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书面说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示,国际人才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
而关于这个问题,小威也相信每个家长和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那么,一个上海顶级国际学校校长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先生,对于“国际化人才”的看法。
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到2020年中讲得非常清楚:
第一,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第二,通晓国际规则;第三,参与国际事物;第四,参与国际竞争。
其实,国际化人才并不是一个很高大上的概念,我们的孩子今后希望成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的话,更需要具有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具体展开来说,我觉得孩子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我们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当然首先是会劳动和制造工具,另外共同的一点就是会交流,动物之间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交流信息,但是作为人来讲交流信息的适应度和作用更大,尤其是双语,应该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作为国际化人才的一个先决条件。
第二,孩子一定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注重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够以独立的眼光对自己和社会的行为进行不断反思。很多学校会举社会上司空见惯的道理的事例考察孩子对于问题的理解,比如说现在都在关心的垃圾分类、公共道德、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老师会设置一些场景性的问题让孩子去回答,考验孩子在这个方面的能力。
第三,国际化人才也要具有优秀的品格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是对中华文化能够有一种传承、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尊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还有具备均衡发展的能力,尤其是体育、艺术的能力。
一般在国际学校,我们并不看重家长们送来的,制作很精美的,孩子在参加培训以后得奖的证书或经历,不是我们不相信,而是我们更看中孩子们是不是阳光、自信、包容。最后,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其教育生涯、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都不可能遇到两个个性特长完全相同的孩子。
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保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位合格的家长,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品格教育老师。
我也认为,家长应该积极观察、记录、分析并指导孩子的成长,同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个好榜样。"近年来中国国际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全国国际化学校已经达到1028所。
不仅是国际化学校数量在极速增长中,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突破60万人。十年来,几乎每年以15%的速度不断发展。
十年时间,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小威认为,现如今中国家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才是关键原因。
比起学习成绩的好坏,现在的家长好像更看中自家孩子综合素质是否能得到提高,兴趣爱好是否能发展。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虽然中国国际学校数量不断攀升,但诸如上海包玉刚等国内顶级学校不仅学费昂贵门槛高,更重要的是,有部分学校是只招收外籍孩子的。
据小威内部消息,接下来大部分国际学校还会再度提高入学门槛,尤其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校,还将更为严谨地对学生及家长的身份资质进行审核。换言之,好的国际学校门槛超高,不仅申请难竞争大,还对身份有要求。
所以,现在很多家长都采取了“为学移民”的方式,即全家通过投资移民拿到海外身份后,再安排孩子顺利就读。通过打出“身份+教育”双重组合拳,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完美境界。
“进”意味着孩子既能借此免费甚至低额享受优质的海外教育资源,具备国际视野,又可以加强孩子的第二语言能力;“退”则意味着孩子能凭海外身份入读国际学校,并且还具备了华侨生资格,可以参加华侨生联考,低分就读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