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SAT阅读必考一篇
“The U.S. Founding Documents
and the Great Global Conversation”
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政治历史类文章
对学生来说是个著名的难点
它难在哪里?
到底给考生提出了什么要求?
弄明白这个问题
我们才能有目的针对性的训练和提高
01讨论的话题抽象而深刻
文章探讨的都是关于正义、自由、民主、公正、平等、人的尊严等抽象观念。不要说对于高中十几岁的学生,对于我们大多数对政治没有什么热情的成年人来说可能都只是个过于宏大而遥远的概念而已。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文章片段和涉及考题:
虽然奴隶被剥夺(wrest)了这样的权力,但是这样的权力是不能被剥夺的(cannot be alienated)。考生们在看到这样的论述的时候,常常都是迷茫的,什么叫做被剥夺了,但又不能被剥夺。这如何理解呢,那么人权是什么呢?
文章告诉我们,人权是out of nature的,是我们的一部分,没有办法割除的。虽然奴隶的权利的确在这个特殊时期暂时性的被人为破坏了,但是神圣的人权仍然会保留在他身上。基于这样的理解,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的正确选项(B) 虽然被法律否定了他的权利,但是他仍然有moral authority(因为这是神圣的)。
这道题学生的问题很多,要么说看不出authority,要么说看不出law,原因就是大家其实并没有理解作者的观点,只是机械地想去找文章的改写。
02对于作者立场的认证过于简单而片面
一些学生看一篇文章能准确看出作者的笼统的立场,“他在支持废奴”,“他在支持女权”等,但是学生的理解大多也就到此为止了,论其具体细节,论证结构就说不上来。当然也会有一些学生能看明白文中的某几句话,总结起全文观点就是一脸懵了。
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在看历史文章的时候理解过于片面,论点和立场的理解是脱离的,并没有仔细思考或者总结过,到底支持废奴或者支持女权的那些人到底是为什么会支持废奴和女权,大家觉得很简单,因为人权啊,那会不会有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的角度呢?而那些反对废奴和女权为什么会有我们今天看起来很不合理的立场,他们在当时又是怎么试图去说服大家的?政治精英对于权力的理解和论述的确是深刻而精准的,为了论证同样的立场,不同的历史人物常常会有不同角度的观点。
比如讨论女权的文章很常常见到的一个反对女权的观点就是 “有了权力会让女人不像女人,不再温柔。”
当然我们应该明白反对这样观点的人肯定是支持女权的。我们来看看两个女权领袖会怎么去反驳这个对方辩友经常使用的论点:
Elizabeth Candy Stanton
Sara T. Smith
对于同一个论题,Elizabeth犀利地反驳,她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困难,人们说有了权力女人就不像女人了,难道现在没有权力我们就像女人吗?一切站在男性角度做判断,真正的女性特质早就被忽略了,今天的所谓女性特质不过是男性元素的变形和稀释而已。”
而 Sara却温和默认女性的确应该需要温柔平和,“但是这些不能和智慧并存吗?我们有了投票权就会不温柔了吗?”
思考看看你更赞同哪个观点呢?你觉得另一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呢?
03语言复杂而晦涩
历史政治文献的作者们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人权领袖,他们常常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仅认识观点是深刻的,在行文写作上也是一把好手。他们其中有些本来就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如写《瓦尔登湖》的梭罗。而美国国父们虽然首先是政治家,但他们大都是律师出身,像汉密尔顿、杰斐逊、麦迪逊等人,身为国家领导人,但却没有请秘书帮他们写稿子。他们个人的写作能力达到顶尖水平,想找到写得比他们自己写得好的秘书很难。他们都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写作时用词典雅,句式复杂,富于修辞,已经像是成了他们的本能。而这样的语言给我们的阅读提了不小的要求。政治家们还常常善于把自己的观点渗透在微妙的语言中,而不是强行洗脑。
让我们继续欣赏Edmund Burke的一段文字(先介绍一下Edmund Burke是一个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人,文章前几句就能看出来。)
这段文字涉及到了一个考题,问Burke对moderation的看法,上下文分析是能看得出态度的,我们在这里不去分析论证逻辑(当然论证逻辑很重要),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措辞,moderation被认为是cowards,学过SAT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叫别人的观点,不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联系上下文去分析作者的观点。
但是这句话里面能看出来Burke的看法吗?我觉得其实可以,首先我们知道Burke是一个不支持革命的人,他当然是不喜欢过于激进的方式方法的,所以温和有度的处理方式(moderation)才应该是他所赞成的,再来,我们感受一下stigmatize这个词,这词叫“玷污”,这下Burke的态度就很明显了,但是它的意思更准确的理解是用烙铁烙印上,不是贴标签而已,很强烈没有余地,感受一下,作者马上把跟他不赞同的革命派描写成了激进霸道的人。
在文章的后半段,当他提到英国也会有的一些有利的变化的时候,他选择了review,reparation这种比较温和的变化,同一本书里面,当他提到革命派引起的社会变动,他选择了subversion这样比较强烈的词。
2.文章的解读一定要线条清晰,哪些是他自己的观点,哪些是他提出来的,即将要去支持或者反驳的别人的观点。多多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措辞让我们领悟到他的观点立场,政治类文章词汇的重现性还是比较高的,平时多多反思可以有利于培养自己对措辞的敏感度。
3.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理解,当然在考场上我们没有时间做这些细致的工作,所以功夫要下在平时,积累多了才能在阅读的时候做到精准的理解。
免费领取备考资料,更有讲座不定时和你见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一起学习!
还可领取国际学术活动最新年份真题及解析!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