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同学
学生背景:国际课程, TOEFL110, SAT1500+, MATH2 800, CHEMISTRY 770
录取院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大学等等
我这篇分享的主要笔墨会用在标化考试和"如何选校"这一方面。
先简单说一下标化。我的标化算是无功无过,SAT 1500+,toefl 110,口语23。
我的建议是,Toefl不要着急高一上学期考,可能下学期考一次,然后如果没有达到期望,高二申请前再最后考一次,因为如果上的是国际项目,高一的英语水平会有显著提高,一般能考到90+或100+,听力和阅读不用特意准备,口语需要适应有干扰的环境,平时练习时声音要大、发音清楚、词句连贯、不用太快,task1、2要有例子和分论点,task3、4、5、6要总结完不能某个细节说太多最后只说了一半。我就是每次都啰嗦半天没有一次说完的。
写作主要是要论点有题目的关键词,然后例子有论点关键词。除此之外主要是手速,我专门练过一段时间打字,用特别防滑的台式机,刚开始经常打错,用那个练了五篇写作就非常熟练了。
口语是我硬伤,所以我其实找过问过很多提高口语的办法。发音可以在喜马拉雅或者Youtube上跟自己声音相似的主播练,跟读演讲之类(我没坚持几天,坚持下来的人都说好)。除此之外可以参加辩论社,不仅对语速和发音有提高,而且也会大量输入、大量输出,会让你肚子里有东西,那样自然就有得谈了。我挺后悔高一没参加的,高二参加了真的太好了。然后就是多跟别人聊英文,跟外教老师聊天,或者跟自己聊英文,自言自语,思维都是用英文,会有一些提高。
SAT的数学,我主要是刷题,非常管用,也不太想得出别的办法。SAT2化学每章列个大纲弄个思维导图还挺管用的,我反正就是先做了一套题,然后翻教材每章列导图,错了的知识点和学校没学过的再看一看,然后去考试,放轻松,就好了。
SAT的阅读,一个是需要大量阅读量去堆,另一个是需要做题技巧。阅读英文书的习惯最好从高一就开始,速读精读轮换着。小说、传记、教材、社科、哲学、艺术类书籍……都可以。主要是自己要喜欢,看得进去,刚开始可能读得慢一点,就想只读中文——不行,再坚持坚持,读了那么几本后就会渐入佳境了,阅读速度也会大幅度提高。SAT阅读的题材有历史文章、小说、社科、科学,我所知道的人里,有对法律感兴趣上网搜案件判词看的,也有看经济学人的(虽然这个有可能坚持不下去,我也不推荐),有fanfiction看同人文的(这个我比较推荐,尤其是爱吃的cp,看得那叫一个快),见仁见智,你喜欢什么就多看,用英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场心态。我考场心态特别好的时候,比如心情飞扬,就考得特别好;反之,有次我考SAT中间监考官硬是记错了休息时间的长度,赶我进去,我憋着没法上厕所,虽然那次是我准备得最认真的一次,但是成绩还是炸裂了,满脑子都是厕所厕所厕所厕所,只有1470。所以心态的影响真的特别大,你可以进考场前、或者考试前一天专门做一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或者把让自己开心的包裹放到考试的早晨拆,会特别好。(我就把笔友的信放到那时候,看了去考试超级开心)。
关于AP,当时没有考主要是我家长说,"你现在全学了去美国学什么啊,同样的课程还是大学教得更好",所以一个都没有考。现在回想,还是考AP好,因为考了之后去大学一个是可以早毕业、早declare major、不用交那么多课费学费,另一个也是可以把大学时间利用得更好,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更高级别的课程。
这是我这篇文章的重头戏——我是怎样选择学校的。
选择学校的第一步,了解学校。这一步主要通过
1.自己高中的counselor或者college preparation课程
2.学校官网
3.Facebook、ins、youtube
4.同高中的学长学姐
5.感兴趣的大学的学长、学姐、校友、教授
6.访校
7.学校来高中的college fair
来了解学校。
我的前三主要途径排序是访校、学长学姐、学校官网。
Fiske guide也是一个排版清晰、简洁的初步了解大学和学院的手册。
我觉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需要做的决定有这么几个:
1.我想去大学,还是学院?
经济方面,学院(college)一般比大学(University)要贵。同样的,College的学生更少,每个人都能受到巨多关注和丰富的资源,College通常一个课的人数不超过25个,绝没有University一个大课200人的盛况。综合资源方面,整个College的资源肯定没有大学多,学校内部的活动也一般比大学要少,而且由于College的教授专攻教学、可能能提供的科研机会也比大学能提供的少(总之大学是粥多僧多,能争取到什么资源各凭本事;文理学院是粥少僧少,只要有资源你就可以拿到,但整体资源少)。
地理方面,大学地理位置千差万别,文理学院,尤其是Carleton这种,都比较偏僻,东北部是文理学院的聚集地,比较冷。
教育理念方面,进入大学更多会有职业方面的准备和指导,而在文理学院是通识教育,会有更多人文方面的关怀,小班的讨论,更"理想化、世外桃源"一些。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的人比较爱差异化,会有不同思想不同背景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那么密切,而文理学院,则是community的感觉特别强,凝聚力特别强,人和人非常亲近,每个人都熟悉全校的人,发生一件事,基本上没有隐私、很快就会传遍。
我经历了转变的过程:最开始不了解学院没考虑申请学院——了解学院喜欢学院想全部申请学院——仔细思考觉得自己更适合大学所以只申了1/4的学院。我其实非常喜欢文理学院的理念,我觉得它们真正传授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理,是思想、理念、而非单纯的技能,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是颠覆思维。举个例子,amherst college的课程会让你感受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思考疾病相关的文学,思考生命、死亡,或者感受自己的声音、回到最原始的生命状态,教授们也都非常有人文关怀;Washington&Lee University的教授会带着你在战场遗迹讨论美国历史,坐在山坡上讨论政治;St.Johns college要求你每学期阅读古希腊经典的哲学文学,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物理学》、《形而上学》、《诗学》,柏拉图的《智者篇》《菲德罗篇》等等都在必读书单里。我认为文理学院的人文情怀要远远高于许多大学。
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大学?因为大学的人还是更多样化,能听到更多的声音接触到与自己非常不同的思想,文理学院我还是觉得有些小,会渐渐同质化,或者假如文理学院不是你真正适合的风格,那么联系越紧密、相处越难受,相比之下还是大学更能自己自如控制相处的人和相处的距离。另外就是地理位置的原因——
2.我喜欢什么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一个是看大学所在的州是否有文化底蕴,一个是看它是在市中心还是在山沟沟里,一个是看它周围是否安全。
比如纽约大学的地理位置就很中心,周围有很多吃的地方看展览的地方听音乐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还有许多工作的地方。有些大学,比如火车到市区得五六个小时,那每天只能吃食堂娱乐就是爬山看日出,如果喜欢自然喜欢安静的人可能适合申请这样位置的学校。
很多学校会要求学生写why school文书。其实这些,包括学校有什么资源什么项目教授学生环境怎么好,都会在写why school的时候上官网上查,可以从高二上学期就开始做准备。
3.我想跟什么样的同学和教授、校友相处?
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一步,就需要亲自去访校或者多找校友、教授聊天,才能得到真实的印象。你可以面谈、发邮件、打电话、加微信,可以问问自己同高中的学长学姐,也可以留意college fair上学校的代表。
我选择大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它的校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你会感受到自己在这所大学能变得有活力、展现出最好的自己、然后读完四年后也会是个很棒的人: D
每个学校的学生整体风格真的非常不同。比如UC系统,Berkeley就是工科非常强,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学计算机,出来后能找个不错的工作,他们聊天可能就是专业方面的还有关于工作和钱的比较多;UCLA虽然许多人觉得不如Berkeley名头响亮,但是它的风格也有人喜欢,它相比UCB就更人文一些——不只是文科强还是理科强的差别,更多是学校学生自己的理想、还有人文情怀多否的差别。弗吉尼亚大学(UVa)则属于人文情怀非常强的学校。随便找一个它的校友聊天,可能聊几天几夜下来还不知道ta是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的,若是扯一个计算机或者数学或者物理专业的人聊天,可能还以为ta是文学、哲学专业的呢。他们不同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
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指标,比如学生留校率(与之相反的是转学率)、特长专业、教授在学界的名气、GPA高低等等,这就需要你慢慢琢磨了。
总之,如果一个学校,你了解它后,立刻觉得"嗯,我确实属于这里",那么它就是你应该参加的学校。
我还想再说说一些不相关的,但我觉得特别重要的话。
首先,我是个比较喜欢人文方面的东西的人,课外活动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在学校学的课也是这方面的比较多。等申请完了我才开始看物理方面的书,学一些python、和经济方面的课程——以前对这些都有种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敌意,结果初步了解后,才发现它们真的真的非常有意思,恨不能早些接触。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请趁早多接触没接触过的方面,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不了解的学科有许多误解。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