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我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大一学生蔡涛宇。目前我的专业方向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在高二的那个暑假,我开始着手准备出国托福和SAT考试,尽管着手备考的时间较晚,但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申请结束后,我报名参加了一年一度的AP考试,并于去年5月上旬参加了考试,接下来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备考经验,教训,总结,及建议。
回到我故事的开始。AP的考试周期长达一年,这就意味着你其实有充足的时间来备考。但我高二下临近结束的时候才决定出国,当时也是急匆匆的学完SAT和托福,一直拖到十二月份才勉强把标化考完。最后的申请其实也做得非常匆忙。因此准备AP的时间也被压缩了很多。
当时1月报名,也是国内普高,所以下半学期不用去学校上课,有整整4个多月的时间来备考。一是贪心想想学的越多大学第一年越是轻松,二是不想让自己闲下来,希望接着之前考托福和SAT的那股劲继续学。所以我一口气报了6门:微积分BC,物理C力学,物理C电磁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除了两门物理因为和我专业相关之外,其余四门都是考生普遍会报考的科目。
先从微积分说起
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而言,大学怎么能不学高数?因此,微积分,是AP中最最最重要的科目,没有之一。
我不建议那些有能力的同学在高二下半学期就去考微积分,因为当你考完后长时间不去碰它,过了一年你会几乎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里我要做一下补充说明:如果你是国际部,国际学校或者美高的学生,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仅根据我身边的来自这些高中的同学来看,你在高中除了AP之外用到微积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用自己的教训来告诉大家,考试务必量力而行。一口气报了6门AP的结果往往是最后几个星期即使一直在刷题和上课也无力回天。毕竟AP是大学内容,而AP的考试形式在我看来其实要比大学里的final复杂一些。
AP换学分的问题
对于要去读美国本科的人来说,AP在申请时可以作为学术能力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在目前托福,SAT高分盛行的环境下,AP可以作为很好的加分项。在申请后能够帮助你换取大学学分,省学费。这一点是每次宣传AP时必不可少的一句话。一开始我以为这样说是为了吸引考生,但后来,尤其是我进了学校以后,才发现这并不是故甚其词。
尽管如此,一切也都要建立在学校的AP政策基础之上,如何用AP在学校换学分我会在下文详述。不过也有一些学校对于AP就很严格,几乎不怎么给换学分或者说你一定要考和专业严格相关的科目才能换取一定量的学分。我建议大家直接去学校官网,CB给的换学分表只能作为参考,学校官方每年还是会做不小的调整,而且校官网的AP政策写的十分详细,精确到具体的那门课,分门别类。
根据学校的不同AP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芝加哥大学,你考AP的意义更多的是有助于申请,他几乎不接受使用AP换学分。即便如此在申请后你也能够以此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前预习。AP考试还是相当的贴近大学的内容设置。总体上来讲,排名越是靠前的学校对于AP的政策及要求越是严格。有些不让用AP换学分,有些则是至少4分才能换学分,但不接受换课(跳课),例如Yale。反之,有些学校,像UIUC,对于AP是极其宽松的。大部分科目只需3分就能换学分。
因为美国是学分制,你除了专业课,还有通识课程(和专业无关的课)要上,因此我建议你可以通过AP来换取更多无关紧要的通识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大一正式就读时花更多的精力在与专业相关的课上,并且不让这些课影响你的GPA。开学后,你会发现时间变得非常紧张,课业压力大,事情多,稍有不慎这门课就有可能让你为之辛苦了一个学期的GPA毁于一旦。
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说,刚到学校不久,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在学习上花的功夫自然少了。我报了一门戏剧课,问了学长的意见这是一门很容易拿A的课。由于这是一门网课,我不以为意,拖沓了很久,最后一看自己竟然错过了一次占期末总成绩10%的小组forum。当然,在学校上这些课也有很多好处:容易拿A(4.0),拉高自己的平均GPA。有趣的课堂内容和活动,借此认识更多人。相较疯狂记笔记,枯燥而又沉闷的专业课,这些通识课程能一定程度上帮助你缓解压力。
关于AP报名的问题
不用问,作为中国学生肯定去考微积分BC。当然我也知道很多人因为抢不到BC而去报考了AB,但从实用性和大学的认可度来说,微积分BC绝对是报考AP科目时的第一选择。无论是托福还是AP,我都有过去外地考试的经历。对于托福来说,上海的考场环境更加优越。但AP并非如此。对于社会考生来说,上海的AP考点只有一个——上海开放大学。我是在“常州职业信息技术学院”考点参加的考试,因为我一共报考了6门,所以直接在常州住了六天。
此外微积分BC的考试分数中有一个微积分AB的subscore,所以报BC是一举两得。即使你BC的部分没有考好,AB也一样可以用来换学分。微积分BC适用于大部分专业。就我的学校而言,工学院的所有专业和文理学院的大部分专业都需要学习AP 微积分BC的所有内容,由此及彼,大部分其他学校也都把微积分作为必修科目。
备考规划和时间安排
对于微积分的备考,我觉得只要遵从老师的要求一步步来就可以了,我去年报名了周鹏老师的微积分直通车,从3/1-4/28,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两个小时。当时觉得直通车能够非常详细完整的梳理知识点和整个AP考试的架构,而微积分是自己专业最为基础的科目,这两个月的学习不仅帮助我成功的拿到了5分,而且也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微积分BC最后一章——数列与级数是整本书里最难的内容,我到学校后有很多同学对这章的内容非常陌生。这里我也要感谢周鹏老师在当时上课时对这章内容的深刻讲解。尽管最后几节课略显仓促,但到学校后我才发现即使内容增加了,难度加深了,我也学的很轻松。最后也非常顺利地拿到了A。所以说,微积分BC备考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我从接触这门课到拿5分也只不过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对于时间安排,我建议各位放在高三,或者高二。过早的学会很吃力,而且到了大学以后几乎都忘光了。正如我上文所述,高中阶段能用微积分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我是在去年五月考的微积分,到了九月开学时还是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此外,AP物理C是唯一需要熟练运用微积分的学科。在考前很多人都提醒我说物理C的话最好先把微积分BC考过。但是从我这次的自学经历来看,微积分和物理C同时学效果更好。一来刚学微积分的知识趁热打铁用到物理上,二来也能加强微积分知识点的训练和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物理C分为力学和电磁学,力学更为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微积分知识。电磁学则更为复杂,但其实一般的高中知识能为你打下良好的基础。AP物理考试的容错率也不低,但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AP的科目选择
参照我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的,生物,心理,统计,微(宏)观经济学,美国历史,世界历史,人文地理以及AP中的一些艺术科目都可以换取通识课程的学分。根据专业的毕业要求,一共需要18个通识课程的学分,也就是差不多6门AP。而微积分,物理,化学,需要自己权衡。我虽然BC考了5分,但由于担心自己课业压力会太大,加上学长建议,最终选择不跳课再上一遍BC后半部分的内容。
在我们学校纯理论微积分课程一共分为三门,分为Calculus l,Calculus ll,和Calculus lll。l主要是BC前半部分内容,ll主要是AP后半部分内容,lll则是偏微分和空间向量,曲面积分的内容。不管你选择报考哪些科目,对未来的学习都会有帮助。选主修课可以帮助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考那些大学里的选修科目(即上文所说的通识课程)能帮你节省时间,缓解课业压力。一个学期的所修的学分有上限和下限,每多修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你的学分容量,影响你报其他更为重要的课程。总之有利有弊,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进行权衡和调整。
但是不论前期还是后期,AP可以做到两得其所。不同于托福和SAT,AP的成绩有效期为永久,所以你可以可利用好高中三年的时间,行之有效地规划好自己的AP考试。针对排名前二十甚至前十的学校,AP最大的意义和用处在于帮助你提升申请的竞争力。在纵度有限的情况下,向广度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国际生来说,SATl和托福加起来也只有一门数学和英语没有太大关系。托福是纯语言考试,你不可能仅仅凭借高中成绩单和SAT成绩来让校方正确评估你的学术水平。这样你只会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AP能代替SAT2吗?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模式也和国内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参加AP考试就等于让招生官有了一个他更为熟悉和信服的参考标准。让招生官更加准确的评估你的水准,更好的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因为大家SAT数学几乎都是满分,两个人的数学水平相差很大,但由于SAT数学实在太过于简单,你完全没有办法与别人拉开差距。只能通过SAT2和AP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标化考试,增强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其实吃了大亏,自己理科的优势不能在申请中体现,从而让自己申到的学校降了整整一个档次。
近些年在SAT2考试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数理化2400的选手。那么这样一来标化里相对而言(撇开IB,A-Level)只剩下拥有33门科目的AP考试了。在我看来,两门物理C:力学,电磁学是AP理科中最难的科目之一。而对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两门课是必修。所以在SAT高手如云的时代里,AP真的能大幅度帮助你提升竞争力。
最后,要提醒大家切记不要因为一时的壮志凌云报考6门科目,一次最多3-4门。高一高二选考和专业关系不大的。拿我的例子来说,高一高二考通识课程,即非必修课,高三考微积分物理化学。当然,这是从换学分的角度出发。如果从申请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微积分和物理C力学移到高二,因为各位在高二还有SAT和托福的重任,所以报考这两门科目应该是足够了。千万不要太多,否则来不及复习。物理C力学能够报名的就读的课程少,大多得靠自学,这里也建议各位能细水长流,不要考前突击。
标化考试还是课外活动
如果让中国学生在花时间做活动和参加考试,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虽然说活动必不可少,尤其在标化成绩已经足够高的情况下,社会活动,课外活动可以很大程度帮助我们突破瓶颈,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近年低分高录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是,有用的“活动”并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够完成的。如果你希望通过课外活动来为自己的申请加分的话,那更需要的是高中三年一贯的坚持,从初见成效到最后达到目标,这样的案例才是有实质意义的,能真正征服招生官的。
话说回来,从中国学生的角度出发,AP的难度虽然高于国内高中教材,但考试时并不会出很难的题。通常就是简单的运用,并没有非常综合的题目。这一点和我在大学上微积分的感觉是一样的。然而相比AP,大学的考试成绩普遍要在93以上才能拿A。而对于等价A的AP 5 分却要好拿很多。微积分BC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你认真学,5分十拿九稳。主要原因就在于CB给的容错率实在是太高了,所以考AP显得恰到好处。
而且大学再去上的话很烦,你必须得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要做一个学的作业,考一个学期的试。就那我们学校来说,3次midterm(一个月一次)1次final,每周四节课。而且所有考试不给公式不能用计算器。AP虽然有非计算器部分,但那些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计算,如果你在大学里学,就必须要全程手算甚至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