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最火爆的教育热点莫过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最备受关注的是“公民同招”、“严禁以各类考试、学术活动、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不得不承认,当下依然是“拿成绩说话”。不论是帝都、魔都还是成都,大部分家长们都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让娃去读“更好的学校”;学校当然也希望有“成绩更好的娃娃”。应试的白热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国务院都不得不出来干预。
今天我们不谈政策,只想问问,有多少“急功近利”的家长在奔走于各个补习班鸡娃儿分数的同时,会多考虑一些关乎孩子终生的问题,比如:能否让孩子建立起经过审慎判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是否关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与内驱力?有没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有没有激发孩子的潜力和想象力?
有没有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能否让孩子批判性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是否培养孩子彰显个性又能正直勇敢公正包容?
......
如果学校和家庭教育没能完成这些责任,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我们又怎能指望接受了应试教育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面对种种困境,还能逃过抑郁症、逃过青年迷惘、逃过中年危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的成功与幸福,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发展?未来已来,世界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更快。以分数、名次或者考上某个名校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恐怕很快会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难以实现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可能有些关注创新教育的家长看过。《Most likely to succeed》这是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2015年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展出。一所“摇号”入学的加州公立特许学校High Tech High,一帮普通家庭的孩子,一群富有激情的老师,敢于打破循规蹈矩124年的教育体制,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颠覆了传统的学校的模样。
这所学校没有课本,没有考试,没有固定教室,没有上下课铃声,全部采用跨学科的PBL项目式教学。学校不以成绩评判学生成功与否,而是专注于让学生从真实世界学习,学会在项目中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其中一半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而正是这样“普通”的生源,这样创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HTH学生,却有着高达98%的大学录取率(它所在的加州平均水平是50%)。
随后的17年间,HTH增设了13所学校,并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这部纪录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1.什么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教育?2.什么样的孩子极有可能成功?《极有可能成功》这本书(纪录片同名书籍)里,作者说:“ 我们首先需要的是重塑问题。如果我们的对话,学校策略,国家的政策还是在围着如何改良现行的教育系统,那么,我们完蛋了。”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未来学习的三角核心,也可以说是极有可能成功的孩子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 Content knowledge:知识
☑ Skill:技能
☑ Will/Motivation:意志/动机
知识即是传统教育中需要学生背诵记忆考试的,而创新教育是在意志/动机和技能上着手。“我们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的因素,而是关注动机,这包括坚毅、执着和自律的培养。”
动机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需要,是生命对于永恒的渴望。李一诺说:“不想让孩子一把年纪了才去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些基础问题。”换句话说,这些基础性的人生哲学问题,应该在中小学的时候就要想清楚。若从不亲近思考,生命必然会日益趋向世俗的功利,心灵会越来越物化,灵魂将完全陷入迷思,很难形成坚毅和自律的品格,很难真正达到深度学习的境界。
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重要的缺失,那就是没有哲学课。或者说让思想品德课承担了哲学课的任务,或者认为语文课历史课也可以分担哲学课的内容,认为中小学生年龄小,接受不了,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哲学课。作为对人类文明的进展起到极其重要作用的哲学,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中被忽视了,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哈佛新生调研中为什么他们能考上哈佛,首先是有超强的内驱力,其次是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和未来规划,说明这些孩子从小就把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想明白了的。
High Tech High这所学校全部采用跨学科的PBL项目式教学,是承载着教育理念的革新,而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习者的动机/内驱力为核心,关注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失败的反应,坚持不懈的态度。
真正的PBL不是变相的分类积累知识,而是学习发生的过程,以及核心能力的搭建;项目完成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探索的开始。国内目前也有不少公立、私立学校引入了项目式教学,但如果一个学校还是设定一个学期一门课完成一个PBL,然后展示评估,这是对 PBL 最热烈的追捧,也是最大的误解。
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方式的人聚集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开办类似美国High Tech High这样的创新学校。但不论是前麦肯锡合伙人、比尔盖茨基金会北京首席代表李一诺创办的一土学校,还是绵阳东辰考上北大附中的高中生王熙乔创办的探月学院,都离我们太遥远。就算在成都开了分校,短期内也只可能是极小众家长的选择。首先,一年15万的学费超过了目前成都绝大多数私立名校,绝对是让吃土中产望而止步的。其次,就算你认同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不一定有勇气把自家娃送去当非主流小白鼠。
这些学校在教学法上大都会强调项目制学习、个性化教学,主张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知识。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当然“不一样”也意味着变数,这样的教育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张力和能量显然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