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觉得留学生这种生活在两个甚至多个社会之间的离散化的状态非常有意思,所以我的毕业论文也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在这里我想要分享的是在伦敦这一年究竟给我带来了些什么,对于未来,我想我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迷茫,在面对无数选择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身处何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种生活。
其实有时候迷茫是一种富贵病,当你有了很多选择你才会迷茫,如果只有一条路你就只管一条道走到黑就行了。
贺学姐
Master
LSE 人类学与发展
Bachelor
中山大学
DIY完成研究生申请,方向为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
收到伦敦政经、伦敦大学(UCL),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悉尼大学、爱丁堡大学、约克大学等offer。
专注以社会科学、管理学为导向的留学申请。
曾在英国拿到工作offer, 但个人选择回国,目前在国内一家法国快消公司全职工作,有各国的留学经历和找工作的经历。
在正式介绍伦敦生活之前,我先想讲一下我是如何来伦敦的。
在这里必须要提到帮我省了大事的我的妈妈,她一直相信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所以在我想要自己DIY申校的时候她帮我签了一家中介。在整个选校、写文书和申请的过程中都让我有了很多自由时间,其中我觉得非常有帮助的是在学文书的时候,专业的老师会知道每个学校希望从你的简历和个人陈述中得到的信息,从而更加系统地帮你分析文书的写作结构和逻辑,这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都是通过高考进入的大学校园,所以在写文书这方面和外国学生比起来是非常欠缺的,并不只是英语,主要是语言习惯和思维是有一定的不同,所以我认为在文书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有人指导提点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的就是雅思和Gmat备考,因为我高二就考了一次雅思所以在申请硕士的时候没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身边同时在准备的朋友们其实都非常suffer,因为比较复杂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分数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一定要多刷题!!!
纯属巧合。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其实我的情感倾向非常明显。因为我是一个对于学习环境要求非常高的,再加上本科的学校和交换的学校都是鸟语花香公园遍地的地方,我喜欢上学和学习并不仅仅是因为喜欢阅读,更加沉迷于的是校园环境,所以对于LSE,KCL这种在伦敦市中心且没有“campus”这么一大块占地面积很大的学校其实我一开始是完全不想申请的。
但是因为看中她享誉世界的人类学系和庞大的校友阵容,比如费孝通、马林诺斯基、Maurice Bloch等等,我还是申了这个学校。然后因为缘分,最后还决定了去。
LSE是一个学习超级紧张的地方,当然了我觉得全英国的本科和硕士都这样,但是真的只有进了LSE才能知道原来survive是一件这么难的事情。
身边的学霸太多,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个社会人类学的意大利小哥,在我们的讨论课上他对于每个人类学家的理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我们可能理解都不透彻的理论他还能够有理有据的对他进行批判。
这样的大神还有很多,有之前在联合国工作过现在想来进修的,也有之前在其他领域已经做的非常优秀的人现在想要对于人类有更多理解的。
因为我是一个不喜欢临阵磨枪的人,所以我的课程安排都比较平均,两个学期都保持了每周三节课的课程强度,LSE的阅读强度我想只要稍稍了解过的就回有所耳闻,社会科学和人文类学科的阅读量,每周一门课大概是200页左右的必读和数不清的选读,而且如果不读上课就基本是懵的状态。
每天我和我身边的同学们都浸润在知识的海洋里,觉得自己可能这辈子都不想再看英文文献了。但学习并不是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因为总会有一个适应期,当你习惯了快速英文阅读和授课方式之后,你就慢慢的得心应手而不是每天炸毛了。
另外就是一个中国学生普遍都需要比较长时间去习惯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
除了讲座之外,还有Seminar,基本每一门课都会每周配套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主要是老师/助教帮助学生们理解在课上布置好的reading,也是对于讲座内容的一些延展。之所以说对于中国学生难,除了最大的语言问题让大家难以提问之外,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国学生普遍是不会提问的,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养成了我们只习惯于输入知识,而很难输出的学习方式。
在刚开始接受这种授课方式的时候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都非常苦恼,因为这个seminar的课程和讲座的区别就是它是小班授课的方式,老师也因此认识你们每一个人,所以如果你一直不说话,老师一定会cue你,但是通常来说,我们的reading是读不完的,所以这时候如果刚好在点你名的时候你无法回答,你就只能很尴尬地说你没有读这篇文章…
在刚开始的三个月我和我身边的同学一样都觉得这个无解,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慌,不要每次都提心吊胆地上讨论课,因为慢慢你就会发现,仔细听下来,很多外国学生也并没有像你期望中的学术讨论一样在进行这个seminar,他们也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一些比较实际而并不是完全理论的问题。
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慢慢尝试主动开口,即便你的问题在你看来不那么值得讨论也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我记得费孝通在讲述他在LSE的经历的时候也提到过seminar上心惊胆颤,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带家乡味的英语,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固步自封,脸皮厚一点你会收获非常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发言,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在思考之后和别人进行有质量的讨论。
在生活的方面,这一年我变成了一个23岁的女孩,虽然在朋友家人面前还是总说自己是个宝宝,但是其实我觉得这一年的生活真正让我成长了许多。
如果要我说这一年对我最大的影响,大概就是让我学会了如何认真的一个人生活和享受孤独。我觉得这才是这一年除了数不清的书本之外我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
其实自我审视之后我认为我还是一个比较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喜欢和朋友一起花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一年和之前我在国外的时候都不一样的是,更多的时间我是和自己待在一起的。
原来去美国交换的时候我是和朋友一起合租的房子,但在英国我选择了学校宿舍。因为身边的同学之前都不认识,而且大家的背景都差别很大,大多都是年纪比我大的,大家也不喜欢把很多时间花在和朋友在一起出去玩上,所以自然而然我有了很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除了厨艺变得更加精湛之外,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我的reading和我的日记本。我觉得人不能因为身边没有人分享你的快乐你就不快乐了,也不能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就不吃饭,生活还在继续,你最好的陪伴从始至终只有你自己,就像你的快乐和挣扎永远只有你自己知道,即便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都不能够百分之百的体会你的痛苦和开心。
我记得无数个因为没有人说话,看不懂reading,长时间下雨而望着窗外发呆或者号啕大哭的夜晚。因为时差的关系,原来亲近的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连视频一次都变的不易;因为不希望家人担心,我相信每一个在外留学的孩子都是尽量报喜不报忧的,所以运动和做饭变成了我缓解压力的最好的渠道,也让我知道了原来一个人的生活更需要认真。
一个全新的中、英、德三国的合作研究显示有16%的中国留学生表现出“重度痛苦severe distress”的情绪迹象——表明他们大多数时间或者一直都在正在经历着抑郁的症状,超过20%的同学在大多数的时间内都感受到焦虑。
我认为跟自己相处是一个比跟他人相处更难的事情。所以这一年下来,对自己的认识也更近了一步,能够更清醒的和自己的缺点相处我觉得才是长大。
很多人都把出国留学看成是高考的PLAN B,甚至很多外国学者对于中国留学生的研究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除了学习之外,还有生活技能和适应能力的锻炼,另外就是强大的心理素质。
我相信很多正在申请的你们也一样,出国并不只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为了在自己的经历中添上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一笔,去另一个地方生活这么久,在家乡之外的另一个地方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回忆,熟记每一条地铁线路,熟知当地的食物、文化习惯,想想就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在你结束的时候,会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种成就感是其他的事情都无法给予你的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经历。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