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只有500万人的北欧国家,却是世界公认的教育最强国。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能整天快快乐乐无压力,到底有什么秘诀?
豆瓣9.2的纪录片为你揭秘:《他乡的童年》第二站——芬兰
芬兰自 2014 年发布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并于 2016 年 8 月开始在全国实施 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让全球关注。
“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又称为“主题教学”,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 融合各学科知识为学生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点和英国的课堂很相似。
以纪录片中的拉妮老师为例,现象教育课程的主题是:时间,年龄和“我” 。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如何教,也可以选择打通哪些科目来教。在认识主题的同时,孩子们学到了艺术、数学、生物知识、芬兰语言文学,还有孩子们最基本的阅读和写作。
课堂是自由轻松快乐的,孩子们不穿制服,在室内也不穿鞋子,而是穿袜子到处跑。即使在课堂上,有的孩子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东西,甚至有的倒立着。
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用iPad录下视频和照片,或用纸和剪刀手工制作一个作品,第二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老年人康复服务中心。课堂内容是跟老人们交谈,互相给对方画一幅肖像,让学生理解年龄和时间。
孩子们所在的三四年级,没有任何形式的考试,因为学校想避免一切的竞争。而老师们真正评估的,也不是孩子们学到了多少学科上的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自主学习、和搭档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如何学习、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森林课
第二种特色课堂,是森林课。孩子们来到学校周围的森林,什么课都可以上,比如科学、数学、生物等等。
任务一是寻找颜色,老师先给孩子们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森林里面寻找相匹配的颜色。
任务二是寻找气味,找不同的植物,然后形容它的气味。孩子只需要运用想象力,任何回答都可以,“雨的味道”“湿气的味道”“树根腐烂的味道”都可以。
任务三,是寻找感觉,老师的单子上是一些形容词,比如可爱的东西、恶心的东西。孩子们根据形容词去寻找、触摸这样的东西。
上课的形式,不是硬性的教孩子们认识植物的名称,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让孩子和生活的环境产生联系。
好老师,是芬兰教育的基石。
芬兰老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积极教育。
也就是说,哪怕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科学、艺术或者其他学科,但他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
如果孩子有不擅长的学科,老师不会贴标签、不会贬低学生,而且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人化的定制教育。
在芬兰,想成为老师要经过非常多的考验,而且竞争激烈。
他们在进入师范学院之前,会有一个心理学面试——在句子中填词——以显示你是什么样的人。考察你是不是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是不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是否热爱家庭、是否关心他人,是第一位的。
芬兰教师的教育程度很高,硕士起步。他们也极受信任,不用写教学报告,也不会有督察员来检查他们的教学计划。老师们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考核,五年、十年自动加薪。
这也给了老师更多时间,鼓励他们研究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项目,去探索符合孩子们兴趣的教学方式。
平等,是芬兰教育的重要原则,这不仅体现在课堂和社会中,也同样体现在教育资源上。
在学校,即使是校长,也是每天排队和孩子们吃同样的食物,而且是芬兰已经实行了70年的免费午餐政策。
在每所学校,孩子来自不同的背景家庭。老师也不知道这些学生的家长是做什么的,他们收入多少。没有只给富人或穷人家孩子的学校。
各城市、各地区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水平会的不同。无论你在哪儿,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在处于北极圈内的乡村,孩子们都有跨学科的现象教育课程,只是因地制宜、项目不同,前者在认识时间和年龄,后者在学习驯鹿。
教育是被精心设计过,所以不会没有出路。可以去上大学,也可以去职业学校边学边工作,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所以,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没去上大学,也不会是世界末日。
——要问,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
——答案永远是:最近的那一所!
教育是如此,正如整个芬兰社会,也透露着朴素的气质:拒绝喧嚣浮躁,回归本来面目。
芬兰非常注重教育,免费教育是每个芬兰人的基本权利。
20世纪70年代初期,芬兰教育经历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改革。教委会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7-15岁的孩子,不分年级,都待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延续至今。
芬兰政府把孩子看作未来最可贵的资源,大量的投资不仅在学校教育,还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
每一个芬兰孩子出生,他的父母就会收到一个特殊的免费的纸盒子——芬兰百宝箱,里面包含了各种新生儿需要用到的东西。每年都会升级,政府会根据人们的需求在里面加一些东西。
在芬兰,儿童三岁前父母可以休假在家照顾孩子,由政府提供津贴;三岁以后,政府依然有很多帮助父母的政策,比如:提供托育补助,孩子放学后安排他们在学校阅读、玩耍,免去父母的后顾之忧,等等。与此同时,学生的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
同时,政府提供良好的育儿环境。比如,在小孩七岁之前,坐推车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推着车的妈妈或爸爸,都不用付钱;火车有专为带孩子出行设计的家庭车厢,还会专门辟出一块地方供孩子游玩。
在芬兰,不只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博物馆可以去,而且普通的博物馆也是孩子的天堂。比如赫尔辛基一家地下博物馆的房顶是不同坡度的斜面,孩子可以在上面爬上爬下,而且斜面坡度不一样,可以供不同年龄的孩子攀爬。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目濡目染,艺术感和创意也就培养出来了。
整个平等无竞争的社会环境,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无差别的学校,高质量的老师,以及家庭教育,共同构成了这个教育最强国。
正如导演在最后所说:“虽然我们没法马上学到芬兰这些优秀的东西,有的甚至也不符合我们传统和现实,但很多家长可以从个人层面去理解: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让他们保持好奇。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共识,未来从来不只是有一个样子。”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