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一到暑假,孩子就变成了碎钞机。怎么说呢,经常有那么一些时刻,你模模糊糊会觉得这个钱碎得也是很值得的。
刚好在美元破七之前,送娃去了哈佛读夏校。时髦的说法叫“产生链接”,你给孩子花点钱,就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产生了某种链接。从而产生了价值感。
娃暑假报读哈佛夏校的申请很早就通过了。但姥姥问暑假怎么安排时,我就只说了去美国参加夏令营,没敢说得太具体。因为姥姥是知道哈佛的,但不知道什么叫夏校。我如果说暑假去哈佛上课,她会以为自己的外孙子已经考取哈佛,肯定开心地到处和人说:“我外孙子考上了世界最好的大学啦!”那就笑话了。毕竟夏校的含金量比起真正的入学差得太远了。
如果遇到其他妈妈问,娃暑假怎么安排?我就说去美国,尽量少说点。但大家都懂的,通常都会接着问,哪个城市,哪个学校,什么课程,多少钱,有没有学分?我就不得不说哈佛了。大家都说,不错啊。慢慢地,我竟然也不那么清醒了,恍惚觉得自己家的娃水平挺高,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了。
送娃上飞机的时候,娃他爸深情地说,爷爷如果活着,知道你去哈佛读书,一定会很开心的。我也跟着用力点点头,心里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不管时间长短,以什么身份去读的,毕竟是“读过”。
为了看望孩子,也为了延续“钱花得值”的那种感觉,我和另外两个娃也在美国读夏校的妈妈,攒了一个美国东部自驾游。飞到罗德岛,取车。第一站布朗大学,然后一路参观耶鲁、哈佛和普林斯顿,顺便在这些大学所在的城市玩一玩。我开玩笑说,如果是国内旅行团安排的线路,肯定会给这个线路起个名字叫“赢在起跑线,沉浸式体验常春藤名校之旅”。
“名校”这个点是很重要的。据说花钱有一个心理账户,我们这个行程因为安排大学多,而且都带着自己的娃,所以费用是从“教育”这个心理账户出的。
教育账户花钱,妈妈们才不会心疼。一路上兴致很高。我们带着孩子把这些大学走了一遍,也算是尽到了职责。
只是,到底是谁的起跑线?
大学访校,一般都会有志愿者带领,通常都是本校学生。记得有一个志愿者是一个小伙子,他说他来自佛罗里达,学习生物——我英语不好,听得可能不是特别准确。单单看他跳到台阶上讲解,一跳老高,很阳光的样子,就一直在心里感叹,名校的学生真好啊。
我们在各个校园中四处乱走,如饥似渴,不知道在找啥。偶尔看到华人模样的学生,穿着朴素,戴着眼镜,夹着书本匆匆走过。我们就猜测,你看看人家这孩子,也是中国学生,肯定是放假不回家,还在这里学习,多知道给爸妈省钱啊。
在车上,我朋友对她娃说:“你看当年姥姥也没带我来过,妈妈考大学的时候也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好的大学啊。知道也没用,家里也没钱啊。”我和另外一个妈妈赶紧跟上说:“是啊是啊,咱们那个时候上个大学已经很不容易,现在的娃太幸福了。”就这样有捧哏、有逗哏,不知道的还以为相声大会呢。什么叫苦口,婆心。
本来我们是三对母子自驾的行程,开始是母子一对一坐着,方便和孩子沟通,慢慢地孩子们都缩到七座车的尾部,和行李挤在一起,嘀嘀咕咕小声聊天。我们三个妈妈坐在前面,不管不顾,继续畅想如果重新考大学,我们报藤校的哪一个……好像能考上似的。
每一站都有点状况。布朗大学是第一站,它又是所在城市PROVIDENCE最大的“景点”,所以我们花时间最多。
参加了两个孩子在布朗大学的暑期课程的结业式,我们还一起到不同系的教学楼里面转了一圈。看了学生食堂。娃娃们用他们在学校的餐卡给大家买了汽水。扎扎实实过了一天校园生活,一页书没看,也累得半死不活。
等第二天到了下一站哈佛,我们已经打不起精神了。因为在哈佛会停留两天,于是决定当天不暴走校园了,吃个雪糕休息一下。一边吃一边远远看见一群群的参观者在摸一尊雕像的脚。知道肯定是一个重要“景点”,但已经没有力气走过去摸了。
接下来有一天的行程是耶鲁和普林斯顿两个学校,要很早就起床,才来得及跟上两个学校的完整的访校行程。我们问孩子们,是想好好吃个美式早餐,还是赶去学校,保证有足够的参观时间。孩子们都说选好好吃早餐。其实我也想选好好吃早餐。但我可不敢做这个决定,万一娃没考上耶鲁不是因为成绩不够好,而是因为我吃早餐耽误了访校,我对不起列祖列宗啊。他自己选,我就没压力了。
耶鲁实际上只够时间在地图上打卡了,接下来飞车赶去普林斯顿,终于把孩子们塞进了预约的访校队伍。我没参加集体访校,而是在校园中找了一个长椅,处理积累了几天的工作邮件。除了访校的学生和家长,校园中人不多,到处都很安静,黑色和红色的金属长椅散落在建筑物之间的草地上,都带小桌子,很方便。校园中的网络也飞快。带娃旅行还是太累心了。这两个小时从行程中抽离出来的工作,让我非常愉快。
我都恨自己,不是什么事业有成的大人物,需要处理的邮件不够多,几下就搞完了。我还想到,如果我有非常重要的邮件,我就可以在末尾写上“丹萍发自普林斯顿”,好高级的样子。我被自己这个想法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美东不同的城市,我们都有一些中学或者大学的同学,是美国名校的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在当地工作的。趁着同学聚会,我也把这些同学介绍给孩子们认识,作为访校的一部分。
比如有一个同学是哈佛医学院毕业的,她刚刚结束了一个新药开发的工作。这个新药会帮助一些患者延长生命。虽然同学很谦虚,但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成就。我把关于这个药的新闻发给娃。而且我还内心戏了一下。见了好几个同学,都是很有成就的,如果娃问,为什么你同学这么厉害,而你没有那么厉害呢?我有两个答案看心情随机抽选:一个答案是:因为妈妈不好好学习,所以不厉害,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这样。一个答案是:妈妈也很厉害,大家在不同领域厉害。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会这么厉害。完美。
不过娃看到了我发的新闻,没有按我的思路走。他问这个新药什么时候上市,能不能给我国内的一个生病的朋友也是他认识的阿姨用。这样,我准备好的“厉害不厉害”的答案,就浪费了。
一周的行程很快结束了。每所大学景色都特别美。
但我一路上都在想,为什么在参观大学的时候,总有若有若无的失落感呢。是因为自己青春逝去,远离了大学生活吗?还是因为我把名校和成功联系在了一起,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我知道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接纳自己,可对于自己这么平凡,我还是偶尔——无比懊恼。
于是我总想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就是,我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你还有机会,不该错过啊。而他似乎完全没有接收到。但我没有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能感觉他已悟到了:所谓“赢在起跑线”,并不在于时间早晚,而在于你在哪里起跑。如果你的起跑线前面就是个大坑,那么你越早起跑,就越快入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