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的增长与国家的开放,为新一代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每个家庭都可以结合自身状况,为孩子选择成长方式。原本小众的国际化教育学校近年来也受到了热捧。很多高净值家庭都会给自家的孩子选择国际学校,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免受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看中国际学校对于孩子“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够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可是,根深蒂固的“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又让很多家长即便是送孩子去了国际学校,仍然会更注重升学率的排名,而在给孩子进行国际学校的选择时“频频踩雷”,反而耽误了孩子天性的发展。
选择的机会,对于这一代父母而言,是空前的。这当然值得赞美,但选择本身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国际学校最早起源于80年代,是为了解决在中国工作的海外人士子女教育问题而设立的。随着近年来国人对于海外教育的热衷,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开始招收国内学生,很多私立双语学校以及部分公立学校也开始转向国际教育市场。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中国国际学校已经达到661所,其中民办国际学校321所,公立国际部218个,外籍国际学校122个。发展迅速的国际教育体系,让家长们目不暇接,名目繁多的国际学校排名也随之大行其道。这些排名真的科学吗?也许未必。中国的国际学校成立历史时间短,并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国际学校的背景多元化,在课程设置,生源特点,校园文化,平均GPA,申请流向等方面都没法提供详细的数据,很多排名榜单仅依据名校的录取比例进行排名其实并不客观。
简单地说,官方披露的各项排名标准考前的学校并不等同于你的孩子进入这个学校就一定会垂直向上。并且,国际学校对于申请人的考察往往是全方位的,因此国际学校在设立的过程中,也是根据自身的背景在课程设置,招生要求,校园文化方面各有千秋。排名也许具有参考价值,但是关键仍然是家长需要深入的了解校园的文化,教学理念,学科特色并且将其与孩子的性格特质,人生发展相匹配。
近年来国际学校招生的火爆程度今非昔比,招生比例达到5:1的学校也大有人在,还有很多孩子未到入学年龄,家长却早早地开始关注国际学校了。
也许你会问,既然门槛那么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国际学校趋之若鹜?国际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自然也有不少优势:
国际学校把尊重孩子做到极致。国际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外籍,他们骨子里强调平等,所以并不把学生当小孩看,孩子和老师可以平等对话。国际学校更强调自我进步率,很少横向比较,所以孩子更快乐和自信,心理更健康。
国际学校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强。这些孩子大都有着明确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比如,有个9年级的女孩不顾全家反对非要选修学弱项化学,后来才知道她是为了以后学医的职业理想做铺垫。还有个孩子国外大学毕业后,独自定居在芝加哥城外没有华人的小镇上,一样过得很好。国际学校的家长无法预见孩子的未来,而传统教育出身的孩子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依赖成年人的决定。
其实很多家长在选择国际教育这条路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多一些选择。然而到了真正择校的时候,却会因为各种因素,替孩子做出选择,选择一个他们自认为最好的学校。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内驱力才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顺从孩子的意思,关键是让孩子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思考,通过独立的做出选择,提升自身的独立性,批判思维,沟通能力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信。
来自台湾的教育专家李育铭会在女儿准备上大学之前跟她说,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就是别人选择你,而如果你做好自己的准备,就是你选择别人。而这些都是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为前提,父母清楚地了解孩子的优缺点,以孩子为本作出选择。
父母对于孩子的国际学校的选择其实是一个需要慎重选择的过程。如何正确发现孩子的特质?如何在择校前深入了解学校特色?如何帮助孩子选择一个与自身特质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而知晓这些之后家长们又是否确定自己能够做好选择呢?这些都是家长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