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我在英国差旅,参观学习了我们在英国的合作校,也在不长不短的旅途中从旅者的角度切实的感受了英国的教育,文化和生活哲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在为自己而活,这里的教育希望将每个人还原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大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不认命的哪吒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点燃了多少国人心中的那团火,那团回归本我的火:带着对教育的思考,我在反思:教育的本质真的是“教育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么?”故事可以从我参观Ryde School(英国TOP 100的私立学校,英国共有2800+私立学校)说起,这个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教育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其中有四个具体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
1. 为每个孩子定制不一样的课程表
2. 心理学院——用mindfulness / coaching / resilience三种方式来挖掘学生的自我
3. 外语的学习中,why比what要更重要
4. Understand比remember更重要
带我参观学校的是Naomi老师,她是Summer school的总负责人;在参观初始我就问了Naomi老师一个问题:"What makes Ryde school the most special one among all the schools you've worked? "(Naomi老师教龄20余年,服务了英国的好几所学校)Naomi老师毫不犹豫的回答:"The tailored schedule for each student."Ryde School会在每个孩子入学前做一份笔试和面试,然后根据每个孩子的喜好专门定制一份属于他/她自己的课程表。很多选修课完全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天赋进行定制的——比如这个学校的孩子的外语课程就可以选中文,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语种;甚而必修课也会按照孩子的水平分到不同程度的班级;在这样的课表安排下:
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尊重
孩子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孩子无形中加入了不同的班级,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所以他们的各种社会属性的能力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锻
毋庸置疑,这是因材施教该有的样子,这从“学什么”的角度让孩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心理学院——mindfulness / coaching / resilienceRyde school是一所2.5岁到18岁男女同校的走读和寄宿的英国私立学校,但是学校的设计和大学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的各个大学科都有自己的学院(department),其中有个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心理领域——心理学院(Psychology Department),这个学院专门配备了心理医生,护士和老师来用课程和课后辅导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强大。
其中有三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Mindfulness —— 中文译做冥想,其实还不够精确;其实mindfulness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动作的精髓:让注意力全部(fully)回归到源于自我为中心的念想上(mind),不被外界其他的欲念所影响。你的开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得到别人的肯定了才自我满足,你的悲伤应是自我真实的伤感,而不是被外界干扰打击后的难过。
通过mindfulness的训练,你会更关注你自己的念想,并学会控制自己的念想,Ryde School把mindfulness的训练用在了课堂上,按照Naomi的话来说,这样的训练“it resets their mind and helps them to better focus."
Coaching —— 如果mindfulness是一种静态的自我修炼,那么coaching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更积极主动的心理训练了。
在Ryde School心理学院的墙上,满满贴的都是这样的,以“YOU”为主语的问题,这就是coaching的一种体现:Coaching其实就是用更主动的方式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甚至可以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这个需要在操作细节上进行深入学习,所以这次我们没有深聊,希望在我们国庆10月的师训中有更实操的学习。
Resilience —— 这个词的英文本意是“恢复力,弹力”,这个用在心理学上也很形象,就是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因为困难就像一堵墙,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够强大,那他就像玻璃一样,碰到这堵墙就碎得不可复原了;而一个人内心强大是不是就应该是很坚硬的石头那样,遇到墙而坚不可摧呢?其实不是,最强大的心理应该是“有弹性的”,可曲可伸,就好像一个皮球,遇到坚硬的墙,他会很快速的反弹回来,然后借着另一面更坚硬的大地再反弹甚而更高的翻过墙去,这样既不伤墙面,也让自己越过了这道坎儿!这是resilience要训练出的强大心理——具备抵御困难的心理弹性;具体的操作,我们还是要在10月的访校学习中体验。
Mindfulness, coaching和resilience是从“怎么学”上培养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外语学习——WHY比WHAT更重要最近有一位洞友跟我分享了一节在跟谁学上看到的英文课程,这个课程第一节课就有上万名学员围观,这个老师用中文的公式让学生填写英文各词性的单词,然后在公式下学生可以很快很牢的记住一种语法的句子并造句:
很明显,这在英语学习的“what”上下足了功夫,是一个很高效的语法提升方法,但是我忍不住想反问,如果学生一直只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英语,form overwhelms meaning,学生真的会在真实场景里使用他造出来的这个句子么?他知道为什么要造这个句子么?他知道为什么在某个场景下要用到这个句子么?而在Ryde School的外语学院里,满满都是对“你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语言”的设计,满满都是“你学的这门语言该怎么用”的设计,首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语言去学习,有德育、意大利语、法语、中文等等多种选项。
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专属教室,有着属于那个国家特色风格的装饰,你可以在教室的任何角落发现这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包括国旗,地图,特色品牌,文化、饮食……包罗万象,不仅仅从大方面去介绍这个国家,更有让学生更贴近这个国家真实生活的小细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习德语的那个教室,我一走进去,就被一面巨大的白板吸引了,虽然拍的图比较暗,但还是想要分享给大家。上面画着德国地铁的指示路线图,用德语标识着每一条地铁线路和每一个站点的名称,让学生可以从最具有生活气息的方式去感知德语。
RYDE SCHOOL的老师告诉我,第二外语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Why are you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的思考,而非去背单词,学习时态、句型等语法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获取,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去了解这个国家,去弄明白为什么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
在RYDE SCHOOL,外语学习的WHY要比WHAT更加重要。中国的孩子去RYDE SCHOOL学习英文,老师不会为了让学生学会英语,而选择全英文式的教学,反而会利用中国孩子所熟悉的拼音和汉字去辅助教学,让学生身处英文教学模式下, 却并不畏惧英语,做心理上的抚慰和scaffolding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能力。这里的老师在外语的学习中都在告诉学生,你学习语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
知道Bloom's taxonomy的老师都理解学习的几个层次:
记住是学习的第一层功力,更高一层的功力是“理解”。当时我在参观化学教室的时候,我看到天花板就是元素周期表,我还和Naomi开玩笑说中国学生肯定很喜欢这个化学教室,因为他们要是考试记不住元素周期表的时候一抬头就找到答案了!然而Naomi说:"We barely ask our students to remember. We want them to understand first, and check for information when needed. "这就是核心区别 —— information may be for us to remember, but knowledge is for us to understand!“记住”是别人给你下的命令,而“理解”才是你自己真正带回去的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下,你也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So who has the better education?
夸了这么久Ryde School,且作为一所典型的英国本土学校,从一个具象的学校缩影也算是窥探到了英国教育理念的轮廓了。这时想借用Naomi老师在带我们参观学校的时候,反问我的一句话来反问屏幕前的大家:“So who has the better education?”当英国的教育不断的在问孩子“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到底喜欢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的时候,我们似乎在用更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未来——好像人人都要上名校才有出路,好像985,211名校毕业的人一定比二本生更优秀,好像英语学不好就是差生,好像成绩很差就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待见,就一定让家长无比焦虑。英国的理念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我们更希望孩子成为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前者更偏向于“个人主义”教育,而后者更偏向于“集体主义”教育。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的敖丙,因为背负着父亲和师傅的期望,从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变成了实现他人愿望的傀儡——敖丙之命不由他。
So UK has the better education?
为了保持冷静的辩证思考(critical thinking),我再说说在英国差旅的这半个月中,我所感受到的这样教育理念下的文化,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呈现的最真实的教育成果。首先,在英国这个注重每一个个体,人本主义很强的国度,我能感受得到他们的生活哲学——just enjoy it!
例如我们在不同城市都报了一些需要远游郊区的一日游,比如去《唐顿庄园》的拍摄小镇,比如去看尼斯湖水怪等等;这种一日游就是当天去当天回的,这种旅程都会配一位导游,这个导游应该每天的工作都是去同一个地方,讲解同样的风景,甚至讲一样英式幽默的段子,引发一样的笑声。但是我们发现,这样重复式的工作下,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导游真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这份工作,语音语调起伏饱满,大家笑他也笑,和大家一起用餐,在自己的非工作时间也主动带身边的游客继续逛继续讲继续谈天说地。
Though the work is boring and repeated, they do ENJOY their job!还有,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到处都是喝茶的,悠闲的,好像都不用上班的人群—— They do enjoy their life! 我当时就在想:多么幸福的生活啊!我那么辛苦的工作,不就是为了可以阳光下,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么?但是明明现在已经可以这么做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的工作?但是我也看到了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中,一些不安的因素。
在英国的洞友和我们说,我们来的前段时间,伦敦才举行完“同志(gay & lesbian)“的大游行,大家吹拉弹唱,游行示威,大声喧哗,喝酒撒泼直到深夜,不管旁人怎么看,不管是否影响了别人休息,扰乱了治安,但是一定要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们的爱情也要合法!当时还有另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心里一紧的消息——我们要回国的那段时间,伦敦的Heathrow机场要罢工了!这可是一个国际大机场,罢工两天得滞留成千上万的国际游客,但是任凭世界的日程都被耽误了也不管,机场员工也要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们要涨工资!
在美丽的约克小镇上,居然时不时就能看到警察的身影,只是因为当时是球赛时期,不管男男女女,总会因为一些球赛的小事而在酒吧大声喧哗,闹事,发生口角甚至肢体碰撞,不管旁人怎么看,只是为了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支持的球队才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在这样的国度,18岁之后就是独立的个体,甚至念大学的学费和未来买房的钱都要用“借”的形式向父母讨要,父母在把孩子抚养成人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开心的环游世界,而不是望子成龙,再忘子之子成龙成凤,因为不管自己儿女怎么看,也要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要幸福的安享晚年!
当教育在不断唤起你内心本我的欲望时,那个欲望是好还是坏?
那个本我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而在“教育孩子成为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的中国,honestly speaking,是我呆过的15个国家里面自我感觉最安定的国度了——我们崇尚集体主义;我们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极大的期望,一辈子都为我们操劳;我们不想辜负父母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会努力得到家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我们不敢,也不能轻易游行罢工,因为我们无比担心这么做之后对他人对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我们明明可以晒晒太阳,看看书,聊聊天,还那么拼命工作?
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人受我工作怠慢的连累,不希望家人因为我的倦怠而不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不希望自己碌碌无为,没有在世上留下属于自己创造的价值。再看“哪吒”,如果敖丙作为灵珠是性本善的话,那么作为魔丸的哪吒应该是性本恶无疑了。其实还是中国式的教育,让他把善的衡量标准放在了社会的安定,家人的幸福,而不在内心的魔性暴戾之欢愉。
有趣的事,我翻墙看了看国外的人是怎么评价哪吒这部电影的,我尽然看到不少人说:哪吒做个小妖精不是更逍遥自在么?从一开始就要背负斩妖除魔的正道,其实选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或许,哪吒也被教育成了别人眼里更好的自己。凡事过而不及,凡事也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最大的智慧是在看过所有的可能性之后筛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为己所用。
所以我们不评判“who has the better education”,而是作为教育者和终身学习者,让自己在走过更多的路,看过更多的书之后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来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比如对比英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确实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太少了,我们就应该学习一下别人的方法并予以尝试,有了尝试才有改变的可能,有了改变才有改进的可能。
所以我还想再带着老师们回到这个国度,深入感受一下这个国度的教育,从宏观的理念和微观的实践方法中学习别人的方案并为己所用。下面就是我们国庆的英国师训的具体介绍,希望能找到教育行业的有缘人,我们10月一起去英国更深入的探访当地的教育!我的梦想一直只有一个:TOGETHER, let's make education better!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