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往期文章,申请者的“峰值”可以说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理由,它需要学生为其投入极大的激情与心血。这样的要求可能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但其实只要以正确的方式规划构建生活和时间,“峰值”会比想象中的更容易实现。
正如往期文章所述,“峰值”并不建立在完美的基础之上,申请者只需要在其他方面(例如GPA、标化等)做到“合格且优秀”即可,没有人可以在各方面做到极致,就像诺贝尔奖得主很难同时是一个传奇的饶舌歌手。因此,没必要过早把自己定义为“平庸”,而是要学会“入迷”。不过对于一心着眼于常春藤的学生来说,不能依靠幸运的小亮点,而是我们之前谈到的“峰值”。具体应该如何规划?
一个申请者的愿景,就如同一篇研究性论文thesis的意义。一篇好的论文之所以有被期刊收录的价值,不光是内容分析和文笔做得好,更重要的是the significance of thesis (研究主旨的价值)。对于申请者来说,他们不必在高中阶段就获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们必须赋予自己当下passion(热情)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期许。
例如想要学商科的你,未来的愿景就不能只是去投行工作;想要学CS的你,未来的愿景就不能只是当个风光的CTO。大家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真的应该花一点时间做一些雄心勃勃地思考,摆脱校园生活中的限制,去看一看社会中的喜怒哀乐。假设自己不用上学,不用备考,不用写作业,你会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里有一些例子:喜欢历史学科,是否愿意弯腰暴晒8小时参与考古研究项目;喜欢社会或心理学,是否想去创办非营利组织,并利用各种社交媒体来提高公众对于某些事物的意识;喜欢生化,是否除了把“冰桶”往自己头上浇,还想要研究ALS罕见病的发展史与在不同人种中的变化… 你拥有自己的爱好吗?如果有的话,该去想一想如何将它带到更有影响力的水平。
如果感觉自己的爱好“很蠢”,例如喜欢化妆、打游戏、刷微博,谁说不可以做出一些名堂来?自媒体过十万的阅读量就是一种极大影响力的表现。爱好不分高低贵贱,“Time that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 time.” (你认真浪费的时间就不是虚度光阴)。
以上我们提到 “wasting/wasted”的概念,但打造一个好的“峰值”真的需要那么费时间么?学生的时间到底浪费在哪儿了?以上的几个例子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为学生们会将大把时间规划给各种考试。但好消息是,你其实能节省出来的时间很多。简言之,你给予考试的时间可能过多了。例如,有人听说某个申到很好大学的申请者考了10门AP,那么通常学生们会纷纷效仿,以“10门”为目标,认为10门就是比7门好。这种情况在国内高中很常见,大家本来也没什么愿景,便孤注一掷地考试。
但这个概念真的大错特错。
课程作业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特性。这意味着您的AP考试科目越多,每个额外的AP考试为申请的加分就会越少。与0个AP科目成绩相比,1个意味着很多;与2个AP科目成绩相比,3个意味着很多;但是8个AP科目成绩几乎不比7个更好,这是一个经济概念,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夏天吃一根冰淇淋不够,吃两根很爽,五吃根就很想吐了, 大多数事情都遵循这条曲线, AP课程也不例外。
额外的AP课程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一周除了正常上课时间,每周我们保守估计学生花5个小时的时间温习AP课程的内容,一学年一共有36周,在5月份的AP统考时期,学生可能需要额外50个小时来刷题备考。那么如此算下来,一学年花在一门额外AP科目考试的时间是230个小时,这是非常多的时间。以上只是保守估计,如果某个AP科目是学生本不擅长的学科,学生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然而,这样的时长却并不会从根本改变学生的申请结果。200多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如果用来做义工,足够获得总统奖;如果用来做研究性论文,足够完成2-3篇4000字以上的投稿;如果用来做作品集,足够完成4-5个从建模到完成的专题制作…而这一切,都比一门AP成绩来得更有价值。
以上两点是在做规划时首先会考虑到的两个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时间。申请规划的质量取决于老师对于申请这个问题的合理拆解,他们必须亲自经历过申请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细节,最好是自己本身就亲历过美国本科申请过程;与此同时,又能够跳出来,以宏观的角度做最果断的取舍。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