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这个暑假飞往大洋彼岸参加了美国大学的夏校。基于自身时间不太充裕以及不是非常需要学分的情况,我最后选择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高中生项目中的Language and Identity课程。这是一个持续时间为三周,不提供学分的课程,在成绩和文书方面要求也比较简单。夏校项目总共分两期,一期为六月24日-七月12日,二期为七月16日-八月2日,
学校官网:
http://www.columbia.edu/
项目网址:
http://precollege.sps.columbia.edu/highschool
课程网址:
http://precollege.sps.columbia.edu/highschool/summer-immersion/new-york-city-3-week/courses/language-and-identity-linguistic-exploration-of-accents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曼哈顿上城区,比邻巴纳德学院(一所私立女子文理学院)。哥大周围环境没有NYU那么繁华,但安全系数也相对较高。这次笔者从衣食住行和课堂两方面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体会。
首先笔者所在地离香港很近,来往方便,选择了从香港国际机场直飞纽约的肯尼迪机场(JFK)的某航空公司的航班(然而近日这个局势...考SAT的大家还是...吧)。飞机空调非常有香港特色,开的很冷,有提供毛毯但还是很冷,建议带外套。行程大约16个小时,除去睡觉时间还可以观看约3部院线大片。抵达机场提取行李后,与先前联系好的司机汇合,前往哥大校园,车程大约两小时,五点左右到达。刚到的几天纽约当地气温还是挺舒适的。穿着以短袖为主,外加一两件外套足矣。到达校园后要去报到处领取校卡。进宿舍要校卡,进食堂要校卡,进图书馆要校卡,进纽约市部分博物馆持有校卡可以获得学生优惠。宿舍分别为坐落在校园内的三栋楼,它们都拥有离图书馆/教学楼/食堂非常非常近的伟大优点,对懒癌学生非常友好。
宿舍有双人间/单人间,大部分是单人间。右边的门是衣帽间
宿舍会提供两张床单,枕头,以及一张看起来就不怎么舒适的扎人毛毯,因此建议自带被子。宿舍装有空调,但噪音很大,好在晚上气温并不高。宿舍楼内有免费的洗衣机与烘干机,不提供洗涤剂。
从国内来的同学会经历非常痛苦的倒时差过程:每天下午五六点开始爆困,有“一不小心睡着(昏倒)了并且一觉睡到八九点”的风险;十一点回到床上继续昏睡三四个小时后将在两三点左右自然醒来并且及其清醒。
说到睡觉,住宿规定里最雷的就是工作日11点以及周末12点会有一个总结每日心情的小活动,必须参与不然第二天要更早到。几个房间挨得比较近的高中生以及从各个大学来当志愿者的带组学长/学姐(Resident Assistant简称RA)组成一个生活小组,夜间活动时会聚在一起讨论今天最开心和最难受的事情是什么。带组的学长学姐也会组织一些团建活动帮大家搞好关系,比如我们就有一个晚上去了附近一个小市场,另一个晚上大家一起在茶水间看了电影。
平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RA,比如被锁在门外了,甚至可以向他们了解一下大学申请。到宿舍后RA会来认识一下你,告知今天会有什么活动。一些生活小组会在这个时候在校内进行Orientation:介绍一下校园各处的建筑,读一遍行为守则的规定,接着去礼堂吃一顿看上去比较豪华的晚餐。
第一顿晚餐着实劝退了在下一波。
左手是仿佛从亚特兰蒂斯捞出来的咸死人香肠,右手是零添加绿色无味西蓝花,面前是腻死人奶油焗意面,身后是甜死人可可布朗尼,饮料全部冰镇。真是可怜了我的广东胃。
好在这顿晚餐并不是学生食堂的一贯风格,并且校园附近还有一家拯救孩子的韩国超市HMart。哥大一共有三个食堂,但对夏校项目的学生只开放一个。食堂总体来说能吃是能吃,固定供应的不会踩雷的食物有意面、披萨和蛋糕。但每天会出现什么别的菜比较看命。比较坑人的地方是基本没有白米饭,蔬菜也基本是水煮无添加的西蓝花和萝卜等,唯一出现过的青菜上面还沾满了不知道是芥末还是蒜末的诡异粉末。食堂还供应新鲜水果,草莓又大又甜,以及各种饮料以及冰棍雪糕。
当然附近也有很多中国餐馆,交通也比较方便,胖瘦随人。校门外也有一家网红汉堡店。懒癌同学甚至可以叫外卖。
奶茶什么的以贡茶居多。
校门口既有巴士站以及地铁站。纽约的的士费非常贵,因此大多数时间还是会选择公共交通。地铁站内有售票机,1刀可以买一张时效一年的地铁卡,2.25刀可以乘一次巴士/地铁,部分巴士可以免费乘坐。很少有人满为患挤不进的情况。出行请务必注意安全。时代广场等游客多的地方请结伴前往。
跟团出校的机会基本包括课程安排,RA组织的Trip。当然自己出去玩也没有问题但是请尽量不独自出行,以免被坑(来自在时代广场地铁站门口差点被坑的孤儿の忠告)。
RA组织的Trip以及其他活动的相关消息会公布在宿舍的公告板上。Trip很丰富,有去看露天电影/球赛转播的,有去吃东西的,有去看百老汇的,有去任天堂世界玩游戏的,有去NYU的…不跟团出去玩或者想要买买买的话可以坐地铁或巴士到洛克菲勒中心、时报广场、SOHO区以及各种博物馆、景点等地方。不得不说本土品牌在美国卖的是真的便宜啊。嗯,反正出行还是蛮方便的。生活也蛮舒适的。
一个班级大概只有十五个人左右,除了教授外还会有一个助教,大部分也是RA。
教授要求的教材都可以在哥大书店里找到。美国教材贵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因此这边建议亲亲选择借书。
课业压力大概因课程而异。Language & Identity的作业还蛮轻松的。中期时可能会有一篇一丢丢长的小论文要写,期末时会有一个Project要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给班里的同学。
除了常规的课堂,每天中午还会有一些讲座欢迎大家到场倾听。
负责教授这门课的是Susan J. Behrens教授。学生们称呼她为Sue。Sue在布朗大学获取了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今作为Communication Science & Disorder的教授在Marymount Manhattan College任教。Sue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和蔼可亲。她很鼓励学生发言,很乐于与学生分享有意思的语言现象,真的是一个非常好交流接触的老师。课上使用的教材是Language in the Real World: A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这本书是Sue与同事一同编写的。教材内容涵盖了上课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了从对语言的定义、语言的组成、语言学在法律中的应用以及Language Disorders到对Language Variation、Translation、Communication以及第一语言习得的探讨等等广泛的语言学相关知识。
课堂始终离不开的还是对于Language & Identity的讨论。课堂内容比起对语法或者语音的分析更注重语言在社会层面的影响。除了学习语言的组成、语音学、句法树这些非常语言学的知识,还能在课堂上了解到黑人英语与美国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互相影响、语言学家如何运用统计来分析文段来源并用于案件调查中、基于语言运用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缘由……
除了由自己授课,Sue也会请其他语言学教授来到课堂上:来自聋哑人学校的教师为我们介绍了自己学习并研究美国手语的经历,法语翻译家准备的课堂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外语翻译中的一些困难与解决手法,专业方向是语言障碍的心理咨询师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利用漫画、舞台剧等方式提高大众对语言障碍人群的关注。不仅如此,助教小姐姐也为我们介绍了世界各地地名的意义。
课堂有时会以外出校园的Trip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探讨了文化商业区是如何利用语言装饰店面或招揽顾客后,教授带我们前往附近的,以西班牙语作为主要语言之一的哈莱姆区进行了一个小型的实地考察。在另外两次Trip中,我们则分别前往了一个涂鸦工作室与纽约市博物馆,观察语言在艺术形式以及展览中的使用。作业主要是看教材+写感想。期中作业是完成一篇完整的Essay,期末任务则是由个人完成自己的Project。在夏校期间内学生们需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学问题进行探讨,并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完成至少三篇的文献查阅以及调查,在最后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研究主题、过程以及结果。
笔者这边选择的主题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在描述方向时的用词差异,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一些类似的文献,基于自己平日里的观察做出了一些假设(例如道路较规范的城市的居民使用东南西北的频率要高于道路不那么规范的城市中的居民的词频),最后再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到结论。总之课上起来还是挺愉快的,不掉头发。
总的来说,在经历了三个星期的探索后,我真实且深刻地感受到,语言学夏校对于对作为冷门学科的语言学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对语言及语言学展开更深入的了解与探究的再好不过的机会。但即便不针对于语言学,夏校依然的确是一个能让人确认自己对某一学科所持有的热情的良好契机。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