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一:
自主招生入学考试
笔试:数学(中英),部分物理,化学;
面试口语(中英)-:简单互动(C,D类)、开放性问题(B类)、论述类与规划类问题(A类)
时间:
A类-前一年的年底与当年年初
B类:当年三月底
C/D类:常年招插班生与新生
条件二:
平时成绩初二,初三成绩以及成长手册;
A类:平均成绩85%以上
B类:平均成绩75%以上
C类:平均成绩60%以上
D类:没有要求。
条件三:
综合能力-体育类,才艺类,艺术类擅长与特长;
学科类比赛获区级,市级,国家级三等奖以上证书;
才艺,音乐考级8级以上,担任过班干部,全区排名前15%,获得多次三好学生等。
1)第一批(当年11~12月),开放60%录取名额
2)第二批(次年3~4月),开放30%录取名额
3)第三批(次年6~8月),开放10%录取名额(补录)
第一批考试主要考察英文,也考察数学逻辑(大部分学校采用中文卷,极少一部分学校采用英文卷或中英文卷可选,如领科);第二批考试则要附加考察物理和化学。所以第一批考试科目较少,减少了不少准备量和难度。
第一批测试满足申请条件即可参加,而第二批则需用一模成绩申请考试名额。第二批考生数量最多,一模结束后,部分学生感觉进入体制内名校的概率不大,转投国际学校战场,同时多数外地考生选择此时参与考试,无形间竞争激烈不少。
不同学校给学生的机会次数不同。世外、平和学生一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领科、光华剑桥、华东康桥和常青藤这类学校可多次报考,一次通过即可被录取。
各国国际学校一般集中在2-4份申请入学,少数持续到8月底秋季新学期开学之前。一般要至少提前3—4个月开始准备入学申请以及考试,最好提前半年以上。
想入读国际学校,应该都是有出国留学的打算,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年、每个学期、每一步的规划。早规划,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模糊,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确保充分的准备时间,拿出一份完善的规划,在既定的时间里去完成相应的事情。
以美国为例:
●3月-11月(充电期)
着重提升英语能力,尤其是阅读写作
重视面试表达能力
补充双语数学知识
●11月-次年1月(放电期)
参加学校开放日
参加春季班考试
●1月-3月(火花期)
定位目标学校收集学校信息,关注招生简章
根据目标学校,针对性备考
●3月-6月(闪光期)
网上报名,认真填写简历
参加多所学校考试
●6月-7月(博弈期)
接收录取通知
对比选择offer,签约学校
B类及以上的学校最后一批招生
●7月-8月(挽救期)
定好学校,做好入学衔接各科准备
最后一批B类以下学校的招生
做好了规划,就要早早准备起来了。无论是将来的出国留学,还是现在选择读国际学校,都要根据目标学校的要求,进行语言能力、各类知识的储备和综合素养的准备,提前了解不同学校考察学生时不同的侧重点。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