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陈曦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现为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生
1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已经读了两年。主要的研究是物理现象的数值模拟。
我和童哲很早就认识了,我们都是通过物理学术活动保送的北京大学。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和他交流。
这次活动的标题叫:在哈佛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听起来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觉得实际上反映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标题不是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者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教育水平的问题。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我觉得令人开心的一点是,中国和美国的本科教育总体差距不大,从那些外国大学越来越愿意接收非常多优秀的中国本科生就能看出来。但是关于博士以及博士以上的教育,也就是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我觉得中国和国外还是有差距。所以许多同学仍然需要在本科毕业之后通过激烈的竞争,争取进入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哈佛读博士,对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竟然不在自己的国家。不过最近几年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国去美国留学生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中国本土的大学也常常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博士生。
所以我既坚信也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到那时,对于中国优秀本科生而言,出国教育只是选择之一,而不再是最佳选择。童哲校长现在正在改变从小学到一部分本科的教育,而我希望也能有更多人站出来改变本科以上的教育。
这就是我在美国读书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拥有,从人才到物质方面全方位都是世界顶级的高等教育资源。
2设计今天这个主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在国内媒体上,一些神话美国教育的段子或者是文章比比皆是。
首当其冲的就是哈佛凌晨四点图书馆,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所有图书馆中只有大概一个左右的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
并且,其实极少有人真的通宵。这种热血漫画一般的描述,学习到凌晨四点,减少睡眠的学习方式在哈佛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外还有文章说,哈佛有几千门课,不管是任何知识都能找到一个一个对应的课程。以学生为本,即使有一个学生的课堂也照常开办。这也是假话。
虽然我没有真的数过,但是,我大概了解,对于任何一个系而言,开课的数量和课程的名称,都和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北京大学是差不多的。
也并不是说任何奇怪的知识都能够开课,至少在哈佛,如果一个课的学生数量连续2年小于5个人,就很难继续开课了。所以国内存在好多这种歪曲事实和无脑夸大外国的行为。
不过话说回来,从开课质量上来说,确实是有区别的,尤其是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关于这一点我会在这里展开来讲。
由于美国顶尖大学普遍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他们能毫无压力的在各个专业开出最高水平的专业课。
并且美国大学中,活跃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的数量要大于中国大学,所以他们开设课程,一般来说是紧跟研究的潮流的,基本上不会存在授课内容过时的现象。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值得说的是课程的严肃程度,既包括本科生的课程也包括研究生的课程。
因为我到目前为止只上过听过大约十几门课,我也没有专门进行广泛的调查,未必能代表一般情况,只能代表一个样本数为十几的抽样调查。大家可以以对待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听。
关于课程的严肃程度严肃认真程度,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是课程的难度。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亲身体会,中国的专业课程,不管上课讲的难或者是简单,课后作业一定是有相当一部分,美其名曰,让学生热身的题目,是套上书上的公式就能做出来的。
一份课程中真正困难的题目一般是极少的,并且中国大学里面上课使用的参考书或者习题集或多或少都有答案,学生能从答案中获得帮助。
而在美国这个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就我上过的课而言,首先没有答案,其次绝大多数作业直接指向的是核心知识。在这么多课这么多作业中,完全不存在直接套用公式就能解答的问题。
而且,问题的复杂度也比较高,有时甚至需要阅读参考文献或者是参考书中的知识,平均下来每道题目用一个小时以上几乎是家常便饭。
因为有这样一种作业类型的不同,所以在美国,每门课的量比中国每门课的量大,学生在每门课上花的时间要比在中国多得多。在中国,时常能够听到有些同学,有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一学期学七八门课。但是在美国,一般来说,每学期两门课就足够忙了,三门课就已经压力非常大,四门课简直就是极限。
不过对于作业的要求,其实掌握到了一个很好的度。就在这个度下,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因为作业题常常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这就迫使学生去看除了参考书之外的其他类型的书或者是文章,所以就增大了阅读量。
另外,这些作业题之所以难,是在于这些模型难,描述的现象比较复杂。所以这些模型和现象可能对科研会有巨大帮助,甚至他们本身就来自于科研中,你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所用的方法能够很容易地迁移到科研中,你就有可能因此取得突破
除了作业难度之外的第二点是,中国美国对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到知识的重视程度。
一般来说,中国的一门课的期末验收模式是理论考试为主,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或者是平时花很多时间刷题的同学,考试起来就相对轻松,然而这样做的弊端就是考完大家都忘了。
我现在上的课呢,很多是没有期末考试的,但是不管有没有期末考试,都能让大家脱一层皮。
许多课程带有一个非常严肃的学期项目。
最简单的是综述一个学科的某个前沿问题,并做一个报告;还有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个具体应用问题,写一个复杂代码;甚至,有一门关于电子学的课,学期项目是组装一台简单但是功能完全的计算机。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些困难的作业题和学期项目,对于消化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帮助非常的大。
3国内的同学们,可能很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和国外通识教育的区别。
国内媒体有报道说国外本科如何如何,多么重视通识教育,学生经过这样的教育之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特别的东西。
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确实对有些学生来说并不夸张。我觉得原因是这样:对通识教育来说,哈佛对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数量上的要求和北京大学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质量上,水课是非常少的。
也就是说,这边的通识教育课是与那门课对应的学科的专业课的要求是同样的。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每门课都对于阅读量有一个很大的要求,以及还有学期项目。所以学生在学习完一个通识教育课之后,他可能读了大量的书,所以只需要一门课,就能学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效果。
前面关于课程的内容总结一下:美国或者说哈佛的课程,绝对不是以数量或者广度取胜的,而是以课程的深度取胜的。
关于本科的部分,因为我没有在美国读本科,所以不一定具有代表性。都是通过我和本科生交流得到的信息。所以,如果有同学感兴趣,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自来验证一下。
其实课程在我的学术活动中只占一小部分,我的主要学术活动还是科研。这个我放在最后说,我觉得这个群里,大家也许不会对科研有过多的兴趣。现在我想说说通过我和哈佛本科生的交流,体会到的还和本科生和国内本科生的不同之处,我就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我觉得非常重要,在我认识的哈佛本科生中,有不少非常优秀的时间管理者。在时间管理能力方面,我觉得美国或者说哈佛本科生,平均来看强过中国本科生不少,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者说曾经的我自己。我觉得这和美国年轻人比较早的形成了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样一种意识是有关的。
就像传说中的一样,根据我和哈佛本科生的交流,确实是有不少美国家庭在他们孩子上大学之后,或多或少的减少对孩子的经济支持。
美国也有足够成熟的系统,比如说,兼职,工作,或者助学贷款,能让年轻人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来支付他们的学费。
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培养了年轻人能够勇于对自己人生负责,独立思考和选择自己未来方向的思想。
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来得到。所以,当我跟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人生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有非常充分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并且,这边优秀的本科生们学习生活两不误。与世隔绝,苦行僧一般的学习态度是不受欢迎的。再想要努力学习的人,都不会放弃生活,都不会放弃个人爱好,体育活动,或者是社交活动。
如果努力学习是为了生活更好,那么为什么要为了学习放弃生活呢。比如爱打篮球的人,该打球一场都不能少。喜欢打游戏的人也是一到周末就开玩,玩起来,谁也拦不住。
他们似乎看起来相当不自律,所以时间管理体现在哪呢?体现在他们把生活学习或者工作的界限画的非常清楚。喜欢运动的运动完回家洗个澡,马上又投入到学习中。那些疯狂打游戏的,也能在不是周末时间就忽然变成一个专心学习,根本就不想打游戏的好学生。
并且,当他们区分好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之后,在属于工作那段时间里,他们就真的心无旁骛,很少受到其他事情的诱惑,能够专心的做好学术上的事情。
另外,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的时间管理者。除了之前说的自我责任感导致时间很宝贵的意识之外,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我觉得一定程度上也激发出了高效率。这边的惯例是同学之间常常会组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互相来监督和讨论。
我觉得以上都是值得中国本科生学习的。可以说,中国的本科生的生活过于安逸,经济上的话,家里包揽学费生活费不愁吃不愁穿。并且,不论是家庭中,社会上,甚至是这个学生自己都觉得,本科生还是个孩子,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所以就导致了本科生对未来的自己的责任意识可能不是很充分。
4最后,说一说读博士期间的科学研究这个主题。
关于科研,首先是科研氛围和评价体系。
任何人在中国的时候,都会听说一些关于国外科研环境的描述,比如说国外从教授到学生都很少有人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等我来了之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对于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的关注度比国内要稍微低一些,但是也没有清高到一种夸张的程度。
国内有不少优秀的研究者同样重视他们研究的科学内容。不过就是因为在评价标准上的一点点差距,才有了国外对于科研和科研人员的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宽松体现在总体压力比较小,对于新的科学的尝试更加的宽容。
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博士生一整个博士阶段都在尝试开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毕业的时候没有文章发表,但他这几个尝试过程中确实体现出了创新能力,所以评委会考量到这一点,让他顺利毕业。
在国内,虽然我觉得宽松度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差一些,但我觉得是也是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有大量的在国外读博士,或者说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人回国做研究了,这就是国内科研环境在不断变化的证明,这一点是让我非常欣慰的。
前面说了这么多关于课程和科研方面的情况,最后为了切合主题,我说一些比较个人的感受,作为一个完整的体验故事。
我想发表一个看法,我觉得哈佛只是一个title,或者说任何大学任何公司都是一个title,这并没有多么了不起,这同样也适用于比如清华,北大。在走进校门的时候,戴在头上的帽子一点都不重要。我觉得你从这带走带走了什么知识,带走了什么能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并且,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并没有一些人就一定单方面值得另一些人来学习。希望万门不仅仅能够举办在哈佛读博士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且能够举办在清华读博的体验,在北大读博的体验,在上海科技大学读书是怎样的体验。我觉得这样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学习的精神也是万门这个VIP项目的精神。
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个人感受,首先,要踏实。
本科毕业之前,人人都可以随便做梦,随便做白日梦,随便随便开空头支票。每个人都梦想过自己成为大科学家,或者成为其他什么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却总是低估自己,为此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训练。
有件事给我感触很深,5年前,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知识,我觉得难以理解。我想着要不先跳过吧,将来我只要努力就能看懂了。结果发现五年过去了,我还是看不懂它。
以前看书,为了图快,经常以一种走马观花不踏实的方式看书,导致看过一些内容到现在根本不记得。我忽然想起了本科时候看书看到的一句话,它来自于一本数学书的的前沿,是这本数学书的作者对读者提出的忠告。
这句话很有意思。它说的是,如果你平均在每本书的一页上停留时间短于一个小时,那你可能是读太快了。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夸张,但是它也说明了踏实的重要性。
另外,处在一个周围同学都非常优秀的环境中,我觉得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获得了自动谦虚技能。
为什么呢?因为说不定哪天你就又认识了一个强到无法描述的人,在这个环境中,可能大多数人都变的自动谦虚了。而且,我发现自己明显比本科的时候更加的珍惜时间,更少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娱乐放松,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老了,自动带来的buff。从前漫无边际的梦想,如今已经具体到几个很现实的梦想。说来惭愧,有些小时候的梦想,因为自己不够强,已经没有办法实现了。但是,如果自己再浪费时间的话,就一个梦想也实现不了了。
我希望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如果问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不管是大是小是不是实现了,那个时候我可以没有遗憾的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