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福建地区国际学校数量位居全国第10。福建省国际化学校主要分布于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城市。其中福州地区11所,厦门10所,其余分布在泉州与漳州两所城市,为数不多。单就数量而言,福州和厦门两所城市国际学校发展旗鼓相当,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分布于福州和厦门。
从学校建校时间来看,福建地区国际化办学起步很早,其中厦门岷厦国际学校(外籍)开办于1993年,有26年办学历史,福州阳光国际学校、厦门国际学校(外籍)均创办于1997年,也有20余年办学历史。可以看出,闽南地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历史非常之早。
就建校模式来说,福建国际学校中有当地实业集团转型发展,拓展产业链投资教育事业,引进外方教育品牌进行合作办学;当地学校与外方品牌合作办学;以及国内教育品牌进驻。
福建地区已有民办学校K12一贯制较少,仅有4所,而民办或公立国际部/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可见,当地市场仍然以出国留学为基本需求,不够具备整套的系列化国际教育体系,条件也不够成熟。福建虽然比之内陆地区开放性很高,但与国际教育发展迅猛的地区相比,农耕文化的相对传统性和固守性又在某种意义下限制了其国际教育发展的脚步。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目前共有18所国际学校。其中,近八成(14所)国际学校集中于西安一地,全省教育资源的集中倾斜、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先天优势可见一斑。
从学校建校时间来看,西安国际学校办学较早,且起步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西安国际学校(外籍)于1996年创办,至今已有23年办学历史。在2006年至2011年间,西安公立学校国际部争相崛起,并依靠名校及口碑抢占市场生源,收获家长认可。
目前西安国际学校的发展总体呈现公强民弱态势,这也意味着当地国际学校发展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据媒体报导,2017年3月份以后,西安市教育局局长长期空缺,期间积累的历史问题导致学生“入学难”,对当地国际学校的发展也有这诸多影响。
2018年西安民办初中实行免试入学,按计划数招生,依法保证民办学校招生权,通过电脑随机派位(俗称“摇号”)与面谈结合的方式进行,摇号对于设立小学、初中学段的国际学校有着一定影响。
从西安的家长群体来看,家庭经济收入提高没有完全提升家长对孩子教育品质的追求。此外,基于西安国际教育的整体发展现况仍旧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部分有需求的家长为求稳妥依旧对国际学校持观望态度。
目前,西安的家长和部分学校依旧重视学生出口,家长或学生的“名校情结”突出,很多公立学校国际部依靠本部的名气就已不愁生源。相较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日趋饱和态势,西安作为挺近新一线的“一线”新成员,或受地域、市场、经济政策、观念等条件限制,目前其国际学校市场发展有明显的滞后性,有待进一步开发。
但随着西安的经济文化建设,德宏、康桥的进入将为先国际教育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加之政策呼吁,西安国际教育市场的潜力必然会不断迸发,走进高速发展期。
近年来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三角地带,国际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江浙地区,已逐步占领中国国际学校市场新高地。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上海地区获得国际认证的国际化学校近110所,占据大陆地区第二;江苏省近90所,紧跟上海;浙江省超过60所,直追北京,位居第四。上海及江浙三个地区总量占全大陆地区31.6%,近1/3天下。2018年新增校中,上海与江苏并列前茅,都是10所,浙江7所。
在全大陆地区新增的70所国际化学校中,上海及江浙地区增量共27所,占比近38.6%。究其原因,一是离不开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了高层次和品质化的教育追求,与之相应的是居民观念也在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和繁荣度。
上海作为对外和国际教育起步较早的一线都市及金融中心城市,政策较为宽泛和灵活,国际学校数量稳步增长。对比同为教育行业较发达的北京地区,国际学校发展较为充分,但增长空间较小。而上海依然能保持较高增量,其基于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地带经济繁荣,居民追求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愿望更为强烈。
其次,由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及生源吸引力十分强盛。此外,上海为外籍人士提供的国际化职业前景广阔,收入居高,即使外籍人员在华数量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依旧能成为国际教育人才聚集地。这些因素综合发力,很大程度上为国际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国际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地带国际学校发展依然热度不减。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小编了解到,2019年到2021年三年期间,广东省共有新建校21所。其中英式品牌达10所,费得斯公学、英国埃莉诺霍利斯学校(英国LEH学校)、英国坎特伯雷国王学校、英国米德尔顿公学和圣比斯公学5所拥有悠久历史的英国公学将首次入驻中国。而早已在中国扎根办学的3所同样历史悠久的优质英国公学威雅公学、哈罗公学、莱爵公学,也将再布局于广东。除此之外,有3所美式品牌学校或中美合作学校,包括荟同学校、爱文世界学校和美国法拉古特学校东莞校区。
总的来看,广东省国际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但仍处活力十足的发展状态。国际化学校迅猛发展的同时稳扎稳打地锻造国际教育的口碑和成果,可以看出广东省民办教育也正走向精英和顶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入驻,广东将在大湾区及全国范围内起到国际教育标杆作用。
相比长三角地区的庞大数量,放眼整个中国国际学校市场,以川渝地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开始异军突起,增量尤为显著,一跃成黑马。新学说统计,2018年内新增70所国际化学校学校中,四川有10所,与上海、江苏比肩,重庆2所。在总认证的821所学校中,四川省数量近40所,重庆近20所。
一是因为四川省国际学校发展历史较早,1995年,西南地区第一所国际学校麓山国际光亚学校在四川成都成立。二是由于四川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2016-2017年连续两年GDP增长稳居全国第六,经济基础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其国际学校的发展。与其他国际教育迅猛发展地区共同的特点是川渝地区的政策也同样利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川渝地区国际学校稳健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北京地区已获国际认证学校数量130余所,紧随广东、上海和江苏地区,位居全国第4。天津已获国际认证学校数量近20所,河北已获国际认证学校数量10余所,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19年5月,新学说国际学校四库全书显示,目前北京地区国际学校数量180余所(含国际幼儿园),天津地区国际学校数量22所,河北地区国际学校数量16所。
从学校整体数量来看,北京地区国际学校数量在其办学历史的积淀下,数量庞大,但因为土地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增幅有所降低。从建校时间来看,北京地区国际学校发展历史近半个世纪。无论是最早雏形的使馆学校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1969)、北京德国使馆学校(1978),还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北京顺义国际学校(1980),北京地区都开创了国际教育发展之先河。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保障了其教育服务事业必会不断更迭。但在天津,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局势紧张,大量外企撤资或外迁,致使外籍人士子女教育需求降低,而本地家庭的教育认知层次不齐,也无法给予市场支撑和缓冲,因而在某一段时期,发展状态呈滞步不前,加之政策相对严明,整体表现出市场体系不完善、教育固守的现象。河北地区,市场还在培养期,因着国际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尚缓,若要看到成绩,还要待以时日。
统计显示,目前合肥市运营中的国际化学校共有20所。从建校时间来看,合肥地区的国际教育起步较晚。中国大陆最早的国际化学校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合肥地区最早的国际化学校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诞生于2000年。从2018年开始,合肥地区国际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出来。受外企落地、人才引进以及居民教育观念的影响,近两年,合肥地区国际化学校增速较快。
合肥地区有6所公办国际化学校,13所民办国际化学校,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学校性质来看,民办学校最多,这反映出合肥地区国际化学校市场吸引了诸多社会资本投资办学。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寥寥无几,这也从侧面说明合肥地区外籍家庭数量相较于一线及部分沿海城市有比较大的差距。
随着合肥市政府大力引进人才,高净值家庭群体落户合肥,国际教育市场需求激增,多种模式的国际化学校也应运而生。除公立学校外,也有当地跨行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办学。相较于一线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合肥地区居民对国际教育认知程度较低。
2019年5月7日,合肥市教育局召开了关于规范开展国际教育的专题会议,对规范合肥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国际教育的宣传和招生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科技兴城吸附大批人才落户是合肥新增多所国际化学校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学校的出现,也将推动当地国际教育发展迎来一个“小高峰”。
另一方面,合肥市教育局对于国际教育既不属鼓励支持,也不算打压,目前仍处在观望阶段。当地政府提出要加强对国际化学校的审查和监管,根本上也是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规范国际教育市场良性发展。
总的来看,目前北上广地区国际学校发展稳居前列。川渝、长三角、大湾区及部分新一线城市发展迅猛,成为国际学校扎根热土。山西、安徽在遭遇政策寒流后,当地国际学校发展受限。海南在政策多重红利下,国际学校正在蓄力发展。从全国大环境及行业新政来看,中国国际学校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
深析全国国际学校发展概况(上)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