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前言
二、去哪个国家
三、选学校、选专业还是选导师
四、怎么找学校和导师
确定了出国留学,考出来雅思或托福,下一步就要申请学校了。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留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导师是这个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决定了未来几年你要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整个出国留学申请过程中,只有这一步自主选择性比较大,但也正是由于这么大的自由度,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选。从小的教育,我们更擅长的是听父母的、跟着老师走,真的到了让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倒是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了,越到关键时刻越想:要是别人能替我做决定就好了。这里我想啰嗦两句,很多人整天讲自由,其实能自己做决定就是自由的基本体现,你讨厌自己做决定,就等于讨厌自由;你容易受人影响,想让别人替你做主,就等于放弃自由,甘心情愿被支配。所以,同学们,我知道有时候选择很难,我知道有时候别人替你决定好一切、安排好一切很有安全感,但是作为有思想有担当的当代青年,我们要学着享受这份苦涩的自由啊。
当然,有选择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进了两元店,可以随便挑随便捡,也需要你做大量的工作,去衡量自身的条件和想法,去了解国外的学校专业和导师。整个的选择过程,乍一看充满着机缘巧合,其实很多机会都是自己争取过来的。
下面的回答还是以攻读博士学位申请为例。不同国家和学校在申请流程方面存在差异,请酌情参考。
这个问题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回答。
所谓内部因素一方面指你有什么。你如果考了雅思,大概率去英联邦国家;考托福大概率就是北美了;另外如果你没有GRE,大概率去不了美国。插一句,无论去哪个国家留学,学习或工作语言大部分都是英语;非英语国家,申请CSC的话临行前需要进行语言培训。
内因的第二层含义是你想要什么。比如有的同学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想去日本留学;有的同学因为喜欢古典音乐想去德国;有的同学因为喜欢看英超去英国留学;有的同学对特朗普感兴趣那就去美国呗;有的同学想在夏天过冬天的生活、冬天过夏天的生活,澳洲是个不错的选择等等。不要小看这些偏好,虽然我们是去国外学习的,但为何不去自己喜欢的国家那。
当然,我们去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去学东西的,这个国家能提供多少我们想学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外部因素。以我所学的海洋科学为例,美国是做的最好的,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不错,那我大概率会在这几个国家里面选择。国家能提供的还包括奖学金,去美国可以申全奖,英德澳等国的全奖就很难了,尤其英国,基本不给国际学生全额奖学金,大概率只能通过CSC去留学了。全奖的钱比CSC给的钱要多一些,这一点澳洲做的比较人性化,我两个师兄申请的澳洲学校都会把全奖和CSC所给钱的差额再补给你。所以奖学金也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钱不到位,怎么安心科研。
外部因素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不同国家读博的时间、毕业难易程度、培养方式都是有差别的。美国的理工科读博时间一般以五年起步,英德澳等国家博士一般以三年起步,四年毕业的较多。这个时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不承认中国的硕士学位,去美国读博士前两年要上很多课,修够一定的学分;英德澳等国一般都是承认中国硕士学位的,读博期间不需要或者只需要上很少的课。所以本科毕业直接去美国读博的较多,研究生毕业去欧洲澳洲读博的多一些。在毕业的难易程度上,不同课题组有不同的要求,美国博士毕业应该是有小论文要求的,德国大部分课题组好像也有小论文要求,英国就没有小论文要求,只要导师觉得你的大论文达到毕业水平就可以毕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毕业的博士手里大都握着几篇SCI,而英国毕业的学生多在博士毕业后的一到两年内集中发很多文章。
我在申请的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咨询过很多老师和同学。有的人建议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也就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学校。他们觉得我们出国留学最终还是要回国就业的,好学校在就业中更有利。这也是为什么QS、US news、Times、软科的世界大学排名这么受关注的原因。
但是这个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不同大学排名机构所排的学校名次差别较大,以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例,2019年QS排第45名,US News排第70名,Times排96名,刚刚发布的软科学术排94名;第二,实际上,国内人们知道的国外学校无非牛津、剑桥、哈佛、麻省,因为电视剧《都挺好》,可能还知道一个斯坦福,你提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外行可能都不知道,但哥大可是全美数二数三的学校。所以,如果你去不了这几个名校,其实对外行来说我觉得差别不大。当然如果你有机会进入世界排名前20的名校,其他的都可以不考虑,直接进名校。
相对于外行,内行——也就是圈内人士更看重一个学校在本专业的知名度,因为读博士不同于读本科,博士这个阶段学习的内容更深更专更窄,而大学排名往往排的是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显示不出你要学的这个专业的实力。一个学校整体的排名可能不怎么样,但是这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可能很强,这样的学校也是值得去的。例如,中国海洋大学世界排名很难上榜,但是海洋科学专业软科排名常年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所以圈内人,尤其是我们的国内老师多建议我们选一个本专业比较强的学校读博士,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的音乐家在圈内应该比哈佛毕业的音乐家更受认可。
而过来人,也就是刚出国回来的师兄师姐则多建议我们选一个合适的导师,因为国内现在这个就业形式,单位招聘看的更多的还是你的文章质量和数量。就算你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一篇文章没有,也没有竞争力。说白了,你在国内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读博期间你得发几篇高质量的文章,而发文章这件事跟导师密切相关。
读过研究生的人都知道,导师不合适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有的导师属于散养型,完全不管学生;有的导师则完全把学生当苦力,做项目赚钱。而换导师是一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都是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很难。
据师兄师姐们反映,国外大部分能在高校或者研究所工作的老师都是很nice的,但是“好”不意味着合适,还要考察老师的能力,老师的方向跟你想做的方向一不一致,老师带学生的方式跟自己的习惯合不合拍等等。如果你自制力强,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发挥,那就选择一个自由度大的导师;如果你喜欢老师手把手教,那就选择一个年轻的有时间的老师;如果你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做了一段时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需要老师整天带着,那就选一个知名度大的老教授。好的导师能让你的科研效率提高很多。
所以在读博这件事上,总的来说,外行看重学校,内行看重专业,过来人看重导师。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不能单信一方面,说到底还得结合你自身的条件和自身的期望,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和导师,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地方。
我总结了四种方法。
在读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很多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献,如果你想继续从事自己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那你很可能就从这些文章的作者中选择你的导师了。花几天时间把重要文献的作者信息整理下来,根据发表的文献数量、日期、质量就基本可以判定这个老师的年龄、资历、最近的活跃程度等,再找到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去官网上查找这个老师的详细信息。
搜集导师信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人是这个人的学生;这个人与这个人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这些人是一个组织,另一些人是与这些人持不同观点的另一个组织;这个人原来年轻的时候发表的文章也是垃圾,这个人都八十多岁了还在发Nature、Science。其实这个圈子就这么大,在你这个方向上,全球就那十几个人在做,自己将来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而且很有可能会在某个学术会议上碰面,甚至有合作,再甚至会成为你的博士导师。
如果你国内导师是个大牛,他很有可能跟国外很多老师都有合作,如果你中意的学校和导师恰好是你国内导师的合作对象(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你国内导师愿意帮你推荐,那么恭喜你,中奖了。俗话说有人好办事,有导师推荐比单独套磁效率高的多,而且后续的很多事情也好办一些。但是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风险,碍着导师的面子,自由度少了很多,你不能说国内导师帮你推荐了,人家也想要你了,你不去了。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实现,国内导师还是有其它用武之地的。他们在这个圈子里比你待的时间长多了,他们基本上都了解比他们老的和跟他们同龄的科学家的动态,如果他们还有看文献的习惯,那么新冒出来的这些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他们也能掌握个大概。所以你可以通过跟国内导师交流,获取这些国外老师的信息。
研究生期间,如果你国内导师肯资助你去开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一定要去。在这些会议上你有很多机会跟你这个科研方向的前辈交流,你可以向他们大胆地推荐自己,告诉他们你感兴趣的内容,询问他们有没有招生计划等等。年轻人思维更活跃,大部分学术前辈还是很乐意跟年轻人交流的。
软科有一个按照学科实力对学校进行的排名,可以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学校排名,直接去这些排名靠前的学校官网,查看该学校的老师,他们所做的方向,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导师。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