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MO)于2019年7月11日-7月22日在英国巴斯大学成功举办,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643位中学生参加了比赛。
最终,中国队和美国队以总分227共同摘得团体冠军,韩国队和朝鲜队分列第三名和第四名。
中国队和美国队一直是IMO团体冠军的最有力的竞争者,本次也是中国队时隔5年之后再次获得团体冠军。而美国队近年战绩十分出色,在过去的5年中夺得4次团体冠军。
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学科学术活动(包括数学学术活动IMO,物理学术活动IPHO,化学学术活动ICHO,信息学学术活动IOI等)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是因为参赛者只要获得金牌,距离顶尖大学的大门就只有一步之遥。
即使对于录取标准非常多元和立体美国高校来说,“奥赛金牌”也足以称得上是美国本科申请条件中的“王牌”。很多美国大学申请的学生都会尝试参与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历史】
我们以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为例,探究一下为什么奥赛奖牌会成为顶尖大学的通行证。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英语是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或奥数。
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率先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学术活动,并把这种数学学术活动和体育学术活动相提并论,冠以“数学奥林匹亚”的名称,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场高水平、竞争激烈的智力学术活动。
1959年,第一届IMO在罗马尼亚举行,参赛国包括7个东欧国家。自此以来,除了1980年之外,IMO从未中断。
随着IMO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参赛国也不断增多,现在基本包括了所有中学数学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
【学术活动要求】
目前每个参赛国可派出最多6位参赛选手、1名领队、1名副领队和观察员。按照分数排名,全部参赛者中的前1/12获得金牌,之后的2/12获得银牌,然后3/12获得铜牌。这就是为什么在每年的决赛当中,金牌获得者不止一人。
参赛者必须在比赛时未满20周岁,最高学历为中学,不过每名选手参加IMO的次数并没有限制。
IMO题目一般分为代数、几何、数论和组合数学四大类,植根于中学数学,但在具体知识方面有所扩展,还要求学生在解题方法上更加灵活,思维方式也更加巧妙。
奥数不仅要求参赛者有比较深厚的数学功底,还要有强大的提炼、整合、归纳、升华能力。一方面奥数参赛者往往要通过大量习题积累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学术活动题目的特殊性,单纯依靠训练并不能保证比赛的结果。
数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思维不仅对大部分理科和工科的学习有帮助,甚至与语言学等社会科学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IMO金牌获得者一向是各大名校争相追逐的对象。
根据统计数据,绝大部分获得IMO金牌的中国选手都入读了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尤以北大居多)。
美国IMO金牌获得者也有很多就读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
随着美国高校的大门逐渐对各国留学生敞开,有一部分获得IMO金牌的国际学生高中毕业后申请就读美国高校。可以说,只要标准化考试、GPA等申请条件不出现“硬伤”,那么IMO金牌就是一张“有条件的通行证”。
最近十年,每年都有中国IMO金牌获得者赴美读本科,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进入顶尖研究机构或知名科技和金融公司工作。
即使在就业市场,IMO金牌也会继续发挥其强大影响力。就职于纽约华尔街某对冲基金的人力招聘专员就曾经说过,只要求职者的简历上出现“IMO金牌”字样,不论他/她大学专业是什么,绝大多数对冲基金、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都会直接提供面试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从90年代开始,不管是出于升学目的还是开拓思维,国内的各种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培训班就受到家长青睐。
【遭受质疑】
当然,奥赛的兴起和热度也一直伴随着批评和质疑的声音。
不论是IMO满分金牌获得者柳智宇2010年放弃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选择在龙泉寺出家的新闻,还是2018年爆火微信朋友圈的人物杂志专访文章《奥赛天才坠落之后》,都使得“奥赛获奖者容易高分低能”“只有怪才适合搞奥赛”“奥赛根本无法培养科学家”这样的论点再次喧嚣尘上。
1959年至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IMO到底有没有成功培养出有突出学术贡献的数学人才呢? 根据IMO官方数据和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官方数据,2002年及以后的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一半以上都有IMO的获奖记录。
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IMO获奖”和“成为数学家”之间的关联,但是至少可以佐证,IMO在为数学界发掘和输送人才方面,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比如曾经和上文提到的柳智宇同场竞技,同样获得金牌的德国人皮特·舒尔策,现在已经成为了德国算术代数几何学家,数学领域领军人物之一。他于2018年获得菲尔兹奖,现任教于德国波恩大学。
随着2014中国教育部宣布取消部分学术活动保送生名额这一政策变动,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开始重新思考学术活动培训的意义。
其实,单纯把奥赛当做“升学快速路”的想法本身可行性就很有限。奥赛作为一种考试型学术活动,不仅难度极高、竞争惨烈,而且和普通标准化考试相比,几乎没有规律和套路可循。
正如艺术特长招生和体育特长招生一样,奥林匹克学科学术活动要求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注定只适合特定的一小部分学生。不只中国,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最近几年“去标准化考试”的呼声越来越高,芝加哥大学率先宣布SAT分数不再是强制要求。也许未来,奥林匹克学科学术活动的的光环也会慢慢褪去。
对于一批又一批追求梦想的留学生来说,不断变化中的美国本科申请条件,到底是越来越灵活了,还是越来越苛刻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