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越来越多家长想送宝宝来泰国读国际学校。泰国国际学校的确很多,而且大部分都很有名气,学费也比国内国际学校便宜不少。
到底要不要送宝宝来?有钱就行了吗?还有哪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暹罗妹儿特约了一位朋友、同时也是一位国际学校陪读妈妈,来做了这一期分享。
以下是原文,希望对各位意向送孩子上国际学校家长们有所帮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孩子读了2年国际学校的反思
作者:A&Y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多月前,一位小妹妹(暹罗妹儿)让我写写自己对孩子读国际学校的观点和感受。
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无边的散乱想法,输出成有形的观点。
今日,大雨,孩子自己在写作业,我试着下笔。
我在工作中越发觉自己的储备不足: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还有是对环境的困惑产生的困顿。
那时孩子也面临小升初阶段,他的个性和思维,在公立学校里,自信心越来越差。
没有太多准备,我们就一起来到泰国读书。由于我也要读书,因此在选课程选学校的时候,都是优先考虑我的便利。
而且,最开始,我们也只是抱着试一试、不行就回去的心理,也没有做长期规划。
大多数情况下,我不太愿意多说孩子,我只是反复地告诉他:“遇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任何时候让你不烦躁的法则。
第一年,我忙于自己的学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才发现自己的基础有多薄弱,才真正去理解了那句话“你想得多,就是书读得少”;
才了悟到书本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怎么理解,怎么总结,怎么去应用才是关键。
我认为自己的收获很大,也跟孩子说:就是只蜗牛,也会爬到终点。
孩子第一年也遇到很多的问题:语言能力的不足,课程设置的不理解,青春期的萌芽…
那时候,想骂人和想流泪的感觉经常冲动地跳出,让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陌生。
但,我一直也感谢自己的性格和遇到的朋友们。
发现了问题,不是要解决吗?
果断地和孩子探讨是否需要转学;和朋友一起去看学校,一起了解课程设置,一起带孩子去一家家考试和面试。
累是肯定的,还有孩子那段时间因为自信不够,反复的情绪变化,让人的心理如坐过山车。
可现在回头去看,一切都是过程。
无论孩子还是我自己,都从中收获满满——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要去争取——就是最闪光的“内驱力”。
我经常打趣:这才是真正的场景教学。
这个问题还真是见仁见智。
对我来说,最基本的观念是:家长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孩子的可塑性是都很强,可正因为是孩子,所以变化最大,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在国际课程里,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基本要求,如果这两样基本能力,家长不重视,在国际学校中学阶段后,孩子的自信心没有建立起来,挫折感和无力感会把孩子带入负循环。
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无论哪种课程,还是要以学术能力打底,换句话来说,还是要求功课好。
运动,艺术,社交和领导力,那是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才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并且,国内的课程评价体系大多数是考到考分,标准答案下孩子很容易找到套路。
而国际课程需要孩子有自己清晰的观点,用严谨的逻辑表达出来。这无疑是对孩子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大部分的亚裔民族,因为资源稀缺,贫富不均造成的竞争意识,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家庭的重头戏,“剧场效应”自然形成。
在我们自己的文化里,“自扫门前雪”的思维意识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在国际课程中真正去理解明白“合作和竞争”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也就孩子回去和留下,跟孩子爸爸和孩子讨论甚至争吵过几次,后来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继续支持他。
对我而言,孩子在完成第二年的学习后,可以对他说一声:祝贺你,你值得你所收获的。
看得见,他已经进入“正循环模式”。无论是在学习自主性,时间管理,情绪控制,社交能力和领导力等方面都在进步中。
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小偏差,但我也学会了:什么叫真正的接纳他,也明白这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犯错的过程。
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双方都又是收获满满。
很多人确实认为读国际学校是贵,我也不否认这一点。可在国内,把补习等隐性花费算上,相差也没有那么悬殊了。
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们,当我们做了这个决定,明确了方向后,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实施的过程中,让孩子和我们发现如何正确的面对物质需求也是一项学习。
孩子爸爸认真工作,我也找点零碎的工作,孩子也拿到他的奖学金,一切反而更容易心静下来。
钱,是当代社会里不可回避的话题,人毕竟要先生存,才能谈精神。可现在,我也和孩子在探讨,消费社会里,是我们在消费物品还是物品在消费我们?
我俩都好吃,也学会了自己怎么买好菜,做好吃的;也学会了,在开心或者劳累的时候,也不亏待自己,出去潇洒一回。
好像,很多时候,快乐是容易的事情。人生百态,冷暖自知。反而在玩具不多的时候,孩子更加学会分享和交流,学会记住别人的好,并且逐渐明白“感恩”的含义。
我们和他之间,在经济上,坦白说出一切,有多少钱,钱该怎么花,你的消费需求是什么,一条一条有计划有目标,亲子感情反而信任感更高。
他已经明白:父母最大的开支在教育上,并不是要他回报,而是父母有父母的责任,同时,他提前享受了这份责任,那成年后,他自己要为自己负责任。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在这复杂的世界前行吗?
读书重要,知道这个世界如何运行,知道如何过日子,也重要。
孩子出来读国际课程,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身份认同很重要。
我一直都说:你的基因就决定了你的身份。孩子的中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一直都鼓励他坚持。
遇到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也鼓励他先想:Advantage VS Disadvantage,让他这种思维去清楚的知道一些现象不能代表本质。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个人先做好自己该做的,没有能力的时候,先留善不作恶就是美德。
写了这么多,反而越发坚定我的想法:只问过程,不想结果。
为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过程中用对了方法和步骤,一切都水到渠成。
分享这么多,希望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结束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读者,不同的解读,但希望不要误读。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