度。
外婆曾经当过60多年对台办主任,老房子的书阁里放满了她从青丝写到白发的通讯稿,总被拿下来不住地抚摸、掸尘、赞叹,被老人视作宝贝。
她总是和我提起“一国两制”那段历史:“当年听到这个消息啊,我们一整个办公室都高兴得送茶叶,喝了半年都没喝完。”
住在遥远农村里的叔伯曾经在土地改革中分到过一大块地,每次我回去都还能听见他们不断上扬的夸耀声,仿佛分地就发生在昨天,一瞬间让他们从小地窖住回了大铺房。
这些长辈们脸上容光焕发总是让我不解而感动着,我觉得历史书上的字鲜活而快速,而我仿佛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意义重大的瞬间。
学生时代,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周而复始好像没有任何不同,也曾注意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却往往都蚀着忙碌慢慢跟不上记忆。
历史书上的一切在我的生活中无非就是在国歌奏响时每次都唱出声;看见国旗队员的背影心里有一点点倾慕,仅此而已。
我也没有想过,其实感受到这些的变迁,也就是一瞬间的事。
那一瞬间,在家乡的城边已经等候我好多年。
十年后再次还乡——那是江西安徽交界处的一个小城,几近已认不出来了。举目相望,记忆中的满面尘灰不复在,每个角落都好像被刚走的梅雨清洗过一般,散发着水汽、雾气和焕然一新的城市气息,街心人马皆空,却不令人绝其冷清,各家各户都在炊烟后备置着,这倒一点没变。
绕到老房子后面的炒粉店,脑中不断回放儿时来这一片蜂拥乱抢的景象,让当时四岁的我都批评“不礼貌”;眼前却看见一幅井然有序,肩踵间没有了嘈杂紊乱,碰出一阵阵历久弥新的烟火气。两帧画面在我眼中交错着,瞬间给嗦着粉的我一种时光错位感。
家乡的庙会最令我惊讶——这次是惊讶于这种古老的风俗居然又封存了十年。站在高远的亭子上看亭下的人,一切热热闹闹。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有变。
风声中听见舅舅的声音,听到一些类似“政府建设”、“卫生城市”的话,却也没怎么细听。无需多言,有那么一瞬间,我能看见一条路在眼前铺开,我能感受到它涌动的脉搏和喘息,透着久违的舒畅和欣喜。
我忽然又想到了一些更久更远的一瞬间。
是那个瞬间,在天安门的脚下爸爸的肩上,看见国旗触碰到那个金灿灿的圆顶时;
是那个瞬间,当读到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夜间火车汽铃带来的安全感”时;
是那个瞬间,七十周年短片放映,四顾看见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泛着光彩时。
我想起来了,在那些瞬间,我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变迁的意义,也许没有老一辈人那样刻骨铭心,但也足够让我感动,这样的感动让人觉得很充盈、满足。
也许就是这样,风雨里奔波了七十年,所有人都流连于每时每日新的进展而不觉其变迁的辛苦;再回首,也只剩下几个值得回忆的瞬间,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骄傲地作续。一瞬又一瞬,那片破碎的星盘焕发出新的光泽,而前路也定会披着光走得更远更坦荡。
咱们中国
九(2)班 易可茗
指导老师:任伟建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老人如是这般唱道,昆曲的细腻软糯,又如兰般雅致温婉,一时便扩散开来,余音缭绕,袅袅声不绝于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又咿咿呀呀唱一曲“皂罗袍”。繁复的戏服随之微微摆动,水袖飘逸,大珠小珠落玉盘。我听着这迷醉心弦的戏曲,看向一同听戏的几个旁人。
“孩子,这可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呐!”我看着说话的人眉眼间尽是着迷和自豪。
又比如倚在窗前迎着风和云,读一阙诗词,字字珠玑,易安居士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吟先生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鱼玄机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李太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于闲暇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在氤氲的带涩香味中静品一本古籍,好比《石头记》,一纸红楼的兴衰,我最喜欢的是那冷香丸香气幽幽,雪里金簪的宝钗。我看着脂砚斋所作的批注点评,无论是其质量,其精辟,其“凤姐点戏,脂砚执笔”带来的疑问和思考,亦或一笔一画娟秀方正的朱红字迹,都让我感叹不已。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深厚的文化,从戏曲诗词到琴棋书画,无不展露出五千年多年沉淀下来的底蕴一隅。这些便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来自中国这个国家带给我们一种文化熏陶,那种文质彬彬的书生气,那种带着古典美的气质,非一日而生。在外国友人面前鹤立鸡群,道一句:“你看咱么中国!”还可以开开玩笑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非同一般。
但祖国带给我们的,又或许远远不止于此。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总会无端生起对国土的思念。那时远在美国的一月,远离祖国,远离家庭和父母,年纪尚小的我坐在暮色笼罩的房间中独自发呆,眼中甚至涌出泪来,是如何想在街上看到同样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同胞对我笑着说“你好”,想吃平日吃惯了的白米饭和传统面食,想一推开家门桌上热气氤氲的饭菜和家人细微的关怀。
只是遇见几个国人,看见几家中餐馆,标牌上的几句中文都欣喜不已。一下飞机,踏上祖国的土地,我和几个朋友奔得飞快,那时才发现,原来我,我们都已离不开我们的故土,我们的祖国。或许平日从未注意,习以为常地遇见熟悉的人,享受祖国带来的归属感和熟悉感,仿佛天空都是不一样的,多弥漫上了一丝温暖的气息。祖国确是我们的家,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可以平等地、幸福地生活,与身体里同样流着的炎黄子孙血脉的同胞们,谈天说地闲扯家常,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聊天、与人打交道。
当屠呦呦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时,全国上下为她,为祖国感到骄傲,尤其是她的这种想法,是源于中国的中药医学,以东晋葛洪《肘后急备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给屠呦呦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便更加钦佩祖国这古老精深的一门医药学。这是我想说“咱们中国,人才辈出!”
不久前改编自刘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更是轰动一时,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浪漫的念头,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跑流浪,便是一种独属于我们祖国的家国情怀,那种执着的亲情纽带,向死而生的勇气,无不显示着中国独有的思想和特质。自己国门的科幻电影终于又进了一步燃起了人们心中的热血和欣喜。爱家爱国,有情怀有热血,这就是咱们中国、中国人。
当我们的祖国日渐强大起来时,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和骄傲,像王怀让写的那首诗一般,想大声地对全世界说“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位于贵州的“天眼”,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望远镜;嫦娥四号远赴月球,带着这一个极具中华特色的奔月传说主角之名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等等,都让国人为祖国引以为豪。
在祖国带给个体支持、寄托、归属、成就、包容之时,个体也在为祖国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推动我们的祖国。最近“港独”事件掀起热潮,仍有国人不畏威胁高唱国歌、高举国旗,反对暴徒的行为,让全国热血沸腾,让我看到了个体的力量。我们和我们的祖国从来都不是两回事,我们是祖国的一部分,在祖国这一大整体给予我们平台和背景的同时,与其他华夏儿女一样,做好自己,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尽职尽责,抱有一份赤诚的初心,祖国也会愈发强大繁荣。
这么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国魂”,有了这种特有的精神,祖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想到中国的颜色,便会浮现火一样的鲜红,炽热温暖。看到国旗冉冉升起的模样,庄重地、热烈地,无论身处何方,总会目视、敬礼,也许这就是祖国带给我们的点滴影响。
“咱们中国”,我在与老外交流时这么称呼,响亮、清脆,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日渐强盛,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骄傲。更重要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而代表了14亿中国同胞共同的家土。我如是这么觉得,而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祖国做事,譬如保护那些文化遗产、匠人精神,让我们千年的文化不要消逝。当然,也许,持有一颗爱国之心,坚定地、正直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不骄不躁、踏踏实实,也足矣。
(后记:临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此篇纪念)。
撰文|八、九年级语文组供稿
美编|周雅倩
责编|任洁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