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中国家长的青睐,很多小学、初中的孩子纷纷从公立学校转入了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与体制内应试化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千差万别,如何做好衔接,关乎孩子未来发展。
从公立学校转读国际学校,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学生和家长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我们先来看看国际学校相比公立学校有哪些不同。
课程设置
公立学校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来设置课程的,使用的是经过教育部门审订的教材,教学语言以中文为主。
目前中国的国际学校采用的主流课程有IGCSE+A-Level为代表的英国课程体系,有AP为代表的美国课程体系,有IB为代表的国际文凭课程,以及澳洲和加拿大的课程等,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
相比公立学校几乎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而言,各个国际学校采用的课程和教材都不同,一些优质国际学校还会自主开发课程。
如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高中部就自行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中西融合的国际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中美融合课程、AP课程、美国杜克大学的衔接课程以及学生活动课程四大类。
还有些国际学校采用12年一贯制,省去了小升初,省去了中考,一路到底,孩子和家长都不再折腾。
师资配备
公立学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中国人,外籍教师很少或者没有。授课老师大多经验丰富,但教学风格偏向应试,注重考点。
国际学校的外籍教师占较大比例,比如一些优质国际学校外籍教师可达近百人,他们主要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在职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且拥有海外教育经验和IB、AP、A-Level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当中甚至有70%以上的外教拥有在华工作经验。
国际学校的教师教学风格更加国际化,教学方式也更灵活、多样。他们熟悉中国、了解中国,能够让孩子了解世界的同时,保持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但不得不说,国际学校师资需求较大,流动性也略高。
评价体系
公立学校采用中国传统的评价体系,例如各区县统一的月考,各省市统一命题的会考,全国统一的高考等。
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弥补差距,但是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很有局限性。
国际学校的学生不用承受各种“统考”压力,可以全面发展,不会过分拘泥于学业成绩。但如果家长以为国际学校的孩子都很轻松,那真是大大的误解。
虽然不用参加高考,但国际学校的学生们有出国留学必备的标化考试:TOEFL(托福)、IELTS(雅思)、ACT、SAT……除了这些考试成绩要达标,为了申请到国外理想的大学,GPA(学分绩点)也需要保持在优异的水平。
另外,社团活动、社会活动也是申请材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需要定期参与。如果缺乏自制能力,过分“自由”,一定会影响到GPA成绩。
发展方向
公立学校的学生将来参加中国高考,进入中国大学学习。国际学校的学生不参加国内高考,将申请国外大学学习。
孩子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入读国际学校,那无论何时从体制内环境下转读国际学校,都意味着要面临十分辛苦的转学过渡。
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特别加强:
加强英语学习
国际学校里有很多课程是全外教授课的,这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英语考试分数不低,但其实英语的听说能力一般,涉及到专业学术词汇的时候就更加听不懂、说不出了。
只因公立环境下对英语听说能力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学成“哑巴英语”。让孩子大胆开口,是转入国际学校最重要的改变。
所以,在正常背单词基础上,学生一定要“脸皮厚”。如果听不懂,下课就要立刻去问老师。因为老师有义务回答问题,也很乐意回答学生的问题。
多听,多说,多练,才是外语学习最有效的办法。
加强数学学习
数学一直是公立学校传统教育的强项,因此大多数公立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都不错,但转入国际学校后往往会遇到这些问题:
国际学校的老师讲课知识点比较散,教材也不统一,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语言不适应。
解决第一点就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解决第二点就还是要先提高英语水平。
加强人文学习
根据调查分析,低年级转入国际学校的孩子,英语是最大问题,而到了高年级转入国际学校,人文是最大问题。
国际学校在人文上非常受重视,扩展类词汇较多,尤其各种小文章;而且英语读写除了英文课上的各种题材、形式的写作,也表现在其他科目上(即我们普遍认为的学科小论文)。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困难不仅会持续很久,还会影响到将来的升学。
加强课外活动
不管是哪所国际学校,学生的压力都不小,除了日常的作业,还有拓展活动需要完成,对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要求都很高,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尤其社团活动对于将来申请大学也非常重要,不可轻视。
一位从公立学校转入德威的孩子说:
“这个全新的环境让我耳目一新。它很注重你的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这些分数占总成绩50%,所以你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
它有着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游泳池、体育场、网球场。你可以参加校队,到各个学校去比赛,为学校赢得荣誉。”
想让孩子快速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节奏,家长和孩子都要努力。这是一种接收知识的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学习思维和方法的转变。
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
家长自身对于孩子的国际化路线要早规划早准备:
上哪个国家的大学?
在申请这些大学的时候,需要提交什么课程的成绩?
需要通过哪些考试?
甚至是将来打算报考哪个专业?
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国际学校没有老师催着孩子向前走,而且还有音乐剧、合唱、乐团、户外运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孩子需有很强的自我规划力,才能在高密度社团活动之余,刷好标化和GPA成绩。
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在公立学校,作业的提交基本是纸质版。但在国际学校,作业很多都是在网上提交,老师平时也不会管太多,这很考验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国际学校通常有很全面的硬件设施,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供查阅资料的计算机房,都随时可以满足学生要查询大量的资料的需求。
很多刚转入国际学校的同学,对于学校作业网站的使用、资源的查找、邮件的确认等都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这就需要家长提前告诉孩子,学习要有自主性。
多带孩子开眼界
国际学校的老师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对一个问题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营造的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环境,培养的就是孩子多思、创新的精神。
视野丰富的学生会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认知和消化,毕竟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直有老师给你灌输知识,提早学会独立思考是一生的财富。
一部分学生用了三个月时间可以适应国际学校,大部分学生半年内都才可以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节奏和课程模式。
根据统计得出分析,
小学转入国际学校的基本上在3-6个月可以适应;
G6,G7毕业后转入国际学校适应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人3 个月,有的人2年,出现了多种情况;
到了G9后转入国际学校,也跟小学一样适应较快,主要原因是学生年龄大一些,更为成熟,适应也更快。
至于什么时候转入国际学校比较好呢?可以戳这篇文章:《纠结!公立?民办?国际学校?国际班?终极答案在这里》了解哦。
公立学校和国际教育,这两种教育体系各有千秋。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公立学校更重视学生学到的知识,而国际学校则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适合孩子的,才是最优选。
希望选择从公立学校转国际学校的学生们可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接受中西融合教育,成长为有中国脊梁和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学校优质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等,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帮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中,走得更好更远。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