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Shiyuan老师具有人文、传媒及商科领域的多重背景,在美国留学期间,曾长期参与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多名教授的人文类学术研究项目,是个名副其实的“学术派”。擅长为学生提供从申请准备到大学学习内容,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建议,擅长引导学生跳出单调思维模式,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采访内容
Q: Shiyuan老师是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硕士和纽约大学媒介、文化与传播硕士,我对您这两段经历非常好奇,为什么选择读两个硕士?还是小众专业的硕士?
A: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本科学了商科,出国留学的时候会选择文化传播和艺术史这样看起来这么“不切实际”的专业。
首先,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一直很渴望接受到顶尖的博雅教育,虽然父母的想法可能还是希望我可以念一些对未来就业比较有帮助的学校和专业。
但当我到了硕士,思维也更加独立之后,我就很希望为自己打开专业的另一扇大门,可以去发展和实现我内心的那些独特的想法。
其次,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而且我出国留学申请几乎是全程DIY的。
除了文书润色阶段找了美国人改语法,其他选校、定校、申请材料准备都是自己做的。托福和GRE也是自己自学的。
所以,选这两个专业,兴趣因素可以说是占了很大部分的。事实也证明,我非常享受那段特别的求学时光。
Q:在这两段经历中有什么特别值得分享的事情?
A:个人来说,我在纽大找到了对学术的热情,在芝加哥大学一直被挑战。
芝加哥大学是很严谨的学术派。它的学术氛围是,永远让你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你需要做得更好。
纽大和芝大还是很不相同的,纽大的教授跟你谈话,会说:我很鼓励你这样,也很鼓励你那样。但芝大的教授却会说:你这样想还不够深入,你那样做还不够完美。
这种压力不是每一个人都承受得住的,但好处是它会让你的心态放低。在踏实程度上,我觉得很难有一个学校可以和芝大媲美。
芝大的学术精神对我的工作影响很深,我做事不会“拍脑袋想”,都是先去做研究。
比如,学生写文书涉及到什么知识,我会去看书和论文找灵感,自己先想得深入,再去启发学生看的更深、更远。
Q:您对美国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所提倡的文理兼修、博雅教育有什么理解或看法?
A: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待:
文理兼修、博雅教育对个人成长更有帮助
美国的博雅教育很接近教育的本质,会给学生更多生长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想往哪个方向走,往这个方向走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想获得这些能力需要怎么做。
博雅教育是不分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的课程很常见。没有人去给你设限和做规定,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寻找,当发现自己对某一类专业确实不感兴趣时,也是可以换成另一类专业。
除此之外,你可以不只学习一门专业,可以辅修另一门专业或双专业毕业,都是可以的,它非常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
博雅教育是“去职业化”的
在美国有一个现象,很大一部分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学生或社会名流的孩子,都学的是文科,比如艺术史、哲学、文学、政治等。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传统里面,这些传统经典学科是精英教育的基石。
他们认为,那些职业化的教育是任何阶层的人可以透过各种渠道(不一定是要上名校)接收到的,可是只有博雅教育才是精英阶层的独有。
所以,精英阶层很多时候标榜的不是自己业务知识多厉害,反倒是自己的那些情怀、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所在。
Q:您认为文科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如何?前景有哪些?
A:回答这个问题前,我需要让大家明确的是,“专业对口”,“就业前景”是非常中国化思维的一件事。
世界在变化,工作、职业也一直在变化。有些工作比如大数据等,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才出现,但之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从国人比较持守的“专业对口”的角度来说,文科类专业对口的行业似乎都不算是很热门或者很高薪的行业。但我的一些观察可能会帮大家对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思考。
首先,文科类教育是美国博雅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很多人文专业非常难读。它的课程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极深的洞察力、快速的学习能力,以及擅长表达自己观点的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国的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当之无愧的精英型人才。
结合现状,大多数人文类专业的学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发展路径。
一,走学术路线,留在学校做该领域的学术研究。
二,走职业路线。人文类对口的工作,比如文化领域会有很多电影、电视制作的机会,新闻、公共事业机构(如UN、政府机构)等;
再比如艺术史方向可以在博物馆、拍卖行、画廊从事艺术品管理的工作,也可以从事艺术新闻的工作等。
但我所看到的文科生的就业方向绝不仅仅限于此!
文科生就业方向广阔,我认识的很多学哲学专业的学生进了世界顶尖的投行或咨询公司。
作为一个具有商科背景的文科生,我坚信,美国顶尖高校文科专业出身的学生,学习起商业或金融所需要的技能非常容易。
同时,文科领域人才的思想深度,一般商科或金融出身的人是很难达到的,一旦他们进入行业,在软实力同等的情况下,早期的人文训练往往可以帮他们在岗位上走得更远。
Q:您在美国时参加过大量人文类学术研究项目,有人文、社会学科及商科等多重背景,您是如何利用这些背景帮助学生的?
A:我简单概述一下吧。
人文方面的背景:
帮助学生规划与艺术类、人文类相关的活动时能提供非常专业和独特的意见。
比如,我开过莎士比亚的Seminar,以美国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一起探讨经典;写文书会用很多经典的文学、哲学的思想去激发学生的思想深度。
商科的背景:
让学生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不断完善自己的活动策划,不断调整学生活动项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Q:您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想做的事和“为了进入好大学需要做的事”结合起来,您觉得学生进去好大学都需要做哪些事?
A:去美国名校标化成绩和在校成绩都是基础,这里我不再过多强调。
但是我看到的优秀的孩子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Q:您觉得英国和美国的申请各有什么特色和不同?如今很多家庭考虑英美混申,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到这些家长?
A:招生偏好不同
美国:更关注学生个性和软实力
英国:更关注学生学术上的能力和成就以及发展
申请材料看重的点不同
英国:更看重GPA、学术活动奖项等跟学科能力相关的东西
美国:更看重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更加全面立体
建议
英国和美国教育想要培养的人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教育精神、目标、体制和形式都不太相同。
美国教育提倡自由和开放,英国教育比较严谨,更坚持西方老派资本主义的传统。
因此,我建议学生和家长在申请前,对美国和英国的教育要分别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对两种教育方式作出一个评判,看孩子更适合哪种教育模式以及是否适合两种教育模式同时尝试。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