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从我的题目就能明白本系列的立场了:没错!我要用一系列文章帮大家理解国际课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最终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选择了或未来将选择国际课程,我会告诉你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和原理去选择学校,以及入学后如何评价孩子的老师和学校。第二、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在公校或者私立的非国际课程学校就读,本系列文章里阐释的一些理念,可以作为对公校的补充,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之中。
我们谈到“国际”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认为“国际”是一个比“国”更高级的实体。“国际”就意味着先进、现代化、高大上。
然而,“国际”这个词来自英文的“international”,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是“国与国之间”。“inter”这个词根就是“连接”的意思,比如:美国有些公路叫“interstate”,翻译过来叫“州际公路”,就是指连接州和州之间的路。
所以,“国际”这个词的本意,就是“国与国之间”。它仅仅是个状态,根本不是个实际的存在。但是咱们中国人好像历来比较尊崇“国际”这个词,似乎国际比国家大。但实际上国家比国际大,离开国家,国际啥也不是。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国际”呢?这些“国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国际”当然有意义了。因为国际组织也好,国际教育也好,之所以被国家广泛接受,乐意遵守规则,恰恰是国际从各个国家的文明进程中提炼出来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各项规则。这些规则是大部分现代国家之间的共识。
所以,“国际”这个词实际上可以部分代表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的一些共同秉承的价值和做法。
“国际课程”并不是脱离国家或者凌驾在国家之上的一套课程,它仅仅是国家之间可以认同并沟通的一个课程,其内容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在国际课程中,一加一也等于二,圆周率也约等于3.14,水也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正义与自由也是每个人的追求。
因此,国际课程本身没有大于国家课程。国际课程反而是和国家课程兼容的,否则就不能成为“国家之间的课程”。
目前在国内倍受推崇的 IB 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课程),其前身是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国的一个组织给外交官的子女们设计的课程。这个课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育的共性,考虑的是“国家之间”的教育,而非超越国家之上的教育。因为这些外交官的孩子在远离祖国的地方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忘记自己的国家,将来到火星去工作。他们接受教育的目标,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家。然而IB课程相比国家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包容性。正如其宣称的使命:“培养求知、博学、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用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来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也就是说,这群接受了IB教育的孩子再回到自己的国家或者到其他国家时,视野将更宽阔、更包容、更平等。这个说法,也恰恰说明了“国际”是国家间的概念。
我们现在总说孩子出国是接受国际教育,但是不要忘记,一个美国的孩子如果来到中国的高中读书,他也是在接受国际教育(如果TA中文过关的话)。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仅仅把国际课程等同于用英语授课的课程,从而人为地把国际课程赋予了很多神秘感。实际上,我们小学到高中的课本和教学大纲,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国际课程是一样的。许多国家承认中国高中的学分,就是因为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教育内容是和其他国家兼容的。只不过我们是中文教学,同时,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的教与学的方法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个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教学方式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懂得国际课程的一些教学设计的方法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国家课程的教材,用中文做部分国际课程的教育实践。或者说,用国际课程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如果你是个用心的家长并且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你其实完全有机会把自己的家变成国际课程的第二课堂。让你的家成为“迷你版的国际学校”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读得起”的国际学校!这是我要探索的领域,并且会逐渐分享给大家。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