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国学生在美国读本科之后,还是会选择读研究生。所以,大家之前的关注点,更多是放在研究生专业选择跟就业的关系上。另外,部分家长也会觉得,大学都还没有入读就谈就业有些为时过早。
但如今,不仅美本的申请需要提前2-3年甚至更早地进行规划,才有可能达成理想的结果,职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尽早规划。有了提早规划的意识,才有可能在过程中不断了解和学习,从而避免自己走弯路。
要弄清楚职业规划和美本的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美国大学一直强调的通识教育有所了解。
在中国,如果你是英语专业,你可以不用学数学,甚至也不要学物理或者化学等自然科学。但在美国,无论你的专业是英语还是日语,是钢琴还是绘画,你都必须学数学,因为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英国,如果你学工程,你可以不用学文学或者历史,但在美国,这是不被接受的。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大部分美国本科学校都要求你学习至少一门历史课,无论是美国历史、东亚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因为历史是训练一个人分析和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归根到底,美国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通才,而非专才。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美国大学通过非常严谨的课程设置来推动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比如,哈佛大学的本科毕业要求是至少修完12门基础课程。而这12门课中,英文写作至少要有1门,数理和统计至少要有1门,必须有1门外语,必须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选择2门课……
美国大部分高校的核心课程要求占整体量的1/3;小部分学校,比如芝加哥大学,核心课程的量甚至达到总体课程量的1/2。
美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不希望学生太早陷入某一个细分领域中。这点,在中国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商科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U.S. News排名前30的名校中,只有寥寥几个学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商科相关的专业,而且一般都是综合商科,几乎没有金融或者会计这样的细分专业。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在没有实战经验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商业领域的基础理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方面,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涉猎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学校依然赋予学生选择的机会。
常规情况下,学校会要求学生在某一个大的领域,比如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中必须选读几门课程,但至于是选择美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选择物理还是地理,学校不会干涉。
另外,选择双专业的门槛很低,因为核心课程是一样的,学生只要把另外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修完,就可以拿到2个本科学位。这就是很多中国学生能够在美国攻读双专业,甚至三个专业的重要原因。
美国本科阶段转换专业的要求也不高,学校完全接受学生因为兴趣变化,或者不擅长某一个专业,而转换到其他专业。
据说在美国大学中,60%的学生转过专业,甚至不少美国私立大学的本科阶段有一个专业,叫“Undecided”,中文的意思就是不定专业。
如果学生实在不确定自己要读什么,可以选择在大一至大二的时候不定专业,通过选课来摸索自己的学术兴趣,然后大二升读大三再明确具体一个专业。
归纳总结一下:
首先,核心课程逃避不了。
其次,允许学生尝试各种课程。
第三,专业转换门槛低。
第四,可以选择不定专业。
以上4个要点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所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机制,美国本科教育成为真正的精英教育,让学生成为脑力工作者,而不是一个技术工人。让学生在未来,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进入职场,都具备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潜力。
因为美本在选课上的灵活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尝试和摸索,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愿意当成未来职业的领域。所以,是否能利用好选课、双专业,或者辅修这样的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
-选课-
比如,在选课时,美国大学一般会允许学生在第一周的时候试听,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如果觉得不感兴趣,学生就可以直接Drop掉,换另外一门课。
所以,我经常会建议那些希望走财务或者会计路线的同学,在大二或者大三时,选一门初级会计课,看自己能不能学下去。如果能学下去,再在大三和大四把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修完,然后研究生申请会计专业,或者本科毕业后直接进会计事务所。
而又因为美本期间换专业或者选择双专业的便捷性,即使学生在大一、大二已经确定了一个专业,只要TA在读的过程中觉得不喜欢或发现就业状态跟预期不一样,也可以马上进行转换。
-双专业-
比如我之前的一个学生,因为兴趣而选择了生物专业,但在读了两年生物之后,发现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比较小,本科毕业之后实现就业的可能性不大。
我就建议他Double Major数学专业,提升自己在数据统计和建模方面的能力,毕业之后从事生物统计相关的岗位。美国众多药厂和实验室对于生物统计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我还有一个学生,前年在西北大学就读经济学专业。大一第一学期读完后他就决定双专业数学,因为他觉得经济学专业提供的数学课程难度不够。大一结束之后,他去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实习。实习结束后,他希望未来能进入投行从事量化分析的工作。
而考虑到投行对于量化分析人员在计算机建模方面的能力要求,我就建议他在大二的时候,再minor一个计算机专业,掌握一些计算机编程方面的技能。这样对于他未来真的应聘投行量化岗位绝对有很大帮助。
有部分中国学生打算读完研究生之后再就业。对于这批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专业和课程选择时,就必须把研究生读什么专业纳入考量范畴。
不同于中国的专业对口一说,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申请,不会要求学生必须是某一个专业才能申请。大部分研究生项目会对本科专业给出一个相对模糊的要求。举个例子,如果你要申请杜克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该校对于申请者的背景要求是本科专业为数学、物理,或者工程专业。
也有一些学校会给出具体的课程要求,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项目,先修课程要求是:线性代数、多变量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统计。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在本科阶段不是特别关注自己的数学课程,你就失去了申请普林斯顿的机会。
学生能否对研究生项目在本科专业或者课程的要求上有清晰的认知非常重要。以中国学生很喜欢的金融专业为例,一些研究生项目也同样接受美本专业是数学、经济学或者物理的学生申请。
甚至有一些学校,比如MIT的金融项目,金融专业每年招收的数学,物理,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远多过于本科是金融专业的学生。
因为MIT的金融项目对于数学能力要求很高,一些本科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反倒达不到他的这个要求。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美国Top30学校的金融项目,学经济学或者数学,然后把会计、财务管理等几门课学了,你的竞争力反倒更高。
在美国就业还是回国就业,也是中国学生在选择本科专业的时候需要思考的一个维度。现在有不少学生期望毕业后在美国就业,或者在美国有2-3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再回国。
我建议这类学生务必要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专业在美国比较好就业。因为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并且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跟当地人有较大差异,所以,其实不少领域的岗位是不太愿意招聘华裔人员的。
比如说,虽然医生这个岗位在美国是高薪岗位,但很少有华裔可以在美国成为医生。核心原因就在于,中美对于生命的价值的理解上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导致了华裔在这个岗位上极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技术性岗位,比如会计、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计算机安全等领域,就跟文化和价值观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而然,这些技术性岗位就成为中国学生在美就业的有力武器。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中国学生的就业率就远超其他专业,而且起薪也高,7-8W美金的起薪也很常见,甚至常常有一些中国学生能够进入Google、亚马逊或者微软这样的顶级企业。
而在商科领域,会计是最好就业的专业之一,比金融要容易的多。所以我经常会建议本科是经济学或者金融的学生,如果目标是在美就业,可以考虑本科阶段把初级会计、中级会计、财务会计等几门课都上了,这样无论是本科毕业就就业还是研究生读会计专业,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早期的职业规划思维,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是不少爸爸妈妈都是理工科专业出身的原因。
但这种理念已经不被现在的学生所认可了,不管是艺术、传媒还是教育,这一代的学生几乎不会担心因为自己找不到工作以至于养不活自己。
而如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确实为这些“中国家长眼中不好就业的专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土壤。
今天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在媒体、教育还是创意产业,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岗位,北上广深对于文化艺术产业的扶持也让具备高学历的艺术人才有了非常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此外,本科专业跟自己未来就业领域的关联度在当今学生心目中也没那么重要了。我见过不少学生,本科专业和课程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丝毫不考虑这个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有什么关系。而如今有不少企业的大部分岗位也确实放下了对于人才的专业要求(除了那些对于技术要求很高的岗位)。
比如,四大会计事务所在招收应届生的时候就是不要求专业背景的;华尔街的不少公司,对于经过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专业所训练出来的逻辑严谨、结构能力强的学生的青睐程度,有时候会高于金融或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社会环境不同了,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学生和家长的心态也不一样了。而每个人在进行专业选择或者职业规划的前提也会不一样。太多的不一样,决定了传统职业规划的思维模式也不适用,这也决定了没有一个具体技术,能够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