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学霸”是怎样的体验?成功申请沃顿商学院的孔维钰,对此最有发言权。从上海市北理到世外;从创客马拉松到参加LBW夏校;SAT与托福都接近满分的孔维钰,究竟是怎么进行学习的呢?她又如何挖掘自身特质,获得沃顿青睐?今天,小编邀请到孔维钰,与读者分享她的成功秘诀。
她出身于上海著名的“市北理”(市北初级中学理科班),又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攻读IB课程,修读了少有人选的Further High Level的数学,考了AP课程微积分Calculus BC最高分,却又深爱文科,语文演讲拿到全年级少有的满分;
她会自己剪辑视频,欣赏路边的街景,弹弹吉他写写随笔,却又骨子里要强,热衷超级英雄电影,坚持打拳击,甚至还在去大别山支教的过程中教了孩子们拳击,深受他们喜爱
她高一时就做计划,拉赞助,参与主办了中国创客马拉松比赛,而且一做就是三年;
她入选了每年全球只收160人、由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举办的LBW(Leadership in the Business World,商界领袖)夏校;
她十年级就加入了世外国际部学生主任助理团,与学校行政对接,促成了多年来难以落实的学生早锻炼计划,让同学们得以有更多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这个亦文亦理,亦清新亦豪爽的女孩,在这个刚过去的申请季中,拿着托福117(满分120)、自学SAT1580(满分1600)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成功斩获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录取,并作为全年级唯二的荣誉毕业生之一,从世外中学毕业。
她,就是“沃顿女孩”——孔维钰。在孔维钰走进办公楼时,小编就感受到了她的精英气质。
这种气质体现在她逻辑清晰,侃侃而谈的从容中,也体现在她不卑不亢的对话态度里。在聊到一些令她印象深刻的经历时,她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少女的憨态。
然而,尽管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处处优秀,但孔维钰在最后申请阶段,却又充满了困扰和矛盾。
她有哪些困扰与矛盾?这些问题又因何而来?带着疑问,小编专程和她谈了谈几年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对学术、规划和申请的经验。也许,她的经历值得参考与借鉴
骨子里的要强和乐观帮她扛住压力
从小到大,孔维钰都知道自己是个要强的人。“成绩不好了,最不爽的是我自己。为了避免这种不爽,我就会自己努力把成绩提上去。”
孔维钰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要强,为她铺出了通向名校的道路。
小学毕业后的孔维钰进入了市北理科班,在那里,她体验到了沪上名校激烈的竞争——全班首次考试,41位同学里她倒数第四。
对这个结果孔维钰显然是不满意的,凭借着对自身的高要求,她愣是在市北理科班的高压学习氛围下逆流而上,最终将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同时担任了学校大队长的职务。
在初一考完中级口译之后,她也没有继续修习高级口译,而是选择了在八九年级学习托福课程来磨练英语水平。
“当时纯把托福当成一个语言提升去学,没想到最后真的用到了。”在进入世外中学学习高中课程后,孔维钰凭着前期积累的英语底子,参加了托福考试,最终收获了117分的好成绩,从中足见她学习的扎实程度。
在出国深造时必须要准备的SAT考试上,孔维钰的备考经历既不同寻常又值得思考。
备考前,孔维钰对周遭信息进行了整理。她发现,同学们进行SAT补习的校外机构,往往只会重复“做题-解题”的机械打法。这样看来,花费时间与金钱去机构补习,似乎成为一种“鸡肋”操作。
同样是“做题-解题”,为什么我不能自己上手呢?为此,孔维钰扛起了独自备考的大旗。
然而莽夫之勇,难以争天下。深谙此点的孔维钰知道,自己要找准突破口,才能在SAT复习中做到事半功倍。在分析SAT考试并结合讲师经验后,她得出了结论:“SAT的本质,就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要提升阅读能力,那就去看书啊!”说干就干,孔维钰直接选择“攻打”《简·爱》原版书籍。不过,虽然英语能力尚可,但《简·爱》仍然像是一座“铁堡垒”:“一行十个词,能有八个不认识。”
《简·爱》: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
孔维钰要强的性格,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她将大目标拆分成每日小项,并坚持完成,通过时间的积累,将掌握的知识搭建成大厦。
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对孔维钰来说,每天半小时起步的《简·爱》阅读,每天120个SAT词汇背诵,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有付出,就有回报。靠着一股韧劲以及要强的性格,首次SAT考试,孔维钰就斩获了1520分的佳绩(满分1600)。
旁人会被她的聪慧自律触动,但孔维钰觉得,自己备考SAT的一大动力就是“偷懒”——“懒得花额外的时间,也懒得花额外的金钱。”
百词斩的SAT词库有近3600个词,分摊到一个月就是每天120个。“如果我一天没背,那第二天就要背240个,那样不行。这种压力逼迫我必须完成每天的单词任务。”
“我知道在考试前的一个月,如果能坚持完成每日任务,那结果肯定不会差,所以,挺好的。”孔维钰笑着说。
孔维钰的开朗与自信,感染力十足
在高二那一年,孔维钰长时间处于熬夜的状态中。对于学校里的同学们来说,凌晨两三点睡觉已经成为新常态。他们将数百小时的精力和汗水,挥洒在相关课程与活动中。
“反正都要’修仙’了,多修点也无所谓了。”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承载着的是孔维钰以及无数IB学子,难忘的高中生涯。
这背后支撑孔维钰的,除了自身要强的性格,更离不开父母默默给予的关爱。
孔维钰的父母都不是上海本地人,从一开始的条件拮据,到现在的经济自由,父母为之奋斗了许久。所以,孔维钰认为自己的生活更像是一部全家携手共进的奋斗史。
不过,与很多父母在家中抱怨工作烦恼,念叨着“当年我们怎么怎么苦”不同的是,孔维钰家的画风则是“傻呵呵,乐呵呵”的,全家都是很乐观的人,认为苦也无所谓,吃苦也可以很开心。
相比起抱怨生活,孔维钰的父亲会与女儿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奋斗经历。
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时候,孔维钰的父亲曾临时做过两个月的保安。“他没有说做保安多辛苦,也没有说住处有多小,而是会说‘我做保安的时候,那些小混混过来,我不怕的,我拎个板砖就跟他们干。’”
复述这些时,孔维钰声情并茂,可见父亲这些勇敢而又有趣的经历,已经深深印入女儿的心里。
“听他们讲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青春片里,那种不怕吃苦、有青春、有爱情、也有兄弟的热血情怀。”而这,正是孔维钰所向往的。
对孔维钰来说,“奋斗”,是一件很热血的事情。
因此,在大部分学生为IB考试熬夜学习,委屈抱怨时,孔维钰会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我之前几个月,其实都没有特别认真地学习。就靠今天‘修仙’一晚,应该能把前面几个月学的都掌握,挺好的。”说到这,孔维钰又露出了笑容。
父母的拼搏给予她启迪,他们的乐观也让她觉得格外幸福。这样的三口之家,一直处于一种特别和谐的状态:爸爸给予女儿物质上的支持,妈妈给予女儿精神上的支持,女儿则是全家的贴心棉袄。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孔维钰就会跟妈妈分享学校里各种细细碎碎的事情。“我喜欢一个男生。他今天跟别的女生讲话了,我很生气。”
类似这样的分享,很多学生是不会和母亲吐露的,但孔维钰的母亲会一直做她的倾听者。
孔维钰的父亲,会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上下课,风雨无阻。孔维钰读书的小学,初中,高中,没有一个离家近的,都是开车四五十分钟的路程。每天的上学放学路上,孔维钰都会跟爸爸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爸爸也会很乐意去听。
“我很感谢爸妈的倾听,给了我发泄的出口,因为学习压力确实是大,这些宣泄渠道帮我排解了很大一部分烦恼。”或许,正是孔维钰的父母赋予了她这样乐观向上的特质。
当小编问孔维钰,转换到国际课程以后有何转变,她给出的答案是“胆子更大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提问并自己去开创一个东西,不会被认为是一个高中生应该做的事情。但海外升学很讲究领导力这一素养,所以世外中学也会鼓励学生,动手去开创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孔维钰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学生主任助理团的一员,她曾观察到:由于缺少体育课,忙于作业、考试以及课外活动而精神萎靡的世外学生们,根本没有锻炼身体,或者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
一开始,她向学校提出将自修课改为体锻课的建议,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而未能实施。
仔细研究后,孔维钰组织设计了一个”早锻炼“的完整提案,鼓励学生们每天早上下楼走动,呼吸新鲜空气,为学生们在忙碌的学业中,提供了一个“强行”休闲放松的机会。
此外,孔维钰还参与创办了中国的创客马拉松:一个为高校学生提供科技比赛的平台。
当时,几位在国外参加创客马拉松的学长学姐,找到了身为世外TechoMedia社团CEO的孔维钰,邀请她一起创办一个为中国高中生准备的科技比赛平台。
孔维钰回想起自己初中时的学术活动生涯,所谓“科学比赛”,是在周末的早上坐进一间教室,看着一套卷子,在答题纸上画圈。
“对我来说,当时我以为所谓的STEM学术活动考试全都是这个样子。但STEM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应用。创客马拉松就是给了大家一个应用的机会,并且在这过程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思考,去交流,去发挥创意。”
注:在创客马拉松中,参赛选手们组成2-4人的团队,在24小时的限时内,从头脑风暴开始创意计划一个科技项目,针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然后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比赛提供的硬件设备,完成项目的开发
想到这里,孔维钰的一腔热血又涌了上来。她觉得,这就是她一直想做的,也是生活中原本没有的一件事情。于是一拍脑袋,就成为了活动创始人之一。
然而,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来说,一位高中生为自己举办的活动拉取赞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公司看完计划书感觉非常完备,却在见面时发现创始人不过是个16岁的高中生时,将他们的提案置于一旁,不再过问。
明明很努力地做出了过硬的产品,却因为自己的高中生身份而被认为“不行”。这样的质疑孔维钰遇到了许多次,这非常令人沮丧。可随着她的坚持和不断尝试,创客马拉松最终得以轰轰烈烈地举办。
然而,对孔维钰而言,挑战不仅如此。高中生涯最需要的,便是时间管理能力。高二阶段,除了紧张的IB学习之外,孔维钰在经营五个社团公众号的同时,还要操心创客马拉松从活动组织到宣传的方方面面。她将那时自己的感受总结为“全职学习,兼职创业”。
种种磨砺,只是让孔维钰变得更加强大,并得以参加沃顿商学院LBW夏校。
在LBW夏校期间,孔维钰作为组里唯一的中国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9位同学需要共同做出一个包含受众,资金流动和市场营销策略等细节的完备的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必不会少的就是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孔维钰所在的小组最终做出了一个类似脸书(Facebook)的活动信息平台,但信息传播的对象是美国时不时会出现的政治游行(political campaign)。对于出身异国,非英语母语的孔维钰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上的盲点。而且,组里同学一开始讨论提案与竞争领导职位时的激烈程度,也让她感到难以适从。
还好,磨砺不是白受的。孔维钰勇敢地进入对话,并向美国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得到同学的解答之后,孔维钰也慢慢进入状态,以一个更加主动的姿态加入了这场商业计划的制定与筹备之中。
“我从来没想到我十六七岁时,会跟一个谷歌的工程师面对面坐在咖啡馆谈合作。” 在走上了国际化教育轨道之后,孔维钰做了许多以前根本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在世外的这三年,孔维钰不断发展着新的兴趣。
她在和美国住家(寄宿家庭)一个月的相处过程中,以及在美国明泉中学交流的经历,让她开始思索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背后反映出的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对社会学和教育学产生了兴趣。
在读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又联想到自己所参与的科技领域中女性的地位,孔维钰开始想要从事一些性别研究相关的课题……
这个文理兴趣与思维兼备的女生,着实可以被称为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
但,就是孔维钰这样一个“全能型选手”,却在大学申请阶段,成为了全年级文书瓶颈最大的人。
在更追求“独特性”的美国本科申请中,孔维钰为了找出自己的亮点而绞尽脑汁。“仔细想想,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什么都好像会一点,但又没有某一方面明显突出,从而区别于他人。”
这让她写文书时感到无比挣扎,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体现哪个方面。就连学校的升学顾问都不确定,认为孔维钰好像“申什么专业都可以”。
在传统教育的赛道上,“综合”绝对是一个加分项。但到了国际教育的道路上,“综合”却可能成为突出个人特质的阻碍。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别人家孩子”在强说愁,但是熟悉美国本科申请情况的人都知道,孔维钰式的烦恼完全合乎情理,也真实存在。
考虑到过往的经历中,没有一件单独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完整地代表自己。最终,孔维钰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推翻了一稿又一稿讲述特定经历、罗列自己的“成功业绩”的主文书,写了这样一个“睡前故事”——
“在一个镇子里,每个人都有一个瓷娃娃。大家的瓷娃娃都五彩斑斓各有特色,唯独有一个小女孩的瓷娃娃是像玉一样白白的。镇子上的人都夸女孩的瓷娃娃好看,可小女孩自己却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娃娃好看在哪里…
于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小女孩打碎了自己的瓷娃娃,却在拼凑时发现娃娃缺了一个碎片,怎么也拼不完整。
女孩为了找到那块碎片跑遍了各种地方,化学实验室,数学研究院,家庙,活动场地…女孩找到了各种碎片,却永远都填不满娃娃上的那个空隙。
最后,小女孩去找了一个修娃娃的人。这位工匠对小女孩说,她的娃娃没有坏,只是有着空心的特点。小女孩会一直向前,去看外面的世界,并用不同的经历来继续填充她的娃娃。”
“这篇文书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人。我内心的方方面面,比如文艺和理性,可能都是互相矛盾的,可它们就是那样真实地都存在于我的心里,我也还在不断探索的路上。”
将这样一个甚至都没有第一人称出现的睡前故事,作为申请时的个人陈述,对寻常人而言,绝对称的上是一个冒险之举。
那些“日理万机”的招生官们,很有可能出现因为没迅速get到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放弃继续审该资料的情况,或是在心里对学生留下消极的印象。
终究,孔维钰还是上传了这篇自己最喜欢的主文书,没在一生一次的申请季留下遗憾。对她来说,真诚、坦荡地剖析自己,比起罗列战绩要重要。而沃顿,看懂了。
对自我的探寻和确认,不仅仅是孔维钰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论哪个赛道,人都终究需要面对。从这个角度看,孔维钰没有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也没有陶醉于现有的成功。
几年来,在学业上的精进和对自我潜能的发掘与实现,让孔维钰品尝了许多酸甜苦辣。
未来,这样的探索还会继续下去,不断地尝试挑战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这或许是对青春最好的回应。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