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在美国繁荣了近百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这样的高就业率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留学生。虽然每年有大量中国财经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赴美学习金融,但是真正在美就业的不占大多说。主要原因有三:
(1)英语水平一般很难达到公司的要求:很多时候公司看到你是中国人的时候,已经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对你的语言要求,然而我们有些同学考完托福到了美国,就停止英语学习,做小组作业都和中国同学组队,失去了英语交流的机会,导致去了美国英语没有明显进步(这里的有些同学包括我自己);
(2)没有就业竞争优势:在你英语不如另一个美国人的时候,公司凭什么多花数千美元的成本雇佣你,而不是一个本地人。有同学会说:“我聪明,我数学好,我一教就会”。根据经金融学的信号理论,就算你说的都是对的,你凭什么让一个公司短时间内相信你?金融研究的答案就是:“释放一个有成本的信号”;我们稍后将详述有成本信号的含义;
(3)中国国内金融发展迅速,而且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北上广很多金融岗位的收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美国平均水平,吸引了大量有实力的金融毕业生回国效力;
(1)英语水平提高与金融留学申请:
美国有几个综合排名非常好的大学的金融硕士班(不直接点名),中国留学生数量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如果你去了这种高排名金融项目,你提高英语的主要途径就是和教授交流了。但是教授都很忙,除了officehour讨论作业问题,没有时间跟学生谈人生谈理想。最终结果就是,你的英语水平提高非常有限。很多聪明的学生,会去选择那些传统金融项目,当一个班里的美国人达到50%左右的程度,只要你愿意沟通,美国学生是非常希望和中国学生合作的。这样你在学习过程钟英语提高的过程也将会非常迅速。今后说英语的自信心将会增长的很快。这种项目有很多:比如一些排名较高,但是学费较低的优秀州立大学,以及几个州有代表性的大学校。
(2)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和信号释放:
信号传递具备两个要素:
(a)释放信号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可以将信号的价值体现出来;
(b)接收者可以理解信号的成本,并认为该信号是有价值的信号;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如果有个同学是MIT的金融硕士毕业,他就具备了很强的信号,因为能从MIT毕业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另一个同学通过了CFA二级,他也同样具备了很强的信号,因为CFA二级每年通过率不到50%,有这个段位的金融求职者是市场的少数,通过考试的人意味着拥有过人的金融知识,分析能力和数学水平;还有知名校友推荐信,如果你有幸通过不同渠道认识一些非常杰出的校友,业界巨鳄,他们的推荐信也会非常有分量,如果你可以让巨鳄为你打一个求职电话那找工作基本稳了。
所以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学校的学术声望也很重要,这个需要很专业的评估,比如休斯顿大学,犹他大学,堪萨斯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金融教育品质就非常高,教授水平也是全美顶尖。同时要看学校是否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是否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证书考试(有的大学教授与就业市场脱节,看轻专业证书,有时候会误导学生),做得比较好的有波士顿大学,雪城大学和佐治亚大学等(但是这一点你只要自己自身够努力,在哪个大学都可以做到,区别是有的大学会逼迫你求上进)。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这些金融项目是否有比较好的口碑(这里是说在美国就业市场的口碑,不是在中国留学中介那里的口碑),个人觉得俄亥俄州立算是美国口碑最好的大学(接受反对意见)。有的时候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会适当结合近几年的NCAA橄榄球排名,有时候这一点对于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找校友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3)回国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回国就业尤其是金融行业,是大多数留学生的理想选择。现在不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业,都活跃着大量的留学生,尤其是90年代归国的那部分非常有远见的留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然而,随着金融毕业生的逐渐增加,想达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海归的高度已经越来越难。好在由于中国长期气势如虹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金融业的就业岗位保持增长。因此回国寻找一份喜爱的金融工作依然是一件不难的事情。从留学申请的角度看,之前说的很多好学校,这里就不能看成好学校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金融公司的HR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他们的评估能力仅限于拿着一张USNEWS大学排名,然后寻找你毕业学校的排行。所以对于有清晰回国工作计划的同学,我们也有非常完善的申请计划,根据USNEWS等美国大学排名,寻找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学校。
(4)说一点关于金融MSF,BA和金融工程专业选择的问题;
对于坚定毕业回国的同学,我们会建议你选择一些名校的MSF项目,而对于趋向留美工作的同学。我们会选择一些BA项目以及一些偏数理的MSF项目,以便为同学争取超过3年的实习期。对于希望学习数理金融或者金融的同学,我们也有很多合适的项目适合考了GRE或者GMAT的同学申请。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