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国际化学校的招生季,这也是家长们最迷茫的择校季:我家适不适合走国际化路线?如果想从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最合适?国际化学校如何选?
国际教育提供的,是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呢?之前采访过很多体制内转轨体制外的学生,他们对国际教育比较认可的主要是这三点:
1、扬长避短的成长环境。一直觉得所谓的“取长补短”一说是悖论,我们怎么可能把自己所有的缺点都补齐,让自己变得完美?教育宣扬“取长补短”,不是适合一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相对而言,国际学校有非常多的选择,你可以精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2、鼓励个人想法的教育理念。国际教育在“鼓励个人想法”方面做的很好,没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你的想法。我们学习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不会鼓励我们去想“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是标准答案?为什么这道语文题不能用离去,只能用离开?框定标准答案,限制想法,是很扯的。
3、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国际学校给予的教育,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比如IB课程中就有很多需要你去动手查资料、文献、做实验、课题的作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题目,让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的是思维而不是笔速。
体制内路线:
小学➔初中➔中考/自招/名额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国内大学
体制内教育,被称为“应试教育”,就是大多数人口中的“要参加高考的那种”。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刷题”等方式,高强度、反复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知识技能。也得益于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基础教育知识非常扎实。学生在学业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就意味着花费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可能会减少,甚至被暂时搁置。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生在经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之后,以中考和高考为导向,取得高分为目的,唯有通过这样的考试训练才能与其他学生竞争数量较少的优质教学资源,从而跻身985、211名校之列。
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体制内教育,无论是公办初中还是民办初中,升学路径主要是中考、高考。当前体制内教育的问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升学竞争激烈,导致升学压力大。先前升学压力主要在高考,现在小学升初中、初升高都有一定的压力。
体制外路线:
国际/国外小学➔国际/国外初中➔国际/国外高中➔国外大学
体制外教育,被称为“素质教育”,成绩是利用等级划分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区间即可,不存在“1分差千人”的情况。素质教育虽然不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很高的成绩,但要求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要能兼顾学业和爱好。看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志在打造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以大学录取标准为导向,学生通过科学全面的自我提升方式,进入理想的学校。因为理想学校可以是世界范围内的,可选择性也更丰富一些。但若因此下定义说,走体制外路线就比体制内轻松,那是绝对错误的。
不管什么路线,想进入理想院校都绝非易事。体制外升学压力较小,大多不用参加中高考,有学校直升或直接出国。相比而言课业压力较小,但并不是说学习完全轻松、快乐。想要学好,到哪里都一样。实践活动较多,教学形式更多样,教育理念上区别于体制内学校。
最佳转轨时间应该是在孩子小升初或初升高的时候。虽然每个家庭情况不同要依自己而定,但这两个时间节点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
年纪越小就越容易适应国际化教育,英文的用法和口音也会更地道,当然也要考虑孩子小时候基本的三观塑形与中国文化认同感,因此这个时间点要拿捏得当,在给各家庭充分的时间考虑后以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小升初或初升高转轨是最合适的。
家长们在择校前不妨先想想孩子有出国意向吗?你为孩子选择的这所学校,是会增长孩子身上的灵性,还是让他不自觉的压抑天性?孩子的独立能力强不强?语言过关了吗?有没有特长?想清楚这些在做打算也不迟。
择校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理念:
校长的教育理念>家长群的育儿观念>教学带头人及师资>课程分类和质量>教学环境
什么样的将军,带出什么样的兵。因此校长的教育理念,会完全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节奏、课程选择等各项上面。至于家长群的育儿观念,则是不同教育理念下产生的不同氛围。找到与你定位相匹配的家长群,就等于找到了合适的学校。
如何才能了解到这些学校老师的理念呢?很多学校一般都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家长可以做实地考察。但一所所学校跑非常累,而且现在开放校园开放日的很少,这个时候想了解沪上优质国际学校的信息,就可以来参加一场集合上海40+所优质国际学校在同一天举行“开放日”的国际教育展。
与校方面对面,通过与招生官的交流,招生官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建立自己对这所学校的认知,对校方进行评估,看材料审查、笔试、学生面试、家长面谈等是否专业且全面。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