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a本科毕业于哈佛,目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在本文中,Rita将带我们了解她眼中哈佛真正的样子。在哈佛读本科的经历给她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破除了不少对哈佛的误解与迷思。
第二个原因是我相信哈佛能给我的未来铺路。很多智力早熟的学生会把读哈佛比作逛糖果店,因为哈佛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授和充足的经费(370多亿校友捐款),学生也有很多机会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走进哈佛看到那么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就好像是小孩进了糖果店一样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认知神经科学感兴趣,但你在非研究型的大学是接触不到MRI机器的,就没办法进行大脑图像扫描。不少大学也有很多有趣的研究,像约翰霍普金斯这些顶尖学校也会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研究的机会。但相对而言,哈佛的机会更多。我当年申请时还不确定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不想因为学校缺少研究资源而束缚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我向往哈佛大学。
第三点其实不是“想去哈佛”的原因,而是“想被哈佛录取”的原因,这两者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我想被哈佛录取,因为我觉得这能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我12年级一开始就告诉自己:“如果我能被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录取,我就有自豪的资本了。”如果我被哈佛录取,那就说明我聪明绝顶、能力很强,而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提到哈佛,人们就会想到成功、潜力和地位。哈佛的本科生会打趣地说,如果在聚会上碰到别人吹牛、显示自己有多么厉害,这时你只要说一句:我是哈佛的,对方立马就会感到被比下去了。
但这其实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一旦别人知道你是哈佛的,他们就会对你有更高的期待,有时候会让你感到不自在。听起来确实有点奇怪,因为可能大家会觉得“我是哈佛的”这句话带来的是自豪,但有时我们确实会不自在。人们会把你和他们心目中的哈佛联系起来,而他们对哈佛的印象有时不是那么好,甚至非常偏颇。
还有另一个极端,有的人觉得你能上哈佛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因为你是富二代或者父母是校友,碰到这种偏见真的很烦人。还有一种类似的偏见:如果你是哈佛的,那你肯定是个精英阶层的势利眼,瞧不起那些考不上或者读不起哈佛的人。
最近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偏见:哈佛毕业生的大学GPA高是因为哈佛老师给分很水。这种看法真的很不公平,虽然哈佛确实会对原始成绩进行调整(很少有人最终成绩在B+或者A-以下),但课程真的很难,还要和其他学霸竞争。
我觉得人们对哈佛的A嗤之以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哈佛的学习氛围对大家表现的影响,还有教授给学生评分时的标准。哈佛的学生会觉得B很差,但它的含金量相当于一般大学的A,因为哈佛对优秀的评价标准确实比别的大学高。
哈佛确实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学霸(SAT分数和GPA很高),也有一些奇才(学生时代就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但哈佛也有靠父母校友身份进来的学生、VIP学生和体育生,他们被哈佛录取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是其他原因。
但这样也有缺点,哈佛社交生活让人尴尬的地方在于,很多本科生把彼此当成了职场预备人脉。在Stuyvesant读高中时,大家都是朋友,彼此坦诚相待,所以到了哈佛我有点不适应。很多哈佛的学生把同学当成同事而不是朋友,所以彼此之间有一种距离感。哪怕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担心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害怕让教授失望等,很多人也不愿意承认,或者向同学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这对我来说很尴尬,因为大学似乎变成了职场,你没办法向同学敞开心扉。除了过于职场化的同学关系,学校的气氛有时候感觉也是冷冰冰的。
在哈佛读书让我受益匪浅,但哈佛并不是完美的。你需要认清自己的长期目标,判断哈佛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去了一所能让我在神经科学实验室实习的大学、充分利用科研的优质资源,那可能会更加符合我的职业发展目标。我在哈佛主修的是数学,没有机会在实验室实习,所以我在申请研究生时因为相关经历不足而遇到了不少挑战。在哈佛读书并不代表我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反倒是那些去了罗彻斯特理工之类大学的本科生这方面更强。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很博学,兴趣广泛,暂时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哈佛就是理想的选择了,因为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核心课程,还有各个学科的优质资源。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比起被哈佛录取,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利用大学里的各种资源。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