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三周,初入苏外高中国际部的高一学子们依然在五味陈杂中摸索——新鲜感、危机感……进入高中,自主选择多了,他们更加迷茫了。课余时间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呢?学长学姐纷纷来分享自己的故事了!
榜样力量, 奋发前行
中国 北京
AMT数学学术活动有全国100多所国际学校和重点高中的将近800名学生共同参与,学术活动命题组由资历颇深的教授们构成,他们在美国斯坦福数学学术活动、哈佛麻省理工数学联赛、普林斯顿数学学术活动、伯克利大学数学学术活动、霍普金斯数学学术活动中都有过丰富的命题和组织经验。
此次学术活动的流程和考题特点不但挑战着学生的数学基本功、要求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灵活应用包括代数、几何、微积分等在内的数学能力,还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双重挑战下,苏外学子团队协作,突出重围,获得骄人成绩:几何学术活动顾恩宇、杨叶姿、潘凌若获TOP10%,魏锦骉获TOP25%
代数学术活动
叶融谦、黄致远、顾恩宇、潘凌若获TOP25%,魏锦骉获TOP40%
微积分学术活动
黄致远获TOP 10,魏锦骉、顾恩宇获TOP25%
此外,黄致远同学还夺得微积分个人赛全国TOP10!
高中国际部高数老师蒋老师如此评价:黄致远同学数学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对数学充满热情,在课堂学习之外自学了不少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课程,经常和数学中外教互动“烧脑”,喜欢求解一些难度大、新奇的数学题目,取得这次骄人成绩老师表示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苏外的学术指导中心提供了强大支持,在苏外高中国际部开设了进阶数学选修课,平时的教学中,不局限于国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微积分、代数、初等数论等数学模块给同学们进行额外的讲授,挑选相关的学术活动题目在平时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大大提升了一批学生的数学能力,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在各类数学学术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会有更多苏外学子去往高等学府的数学殿堂!
夏校分享
名校生活, 探索未来
除了支教和学术学术活动,学生们还有一项典型的活动就是去参加夏校。苏外学子通过体验丰富多彩的名校生活,来进一步摸索自己的国际求学之路。在苏外,也不乏有通过自己在夏校的卓越表现,最终成功拿到梦校offer的案例,如入读UC伯克利的刘人华,入读康奈尔的芮芃等。
参加上海文理综合camp的同学们学习了跨文化、社会运动,还设计了自己的第一支广告,提前体验了大学生活,结识了各路学霸,得到与教授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和UC Berkley和NYU学姐学长的申请指导。康奈尔夏校的小伙伴们近距离体验了藤校的学术氛围,对于大学申请什么专业这个问题,有了一次宝贵的探索专业方向的契机,还通过过硬的学术表现获得教授推荐信!
在这里插播一条已经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2019届苏外学子芮芃学长的反馈:他表示在康奈尔学的经济学内容非常简单,因为这个难度和内容在苏外读书的时候早已经学完了。
通过这些优秀的人,多彩的事,希望能激发高一同学们对未来的深深思考:如何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真正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许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相信有一天会迸发出靓丽的光芒。
旧的话题, 新的感动
苏云支教社是曾获评苏州市“明星社团”的苏外社团,如今已经走过7个冬夏。跨越2300公里,14批苏外学子踏上云南支教之路,点亮了上千位孩子的梦想。
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大寨村
我是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国际部的沈弈昊,我的暑假作业很多—Alevel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地理等学科的复习和预习,还要准备托福考试和SAT考试……但是对我而言,这个暑假最重要的作业,是去给那群孩子当老师。
沈弈昊同学谈到家访点滴的时候说道:“家访是支教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走近那些孩子,才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学业处境。但是没想到,去家访的路上遇到的人和物已经给我带来诸多感受——山坡上的泥泞小路狭窄而崎岖不平;砍柴的老人看起来很有力量,但是生活孤独;而更多看到的,则是留守的儿童们。那一刻我愈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苏云支教,带来沟通的温暖,知识的力量,或者,只是最简单的陪伴。”
支教社的同学们还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一起商议排课,安排了手工、绘画、黏土塑形、数学、英语、生物、哲学等课程。大部分的孩子都很愿意画画,在他们内向的性格下,都喜欢用画笔表达情感,所以画画课是走近孩子的很好的契机。而有一定难度的英语、生物,甚至哲学课,支教社成员并不会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很难的知识,而是从基础的开始,想方设法建立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
国际高二(3)班张润怡同学和高一(3)班王允晗同学认为“支教能改变一个人”,在这次支教中,她们发现平时在学校看到的高冷学霸瞬间变成了暖心的老师。原本并没有什么交集的同学,现在都成了好朋友,甚至像一家人一样。
谈到为什么要去支教,国际高一(4)班刘思彤说道:”暑假里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为什么选择支教?是因为教课是我从未尝试过的体验,我非常期待这个过程带给自己的变化。到了那边以后,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不爱讲话,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所以我们要不断尝试去和他们接触、沟通。到最后,对自己的变化的期望主要都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我希望有更多人去支教,教会孩子们变得开朗。”
短短七日时光,他们从相聚到相离,但即使再微小的维度碰撞,也能形成强大的引力波。相信无论对苏外志愿者还是云南孩子们来说,他们都为这短暂的相遇相知,许下了一生的约定:他们约定,冬夏相会,永远乐观,永远热情,永远传递快乐,永远播种希望。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