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绩效考核,老板的建议发人深省,居然是让我少埋头干活,多抬头看人。并送了我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句话在美国也很流行,流行的原因是因为颇具争议。一批人觉得这是常识;另一批人则是从这句话开始顿悟,逐渐认识了我们人类的社会属性;其他一批人,则一直在证明:What you know still matters.
其实换一个说法,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这句话不外乎是对社会能力略为夸张的一个概括。
而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是EQ 2.0一书中提及的情商组成部分,也是众多领导力模型里相当重要的一环。
在不同的领导力模型里,社会能力常常会被细分为:
1、自我认知
2、建立信任
3、沟通协作
4、人际关系等等
我们这代人,在求学阶段经历的教育潮流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学习这个“常识”的突然做了父母,也往往惯性的偏重于STEM这类技能。在日常教育中,常有不自觉忽略社会能力的倾向。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的职场人士,所在的公司大概会定期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比如团建或者客户大会。
所在的行业内也有各式各样的峰会可以参加,本地也常有各种组织举办线下活动。究其精华,不外是强调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提供各种社交活动的机会。
对于孩子们来说,培养社会能力的方式也是一样的。
我家老二在美国上了三年小学,学校每年组织的社交活动大致有两这么类:
其一是才艺秀。类似于国内的六一节目或者三跳运动会,由孩子们自主报名,弹琴唱歌跳舞翻跟头。大多不邀请家长,主要是孩子们自娱自乐。
其二是国际日。祖籍五大洲的孩子们组队布置自己国家的展台,虽说名字是国际日,本质其实是一个饮食文化活动。大人们和孩子们吃的开心,聊的也开心,各得其乐。
类似形式的活动国内也有,我参加过老大小学组织的跳蚤市场和亲子运动会等等。我觉得中国小学的活动趣味性更强一些,也明显更好吃一些。
不过到了课外班这里,美国就胜出了。
老二自从二年级开始参加了本地一个舞蹈队,每年都有七八次活动。老二从八岁开始,就正儿八经的“社交”了。如今俨然是我们家的外交大使,除了天性使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而老大在国内的风评一向是文静内向害羞,经过这几年的“社交”活动后,这次去参加写作夏令营,居然和每个同学都添加了Ins,约好以后要一起出书。
两相比较,老大同一年龄段在国内上的诸多课外班,大多更重视技能教育,较少组织孩子们的社交活动。
印象中只有游泳队提供了类似的机会。很多学校和社团因为安全考虑,外加缺乏家委会这样完整的支持体系,不见得愿意带着那么多孩子出门。
而缺了这样的社交活动,无论我们给孩子讲多少次快乐儿童的七个习惯,教多少卡耐基的经典人际理论,他们也缺少机会去实践,去练习社会能力。
有一点让我没想到的是,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孩子们的课业越来越忙,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社交活动反倒越来越多了。
大概是因为青春期,尤其是14-18岁,恰恰是社会能力大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往往从叛逆开始,以回归家庭为结束。
“14岁,他们开始懵懂的认识自己,有了更复杂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因为父母的行为感到尴尬,更希望被同龄人接受。
15岁,与父母的疏离或冲突也许会愈演愈烈,很多青春期孩子会和兄弟姐妹甚至朋友更加亲近。
16岁到18岁,大部分孩子又会开始回归家庭。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比起两年前会更善于表达情绪,更能够处理好与家庭与朋友的关系。”(文字译自understand.org)
所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获得了更多来自学校或者社区的支持。
• 开始有了社团可以加入。
有一些是城市级别的项目,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有个自媒体VOX: when Teens Speak and you listen,由中学生创作,面向中学生。学校也会有各式各样的俱乐部,从几十个甚至到几百个不等。
• 学校家委会组织的团队建设。
最近老大刚刚去参加了所在高中的一个活动,认识新同学,外加听学长学姐介绍经验。
一位学长告诉她要选辩论俱乐部,会对大学申请有好处。另一位学姐有不同意见,申请大学不是目的,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热爱。
很显然,我家老大没有逃出教育家总结的规律,这个年龄段的她,明显更听得进去学长学姐们的意见。
• 体育音乐类团队活动。
据说这其中团体运动是最好的方式,比如篮球,棒球,橄榄球,冰球,排球等等。其次是音乐类,比如合唱团,管弦乐队和鼓号队。我们错过了参加团队运动的最好时期,于是选择了合唱团。
合唱团的活动也很有意思,有甜点音乐会,孩子们会分成两组,一组演唱的时候,另一组当服务员体验生活。除此之外,合唱团也组织外出演出,甚至会远赴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表演。
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同一个,就是让孩子们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互相影响,学习如何与同龄人和长辈相处。每次参与这样的活动,我总是折服于组织者的创意,惊叹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也非常感激整个社区为了孩子发展付出的心血。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的社会,几乎人人都知道培养一个孩子的社会能力需要一个社区。
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一点,那就是社会能力的锻炼也需要时间投入。我见过很多父母,让孩子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却又埋怨孩子不够爱说爱笑,不会交朋友。
但是其实社会能力和数学一样,都是需要练习的,甚至也有自己的题型。美国人也好印度人也好,并非天生就比中国人能言善道擅长社交,更多原因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项能力。
当然,社会能力的培养,常常会和课业学习竞争时间这个宝贵资源。
这个难题在美国也一样,近几年真实的美国中学教育终于被介绍到了国内。实情就是到了高中阶段,很多孩子为了兼顾社交和学业,不得不牺牲睡眠。
我想但凡教育的进步,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哪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是完美的。但无论我们身处哪种教育现状,父母对社会能力的认知和投入,总是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第一步。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