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史上最惨烈的申请季”刚刚过去,很多GPA高、标化成绩高、课外活动出色的学生也未能拿到名校的录取,甚至有人说“藤校不爱中国学生”。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你只是没有了解美国名校录取的这些“潜规则”。又到了留学申请最紧张的阶段,无数学生废寝忘食地为了文书和活动列表殚精竭虑,梦里都喊着梦校的名字,同时心里又非常没底,不知道幸运女神会不会稍微投来一点点目光。也难怪,刚刚过去的申请季又被称为“史上最惨烈”(虽然最近每年都会用这样的字眼),曾经无比景仰、列为榜样的学霸师兄师姐们居然也多有折戟沙场、梦碎名校,无形中给自己又增加了不少的压力。
就在前不久,“MIT中国大陆早申请零录取”的文章还在朋友圈刷屏,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集体焦虑,MIT最终的RD也仅仅在大陆地区录取了两位学生而已。
再加上之前的“满分学霸申请8所藤校“全聚德”(全拒的)”,还有一时广为流传(真伪待定)的UCLA给某学生发的信件:“由于你的托福仅有107分,比今年的申请者平均水平低了一截,所以希望你能提供补充材料来证明你的优秀”。这一切,都像一片阴云笼罩在所有留学家庭的头顶。
2019年常青藤名校在大陆录取情况
每年八校在大陆的录取总数都在200份左右
然而,总有一些戏剧性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比如几年前的“泡面男孩”也曾一度刷爆各大媒体。
福州某高三男生因为爱吃泡面,居然得到了美国名校罗彻斯特大学招生官的青睐,给他递来了橄榄枝,录取通知书上明明白白:“在得知你对拉面的狂热以后,辅导员推荐了你,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虽然罗彻斯特大学不像常青藤那样耀眼,但也是美国的一流名校了,这样的录取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直呼看不懂。那么,看似扑朔迷离、无迹可寻的美国名校录取,真的没有规律、没有逻辑吗?用脚后跟想一下也知道不可能啊!如哈佛、耶鲁这样名声显赫的顶尖名校,屹立数百年,培养了各行各业浩如烟海的人才,在选拔新生时自然有他们独特的眼光。外人看起来觉得无章可循,只是没有弄明白录取背后的“潜规则”。那究竟有哪些“潜规则”?家长应该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之路,学生又该如何准备申请材料和文书,才能获得名校的录取呢?
且听郭老师慢慢道来。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揭秘名校录取“潜规则”美国有2600多所本科院校(中国有1245所),我们平常所说的“常青藤”只是其中顶尖的8所,即使算上前30,也只不过占大学总数的1%左右。这些金字塔尖的高等学府,在选择新生时自然要优中选优。那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名校眼中优胜者呢?概括起来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名校录取标准的第一条:
1能够改变世界的明日精英
乍一看,好像并没有什么新鲜的,是不是?不就是要聪明人嘛。我的智商超群,学习成绩优异,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凭什么不录我?因为你忽略了“改变世界”这四个字。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历史上的伟人被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回答:多么铿锵有力的回答!这才是能够改变世界的精英,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抱负,才是顶尖名校眼中的天之骄子。
如果你的目标是美国前100或者前50的学校(讲真,这也是排名前2%的好大学了,国内能考上类似排名的985也不容易),那么你只要够聪明、学习够好就行了。
但是对于前30甚至藤校来说,具有能够改变世界的潜力,才是他们真正看重的——如果你的理想只是找一个薪水丰厚的工作,或者说只是个人的事业成功,那显然在格局上还没有达到顶尖名校的要求。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大学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造福社会,只有当自己的毕业生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才算是实现了学校的价值。诚然,最终能够改变世界、成为伟人的实在凤毛麟角,但是顶尖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仍然会把这种潜力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例如,哈佛大学虽然很少在毕业生薪酬榜上登顶(名列前茅是有的),但是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总统方面却是遥遥领先史上
关于如何表现自己未来能够“改变世界”,这个郭老师后面再提。现在抛出第二个问题:“改变世界”就够了吗?聪明的读者都知道,这种问题能够抛出来,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毕竟我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考场老手了 ,这点解题技巧还不是驾轻就熟,哈哈。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名校录取标准的第二条:
2能给学校带来“名利”的贡献者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无利不起早。大学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法人”,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是“追名逐利”的。
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
因为平时说到这个词,往往都是贬义,而我用在这里是褒义。顶尖大学所追求的“名利”,不是中饱私囊的私名、私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造福社会的使命,所追求的光明伟岸的“名利”。
名
首先谈一谈“名”。前面提到的“改变世界”,很显然就是一种“名”:校友名单里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总统(好像现任的特没谱的母校并不以他为荣)、科技公司创始人,向来是让学校所津津乐道的;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这样的校友,也必然会吸引更多同类的精英前来就读,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正向循环,从而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扎克伯格从哈佛大学辍学创办Facebook
2017年5月获哈佛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当然,既然有“美名”,当然也就有“恶名”。
出众的才华、远大的抱负如果放错了地方,恐怕比一个庸人造成的危害更大。前面提到美国的现任总统特没谱,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更极端一点的,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恐怕没有哪个学校希望跟他扯上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名校在选人时,会特别强调品格和思想成熟。
利
接下来再谈一谈“利”。这是国人最喜欢琢磨、却又最不愿意拿到台面上来说的事情,但是美国名校所考虑的“利”并非很多人想象中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
一旦说到“潜规则”、说到“利”,我敢打包票,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开后门”,都会想到前一阵子引起轩然大波的“4000万买进斯坦福”事件,中介通过买通大学帆船队教练伪造特长生身份,为录取提供便利。在这里,郭老师要说:那是非法的,也绝不是正规的操作方式,而是对“利”字极大的误解。
同时,郭老师也严肃地声明:
坚决反对一切跟贿赂和造假有关的行为!事实上,在上一篇文章《到手的哈佛录取被撤销,只因说错一句话!留学中绝不能碰的“高压线”》(点击链接查看)中郭老师就强调过,歧视和造假是留学中的“高压线”,风险极大,绝不能做;而事实上“4000万事件”曝光后,该学生已经被学校开除,而中介和教练也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抓了起来。
1入学前的家庭捐赠
郭老师曾受邀参加过哥伦比亚大学校董组织的募捐慈善晚宴,跟校长、校董和捐赠者都有过深入的交流,具体的细节以后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阐述,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一下几个要点:首先,捐赠毫无疑问对录取是有帮助的,这不是传闻,而是事实。
但是!!!
捐赠不是交易,不是拿一笔钱去“购买”一个学位,顶尖大学不会出卖自己的学位;
其次,捐赠的过程是阳光透明的,捐赠的款项是用于改善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会有一分钱落入到私人的腰包;
最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有效的捐赠都是提前几年就开始计划和实施的。
有人会说:通过捐款就可以获得优先录取,那么对于家境普通的优秀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这事儿呢,你我说了都不算,还得看看“家境普通的优秀学生”怎么说。曾经有记者采访过哈佛大学在读的学生,问他们:“对于那些通过捐赠获得优先录取的同学,你们怎么看?会觉得不公平吗?”
学生们回答:我并没有觉得不公平,甚至也不是很在意;但是我知道,我们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楼都是用捐赠的钱盖的,他们给我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从心里感谢他们。
确实,哈佛、耶鲁、斯坦福、MIT等顶尖大学几乎都是私立的,主要的经费来源就是捐赠,其中包括校友捐赠,也包括潜在学生的家长捐赠。
这些经费,一部分用来改善图书馆、实验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一部分用来修建更多的校舍、招聘更多的教授,以便扩大招生规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还有一部分用作奖学金(更准确地说是助学金,Financial Aid),帮助家境普通的学生顺利入读。
据统计,哈佛、耶鲁等顶尖大学每年的新生中,有超过半数都能获得助学金,这些顶尖大学的助学金政策被称为“Need-Blind”,具体规则为: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完全不考虑经济情况,录取之后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财力证明和支出情况来评估经济承受能力,几乎是缺多少就给多少助学金,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入读(目前对中国学生采用“Need-Blind”政策的大学一共五所: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全都是美国最顶尖的大学;郭老师的母校达特茅斯学院原先是第六所,但是前两年改变了政策,只针对美国学生了)。
2未来功成名就后的校友捐赠
除了由申请者的家庭直接带来的“利”,更重要的其实是学生学成毕业、事业成功后回馈母校的“利”,校友捐款才是顶尖大学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学校有两方面需要考虑:其一,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我也想给我的母校捐一个亿,可是我暂时还没有这样的资本啊!当然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应该可以有能力为母校做贡献。其二,学生为母校出钱出力的意愿。就算学生毕业后飞黄腾达了,也有可能做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啊!这就涉及到学生的性格、背景、在校期间的经历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录取的过程中招生官会仔细评估,后面我也会专门撰文来阐述如何在申请材料中抓住招生官的心。
3“教学相长”的利
说到“利”,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是总被忽略的关键点,那就是经济利益以外的“利”。
顶尖大学普遍比较重视“教学相长”,希望录取的学生能够对老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同时也能跟周围的同学互帮互助、互相学习。
具体来说,一方面就需要学生乐于交流、善于独立思考和提问,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经常提到的“Diversity”即多样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成长经历,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