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和家长都知道,判断是否适合学学术活动的标准有2个:
(1)兴趣浓厚
(2)学有余力
这两点说起来很简单,但却让人很难判断自己是不是满足这样的条件。比如兴趣这一项其实很容易变成伪证,像有的同学说自己喜欢物理实验现象,但却不喜欢深入探究原理。那么这样的人就并不适合学物理学术活动。
还有学有余力这一项也常常容易翻车,像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初中学得好,默认为高中也一样轻松,结果在真正接触学术活动之后,却发现根本没办法学下去,连高考都兼顾不了。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学学术活动。
那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满足适合学学术活动的标准呢?下面质心姐姐就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学学术活动。
举一个化学实验的例子,相信许多人看到化学实验神奇的现象,都会感到十分有趣,但是这种兴趣是真正对化学或化学学术活动感兴趣吗?斯坦福大学对于4000多名实验对象做了研究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并不一定。
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提起兴趣,在一定时间段内提高注意力,但是这种兴趣是否可以引申并转化成为对化学的兴趣,使之想要学习与研究化学,答案不是肯定的。
因为这些兴趣只是被表象所吸引,是浅层次的兴趣。我们所说的兴趣是深层次的,是内在对于某个学科的知识的渴望与探求。以及每当这种求知的欲望被满足的时候,又会激发出更多的求知欲望。
当你对某个学科有这样热切的求知欲时,才是真正的有兴趣。
学有余力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学习上没有尽全力,力量有所保留。对于学术活动生来说,我们希望你不止是“吃不饱”,而是想要“吃得比其他人更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平均每人每顿能吃一碗饭,“稍微吃不饱”的人,可能每顿能吃2碗,那对于学术活动这样强度的学习来说,你可能需要吃3碗以上才够。
这就意味着,你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能吃几碗饭的人,不然硬撑下去,只会把自己搞垮。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去学了学术活动,很可能会变成学术活动高考两头空。
在这个时候,只有尽快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学术活动所需的余力,才能够为未来做更好的打算。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就在我们眼前,就是在学学术活动前必须要完成的——短时间内自学完高中课本内容。
自学课内的目的不是要你学完多少内容,而是检验你是否具备学术活动所需的自学能力。而这一项能力,就关乎着你能在学术活动路上走多远。
对于想学学术活动又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的萌新,自学课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既能提前预习高考内容,又能快速检验自身学习能力,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以物理学术活动为例,我们一般要求萌新在3个月内(90学时)自学完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当然,想在短时间内像正常上课那样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难度太大,所以我们只要求同学们理解教材并且能做课后习题就可以了。
如果超过3个月还没完成,就意味着你并不满足学有余力的条件,我们也不会推荐大家学习学术活动。
从物理学术活动的特点上来说,物理对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考试技巧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相比其他学科来说,难度是偏高,门槛也是比较高的。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但是,难度高门槛高的同时,也意味着高校认可程度更高。例如清华北大的各类自招营,领军博雅计划考试等等,普遍都是要考物理的,而且难度大多为学术活动难度,有物理学术活动背景的同学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除此之外,从各校自主招生学术活动奖项报名要求来看,物理学术活动奖项也是受认可度更高的,如果你是想走自招综评,有一定的物竞奖项选择范围也会更广。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