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月的夏校文书deadline前,我甚至有些不敢申请这个夏校:往届学长将YYGS的学术性吹上了天,对Family time等特殊环节的作用赞不绝口,让我认为YYGS即将是一段和巨佬们在一起,充满挑战而严肃的经历。
但当我亲自拎着行李箱,在7月6日纽黑文的那个雨夜走下拥挤的shuttle,双脚踏在Phelps Gate前坚实的大地上时,我发现YYGS 并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或是一次拓宽人脉资源的机会。
在14天的学习中,耶鲁在诸多的细微之处打动了我,使我对这所学校的爱更加坚定;但我仍然有过很多失望和不尽人意的经历。
我决定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我自己的直观感受,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回忆的记录,若能帮助到需要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我也将会乐意之至。
在YYGS的日程比较紧。以下是我在YYGS典型的一天:
可见,从早晨9点到晚上9点,除去午餐和晚餐时间,我都会在上课。我经常认为自己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活,到了晚上因为白天烧脑的讨论也会有明显的疲劳感。
但是至于是否产出了和投入成正比的思考成果就得视当天的日程而定了。
在必须出勤的课程占满大部分时间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去闲逛。10:15查房的规定(这一点也是对喜欢开party的同学们,比如说我的室友,非常不友好的)也压缩了我能在外面转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得在日程中固定的一些休息时段去体验纽黑文特色餐饮,或是去bookstore买纪念品。
夏校学生在耶鲁内的日常生活集中在residential college里。每个residential college的布局都是一圈宿舍楼围着一个小院子,在college里面一般会有食堂和公用的学习空间,每天的课也基本集中在residential college的院子里。
但是我所在的项目(LPC)非常不幸地被分到了一个没有食堂的residential college,于是我们就必须借用其他两个项目的食堂吃饭。以下是描述我residential college布局的一张地图:
食堂是自助,每天固定提供两个肉菜,主食(意面、米饭或者饼之类的),沙拉、饮料和冰淇淋。虽然我没有见到过食堂提供中餐,但是作为一个口味比较挑剔的人,Yale的食堂总体来说还是说得过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可以下载一个叫“Yale Dining”的App,上面会显示每个食堂的实时人数和今明两天的详细菜谱,我就是用这个App来错开用餐高峰期的。
宿舍的空间适中,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单间。每个人的单间走出来便是客厅,在这里可以和室友社交。
但是有两点是我对宿舍非常不满意的:1.没有空调。纽黑文的夏天最高三十来度,没有空调真的是不可想象地难受。虽然宿舍里有提供风扇,但是也于事无补。宿舍没有空调的原因是,夏天学生们都放暑假了,到了他们秋天回来的时候天气就凉下来了(但这就是耶鲁让我们这些恰好赶在最热的时候上夏校的学生们受罪的原因吗…)
2. 只有公共卫生间。宿舍里每层楼(大概5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而一个卫生间中只有一个浴室,在大家需求高的时段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YGS学术上的总体水平并没有往届的学长评价的那么高,有一些课程还可能会让我感到很失望,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仍有很多远远高于我期待的环节。
在项目中与“学术”有关的安排有Schole Time, Lecture, Breakout Session, Seminar, 和Capstone Project。
在第一天的Opening Keynote中,项目主管是这样解释schole time的:我们现在的英文单词school来自于希腊语的schole, 意思是呆在原地做你应该做的事(在这里指看书)。schole time给了我额外的时间完成课程中的阅读任务。
我不知道其他项目的情况,但在LPC,每天的阅读任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是很重的。任务多的时候为了准备第二天的seminar需要读50多页的材料,有时还要为了seminar和breakout session准备诸多可能会问到的问题,schole time给出的一个半小时阅读时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诚实地说,lecture的质量参差不齐。我无意质疑教授们的学术水准,但我必须承认有的教授无法有效地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达给学生们。
七个lecture的质量差别很大:有全程读稿还声音很小的教授讲一个19世纪黑人在监狱里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也有坐在桌子上侃侃而谈,面对着两百多个人气定神闲地引导我们去深入思考烧脑的电车难题,让我们全程都跟着他的思路探寻consequentialist和deontologist的条件与区别的教授,也有lecture标题是“伊斯兰教对梦”的理解,而在一个半小时的lecture中花了一个小时讲伊斯兰教教义的,裹着头巾的女教授。
这种参差不齐的质量其实是一件很讽刺的事。第一天John Whalen 教授在他的课中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一个挑战:What is humanities? 他费尽心机地驳斥只考虑MB>MC的功利主义思维,用引人深思的照片,世界上仍然存在的问题做引子,让我们思考自己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把人文主义的概念砸向了我们所有人:人文主义研究人的天性——即使这种天性是不理智的,是情绪化的,但背后的理念撑起了整个人文世界的穹顶。而后面的lecture,除了两三节非常优秀的课,我实在不能从中看出什么人类天性在其中起的作用
但无论教授在lecture中是否能让我们听进去,接下来的breakout session也给了我们一个借着lecture的主题(或是与lecture只沾一点边但却是我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的机会。在breakout session中,我很高兴地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人对某些lecture的内容不感兴趣。整个班不约而同地对近乎“玄学”的宗教教义只字未提,却一直谈论着我们喜闻乐见的弗洛伊德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但这种高强度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我需要在lecture和breakout session之间的一个半小时中整理出足够的问题以便有独创性的内容参与讨论,否则场面就会极其尴尬(因为instructor会鼓励没有发言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过身处在一个三分之二是美国人的session之中也有它的好处,这对我的听力是极佳的锻炼。
Seminar的安排是我对我们项目十分自豪的一点。不同于其他项目走马观花的,八个一个半小时的seminar, LPC只有两个Seminar。但是每个Seminar有一共6个小时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能就一个话题有着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理解,而不仅仅是听别人说自己的那些表面印象。
我的第一个Seminar是Contemporary Punk Performance。当我在五月份选课时在Seminar的列表中看到它时,我是十分惊喜的:国内的朋克运动带着太多“辈分“之类的恶习,”闹事者“的刻板印象和政治偏见,虽然美国人印象中的朋克依然会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偏见,但这确实是从多个视角探索我兴趣的一个绝佳机会。Seminar的内容也着实没有让我失望,我几乎得到了一切我希望在讨论中获取的知识,从一战给协约国民众带来的的创伤开始推导的朋克的历史起源,以及朋克在西方世界的当代意义,其为少数群体发声,打破社会刻板印象的积极精神都是我第一次听到,且大有启示的。
我对Capstone Project的印象发生过一次大的反转。当我知道自己被分到“Love“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其实有些懊恼自己分到的并不是history或justice,因为我在生活中并没有花什么精力去了解这个主题,于是只是希望”能水过去就好了“。
我去了人最多的那组,组员也迅速地决定了project的主题——哲学家对爱的思考(我对此也并没有什么了解)。但那之后,当组员看到我一直在角落里沉默时便开始指导我他们所了解的知识,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爱的类型的划分,到康德所说的“人性与爱的关系”,再加上Instructor给我的几篇很有帮助的参考论文,在两周之内,虽然谈不上对最终的project presentation有多大的贡献,也起码是了解了一个我从未触及的领域。更让我欣慰的是组员们对待边缘人员的态度。我习惯了高中时的规则:如果一个人想水,便可以放任他去水,反正最后都有人去做正事;而Capstone其他组员却关心到我的问题,并尝试着帮我解决这些问题。这让我又一次认识到teamwork中的“责任”是什么。
我把family time,film screening,等剩下的杂项归类为“水课”,是因为其既符合“课”的标准 (所有时间都需要记考勤),又(根据分组情况而定)可能并不能从中有什么收获。
当然,最后的party没有记考勤。我在family time并没有多大收获,这可能是和我的分组有关。我这组内,family leader只是带着做了一些简单的团建活动。而在其他组,据我所了解有family之间互相打飞盘比赛的。并不是说family time设置的不合理,可能只是我分到了一个不太好的family leader。LPC的另一个特色活动就是看电影。我不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所幸,我们看的电影并不是量产型剧情片或者是特效片,而是几乎在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或是时常涌现出惊人创意的艺术品。虽然对我大有启发,但观影的时间全都挤在了一起,难免会有疲劳感。我很高兴看到speaker series中出现了很多中国学生,尤其是在这个…传教士时代的“异国印象”和麦卡锡主义余孽仍旧占据着美国学生对中国的大部分印象的时间(在breakout session中发现这点时我既惊讶又不惊讶)。
剩下的就是一些学习之余穿插的娱乐活动,例如game show night,talent show和最后一天的party。非常不明白美国人的笑点,和他们为什么就一些小事做出如此强烈的表达。我可能并不适合在party中生存。
我在夏校期间并不经常在外面吃饭,所以只能提供一些大概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只能在YYGS规定的区域内活动,但我觉得boundary内部就有足够多的去处了。和Bookstore同一条街有两家店:君子食堂和一个卖Burrito的店。君子食堂可能是boundary内唯一能找到的中餐,还是比较良心的。这里卖的炸酱面虽然有所改良,但是味道还是比较正宗的。
那家卖Burrito的店给的份量很大,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名为Yorkside Pizza的披萨店也在区域内,且性价比很高。我那次去吃3个人人均16美元左右,可能稍有些贵,但真的特别好吃…
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时人和人之间时候无法真正互相理解的。从一出生起,我们彼此,或是和世界另一边的那些人们,总会有文化与经历的隔阂——而这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永远无法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和记忆。忽然被扔到一个远远在自己的舒适圈之外的环境中,我曾下意识地展开自己的AT力场,竭力抗拒那些离我过近,却又因不了解而显得格外危险的人和事;但他们还是用人文主义的善良与关怀拍打着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厚障壁,让处于这力场中的我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当我一直生活在AT力场中舒适却昏暗的环境中,能够依稀看到外面的世界,却又不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时,这缕刺眼的光似乎把屋子照亮了一些。虽然它转瞬即逝,但我仍然在怀念这束光。这大概就是LPC所要告诉我们的,“人文主义”的光辉吧。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