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申请者逐年增长、录取形势愈加扑朔迷离的背景下,申请过程反倒是比申请结果更加能说明问题。
走过2019申请季,我们必须承认,今后的申请会愈加激烈。
八所常青藤盟校+斯坦福+MIT,除了布朗,录取率都在下降,而申请人数基本都是大幅增加的。
以至于著名评论人Frank Bruni在纽约时报上认真地写了一篇讽刺文章拿斯坦福开涮,宣称其今年新生录取率为0,没有录取任何一个学生,批判名校以拒绝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傲。
往年我们会听到一些关于某优秀学生被其申请的绝大部分顶尖学校录取的消息,或者某申请者大部分甚至八所常青藤或斯坦福、MIT全录取的。但是今年,这样的案例凤毛菱角。
录取中的各学校的主观因素、特殊情况的影响在增加,顶尖申请者的结果不再那么容易预计。
大学出于对入学率yielding rate的考虑,更加在乎申请者在录取后是否真正考虑入学。所以在录取学生时会更加慎重。“保底”校不再保底和安全。
而深受中国申请者青睐的加州大学的申请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要知道加州大学九个本科校区现在明确限制州外及国际学生比例的就是伯克利和洛杉矶两个校区,其他校区在今后是否会宣布继续跟进现在不得而知。
靠广撒网、盲目多递交申请无疑是“瞎猫碰死耗子”的做法,并不可取,而且还越来越不容易碰到“死耗子”了。
学术实力强的大学,都是综排靠前的大学,所以这些学校是不会招收学术实力弱的学生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进顶级学校,在GPA,相关AP数量和分数,知识深度和宽度上,都要加把劲。
比如多上一些难度课程、大学夏校课程、大学网课、科研、探索性质的学术实践实习等。
大学申请其实是从了解自身开始。选对学校不是为面子好看,也不是完全不顾排名,是为了今后能让自己对于适合自己的学校类型、氛围以及特点有更为准确的把握,是为了确保今后四年在大学既能愉快又能成功。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会忽略背景、性格、成长等这些基础的、“软性”的准备,只顾着刷分(就像你把运动前的热身都省了,也就很难保证运动中不受伤);要想申请到理想的学校、要想选准对路的学校,就应早开始做基础准备,不要一上来就要求按分数、按排名挑学校。
许多人信奉热门专业、信奉所谓的好就业、好挣钱的专业,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整体而言,具体到个人,还是要有兴趣和热情。
作为申请者,应该有《优秀的绵羊》一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说的,不要只做精英教育中的“优秀的绵羊”,只知道努力竞争、积极争取、追逐光环,一味地随大流,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勇气做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你喜欢创新、对于创业有激情,可能你去Babson College就远比去达特茅斯、布朗要更合适;如果你喜欢视频游戏设计,可能你去University of Utah就比去哈佛、耶鲁更有意义。
特别希望所有家长、老师都能看清楚身外的一些东西,别让这些干扰孩子的申请,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信任。
了解大学与了解自我对于申请者来说一样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详细认真的了解大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提高选校的准确性和录取的成功率。
录取率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的某些标准如标化分逐年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和大量草率申请者的涌入有很大关系。
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总在强调全面发展,所以许多申请者绞尽脑汁来想增加自己简历的丰富性、多样性,希望既包括学术型活动,又包括领导力活动,还有义工服务等。
其实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申请者应该重点突出或者有个人优势。所以,申请者应该尽早分析和了解个人的底子,问问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再来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或者实践,千万不要随大流,淹没在众多乱七八糟活动中看不见个人特色。
要明白个人兴趣和活动的区别,还要反思自己从所有经历和活动中获得的成长和提升,多想想how to stand out和make a difference。
留学申请难度在增加的同时,任何一所大学即便是常青藤大学、威廉姆斯等顶尖文理学院也都面临比以往更加挑战的挑选难度,申请者高度相近、辨识度下降,新兴的学校、课程层出不穷,各种需要考量的因素交织。
如果你能想到这一层,关注和每一所申请学校的互动、沟通,表示出对每一所认真考虑的学校的兴趣,这不仅对于申请者自身有好处,对于大学来说也是非常欣赏和乐于见到的。
不要仅仅对梦想校投入时间,每一所你要申请的学校都应该花心思。
要做一个真诚有心的申请者,要有人情味儿,记得感谢大学招生官的回应,记得积极参与各个层次学校(你的申请学校很难只有一个层次)的互动活动(招生说明会),记得认真和你的升学指导顾问或咨询师合作,记得多和你的推荐信老师沟通并感谢他们,记得多抓住机会去锻炼和展现自己,如果你能让所有你申请相关的因素和人都能感知到你的用心,那么这些周围的力量和人都会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在帮你、助推你的申请,很多时候结果也就水到渠成。
“保底”校不再是安全的,也就意味着申请者要认真对待每一所挑选申请的学校。这里说认真对待,包括认真分析每所学校的详细情况,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所学校?为什么这所学校适合我而我也适合这所学校?不要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文书。
你需要站在招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招生官自然想在大量的申请者中发现真正了解和爱他们学校(也就是成绩达到要求且最有可能选择该校入学)的候选人。
所以,如果没有做好长期、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一般不要去盲目增加申请学校数量,不过是碰运气的做法,自然成功率不会太好,大家就会感觉“申请更难”了。
在条件允许前提下,提早做好选校的功课,综合分析,可以尽早确认ED校,当然绝不勉强,毕竟一旦录取、没有其他选择。
众所周知,由于ED有约束力,所以大学的确会倾向于从这群申请者中选择靠谱学生。
这一做法的重要前提有:
申请者在选择学校或者做申请准备时,不仅要从自身考虑,也还要站在申请者所在学校的整体来评估自己的位置和申请。
要有意识地多了解学校申请的历史数据并加以合理的分析,要关注目标校在自己高中的录取率以及录取生入学情况。
当然,对于这些信息的关注,对于申请整体的规划,于高中三年或四年来讲,越早越好。
拿到所谓名校的录取,大概也不是一个结束,反而是另一个开始,自身前期准备得如何,还要靠未来大学的成长来印证。
面对一年又一年这么多申请者、弄潮儿,留学申请恰恰是大浪淘沙、火炼真金,是对申请者自身的历练,无论结果如何,真正用心经历过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相信未来的路会海阔天空。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