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我就选择普林斯顿,不申哈佛了!”
听我详细阐述了哈佛和普林斯顿的差别后,Danny遗憾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被哈佛大学从REA阶段Defer到RD,又被Waiting,他最终还是收到了拒信。Danny是个性格沉静且内敛专注的孩子,在校成绩全A,托福和SAT接近满分,拿过丘成桐物理学术活动金奖,是学校的武术队队长和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此外还有一堆Bling-bling的学术活动和奖项。因为之前参与过两次哈佛的暑期活动,还拿到了哈佛物理系主任的推荐信,“想着和哈佛有一份缘分”,哈佛便成为了Danny在藤校中的首选。被Waiting后,Danny打电话问询我,我听完Danny的背景后,告诉他:你的特质更适合拥有严谨、庄重和纯正学术气氛的普林斯顿。虽然都是藤校,哈佛和普林斯顿从学校特质特色、价值观、招生偏好等各个维度都存在着差异。
准确地说,顶级美本院校彼此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些院校区别的认知只停留在地理位置、招生数量、录取要求等比较显性和容易量化的层面。在留学咨询中,面对美国大学反复强调的服务社区、服务国家、服务世界,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虚词,就算是托福110分以上的学生,在外企工作懂英文的家长,也经常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美国大学的那些价值,领导力,多元化啊,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更好啊?
老师,我认真看了美国大学的官网,觉得同一Level大学都差不多,没啥区别啊?
客观地说,中国人,包括在美国读高中、新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由于常年受单一价值观、评估标准化、崇尚权威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多元价值、综合评估、崇尚个性发展的美式教育体系,确实一时难以理解。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先来看看哥大官网上的一段话: 哥伦比亚大学通过阅读个人陈述来理解每一位申请者和他们的动机;仔细阅读教师的推荐信来理解申请者在课堂上做出了什么贡献并以此判断申请者将会给哥大的同学们带来什么。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最适合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
每一年都会有大量超出了哥大学生标准的申请者,而招生官的职责就是要在海量的申请者中挑选出那些能最大限度利用哥大资源并为哥大社区提供有意义回报的学生。仔细思考哥大的这段描述,我们不难发现,美本申请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将GPA、标化、活动列表、荣誉、推荐信、文书、补充材料和面试进行系统组合,向大学充分展示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与学校高度匹配的自我形象。申请的过程既要呈现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梦,也要有相应的行为并得到他人印证。在TOP30申请竞争日益激烈,持中国护照申请者遍布全球,会考试的学生多如牛马的今天,任何以偏概全的思维和选择,都将与目标渐行渐远。既然学校是目标,提前深入了解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真正去了解这些学校的内在差异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择由团队在今年专门立项,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美国TOP30名校进行深度解析和系列研究,同时查阅学校官网、Common Data Set、美国权威网站Insider Higher Ed、US News以及谷歌学术、维基百科等信息,并参考各个渠道呈现的案例及文书示例,由从业超过十年的资深文案管理者主导进行信息整合、总结分析。每所院校解析呈现的内容,也远不止市面上常见的地理位置、优势专业、课程设置等内容,更包括学校关键词、顶级专业、学校价值观、学校特色、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申请数据解读、申请材料要求、本科课程设置、录取审核流程、规划申请策略建议、文书策略建议11个部分。
一所学校的解析从查找信息、翻译资料、剪切图片到分析数据,大致需要3-4天的时间,每天需要花费约4个小时,制作一份学校总结需要耗时15-20个小时,这还是源于老师们多年的专业积累和行业经验基础之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动用整个团队,尚且需要如此多的精力才能深入了解一所院校,学生和家长在自主选校的时候出现信息遗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