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某美国留学公众号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让我颇有感慨,故事的大概描述是这样子的:
“早知道我就选择普林斯顿,不申哈佛了!”
听我详细阐述了哈佛和普林斯顿的差别后,Danny遗憾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被哈佛大学从REA阶段Defer到RD,又被Waiting,他最终还是收到了拒信。
Danny是个性格沉静且内敛专注的孩子,在校成绩全A,托福和SAT接近满分,拿过丘成桐物理学术活动金奖,是学校的武术队队长和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此外还有一堆Bling-bling的学术活动和奖项。
因为之前参与过两次哈佛的暑期活动,还拿到了哈佛物理系主任的推荐信,“想着和哈佛有一份缘分”,哈佛便成为了Danny在藤校中的首选。
被Waiting后,Danny打电话问询我,我听完Danny的背景后,告诉他:你的特质更适合拥有严谨、庄重和纯正学术气氛的普林斯顿。
其实,这也侧面反应了学生背景和文书的重要性。
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院校的区别和认知只停留在地理位置、招生数量、录取要求等比较显性和容易量化的层面。
在留学咨询中,大多数的留学顾问针对美国大学也是反复强调的服务社区、服务国家、服务世界,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虚词。这次培训中,我们的培训师(美国知名独立申请顾问,UCLA招生组成员Ms. Jennifer)的一句话让我颇有感慨:
“美国的大学为何那么看重文书,那么希望你提供很多的背景资料,那么想知道你有参加过多少活动?其实目的不全是想知道你有多优秀,而是想知道你的性格、爱好是否和我们学校相匹配,我们录取你进来,是想让你开心的生活,快乐的学习,而不是进来之后就想转学,因为性格相似的朋友在一起才能长久”
这其实反应了美国人的教育观。客观地说,我们中国人,包括在美国读高中、新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由于常年受单一价值观、评估标准化、崇尚权威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多元价值、综合评估、崇尚个性发展的美式教育体系,确实一时难以理解。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是正确的或者是可以被美国大学接受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哥大官网上的一段话:
“哥伦比亚大学通过阅读个人陈述来理解每一位申请者和他们的动机;仔细阅读教师的推荐信来理解申请者在课堂上做出了什么贡献并以此判断申请者将会给哥大的同学们带来什么。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最适合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而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每一年都会有大量超出了哥大学生标准的申请者被拒掉,而招生官的职责就是要在海量的申请者中挑选出那些能最大限度利用哥大资源并为哥大社区提供有意义回报的学生。仔细思考哥大的这段描述,我们不难发现,美本申请其实是一项具有规划的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将GPA、标化、活动列表、荣誉、推荐信、文书、补充材料和面试进行系统组合,向大学充分展示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与学校高度匹配的自我形象。
每所院校解析呈现的内容,也远不止市面上常见的地理位置、优势专业、课程设置等内容,更包括学校关键词、顶级专业、学校价值观、学校特色、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申请数据解读、申请材料要求、本科课程设置、录取审核流程、规划申请策略建议、文书策略建议等十多个部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