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寒假,有的同学可能按捺不住了,觉得出去玩啥的都没意思了,不如学点别的啥的,以后说不定参加比赛可以用到?可是,放眼学术活动圈,类别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呀:什么挑战杯呀,什么电赛呀,什么建模呀……感觉三天三夜都数不完。的确,大学学术活动项目不像初高中时的数理化生那样单调,而是呈现出专业性和层次性。
怎么解释这两个词呢?学术活动的专业性体现在比赛的设置上更加有专业的特色,参赛的选手也大部分来自相同的院系;层次性则体现在比赛的级别上,跨度从校级赛、省级赛,到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比赛,层次不同,含金量也就不同。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一个学术活动库。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为我们今后学术活动的准备指明了方向。
打开后,我们发现学校将学术活动分为I类、II类和III类赛事。下面我就结合我们院系(信通学院)的情况,对其中的一些学术活动进行介绍。
一
电子设计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学术活动:两年一次,基本都在8月初进行,3人一组,历时四天三夜。下面是一些比赛相关题型,具体情况可以询问科协(地点在21B二楼293):
一般来说,在每年的四月中旬信通学院科协都会面向全校开展电子设计大赛校级赛兼评定工作。完成评定的小组将获得科协的器材和资金支持。有想参加电赛的同学届时可以留意校园内各大宣传栏,基本都会有详细的参加方式。
关于组队的事,小编想说,如果三个人都是green hand(新手),建议找不要找过于熟悉的同学,这会影响到比赛的配合。实践证明,来自不同院系/班级、且各有所长的三个同学组队效果是最好的。比赛前科协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培训,最好各队员都能加入进来。
因为小编本人并没有参加过电赛,只是听过之前的宣讲,因此一定有描述不到位的地方,还请dalao们轻喷~
2.“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学术活动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两年一次,和电赛错开进行,又称“小电赛”。上届比赛是在2016年举办的,因此今年将会进行。要求和电赛差不多,有意向报名的同学届时请留意校内公告。下面展示一道比赛真题(节选自2016年A题):
听说准备电赛和做高考模拟一样,做多了正式比赛时就能得心应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学术类
二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学术活动:相信“建模”二字你一定听说过,这项比赛可以说是大学期间知名度最高、参与面最广的赛事之一了。比赛是在每年9月初的第二个星期五开始,持续到下周一凌晨,三天三夜。每支队伍最多也是三个人。比赛赛题有A、B两题(其实还有C、D但那是专科组的此处忽略),分别对应连续数学和离散数学。参加建模比赛前,需要提前找好队友,可以参加理学院举办的专题讲座。
数学建模比赛是对一支队伍建模能力、编程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全面考察,参加一次比赛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小编建议大家一定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
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学术活动:形式与建模国赛基本一致,时间在每年1月至2月份,分为MCM(数学学科建模学术活动)和ICM(交叉学科建模学术活动),两项比赛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跨度约为四天四夜。每年会有6道题,前三道ABC题为MCM,后三道DEF题为ICM,形式较为多样。建模美赛除了要求队员有较强的建模能力外,还对队员的英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说是不小的挑战。
下面说说个性化保研和保研加分的事~我就把我掌握的情况和大家说一说吧。目前学院在大四上学期时会根据学生大一至大三的学习成绩划定保研名单。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不够也不要紧,学校会根据你之前参加过的比赛(包括以上的四项学术活动)取得的名次或者是获奖情况,在你的纯成绩之外加分。注意此处是额外加分,分数在零点几到一点五分不等(我见过最高的)。要知道这可是在计算完三年六个学期的平均分后直接给你加分呀,想想都觉得美滋滋~不过听说有加分上限的,但还是尽力争取为好吧~而且想要加到分也并不容易的,至少都是个国二才行~
至于个性化保研,小编想说的是,加分比赛项目和保研的不完全重合,加的分数也不完全相同,而且还要经过面试答辩,三年纯成绩不能低于75才可以申请个性化~如果想咨询这方面的具体情况的,可以询问之前个性化保研的学长学姐们,毕竟小编我才大二呀,正处在前途未卜的境地(强作镇定)~
本期小编就说到这里啦,纯手打不易,喜欢的话给小编加鸡腿哦,期待下期精彩继续吧~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