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写作考试主要是让考生进行“分析性写作”,简单来说就是在读懂“作者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能够分析作者“如何写的”及“为什么这么写”,并用严谨而准确的书面英语表达出来。
今年10月SAT考试将于5日进行(8月24仅有北美考场),在考场上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完美的“分析性论文”呢?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SAT写作方法,只需3步,让你快速成文。
步骤一:阅读——关键词法
拿到文章后,怎样既快又准地读懂文章呢?
通常,第一遍阅读时为了通晓文意,我们不需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逐字逐句慢慢品读。因此同学们应该拿笔边读边划,标记出能展示这个段落主旨的词句。根据论文的共性特点,一般情况下,每段话的首句往往是“主题句”(也有例外),而后段落中的内容通常围绕本段首句进行展开,详细描述。因此,同学们应重点关注。
步骤二:分析——贴标签法
找出之后要写作的素材才是这一步的关键。在进行分析性写作时,我们要记住一个字“精”,而“精”字诀的含义主要分为——精确、精细两方面。
想要分析一篇文章,可写的地方很多,如果做到面面俱到不光浪费时间,而且很难深刻。“精确”指的就是选择令你最印象深刻的几个切入点,而后就这几点深入展开即可。
分析性写作的目的不只是“概括”文章内容(summarizing),而更应该侧重于探讨作者写作的方式和意图及其同文章主旨目的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需要就刚才所提到的“well-chosen points”展开,细致地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论点”以及详细讨论“这对读者有何影响”等 。
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也不要刻意为了写某个元素而写,一切都应当回到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旨,以及你自己分析的重心。
回归到方法本身,所谓的“贴标签法”,指的是同学们可以在文中空白处标注Quotation,Fact, Anecdote, Allusion, Appeal to emotions等常见论证元素,帮助自己识别,整理和归类,但更重要的作用是提醒自己在写作时作为素材用上,并阐释这些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Evidence证据
除了引用一些书籍文献中的内容,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新SAT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论据类型:
事实(Fact / Example):凡是真实存在或发生的事,都可以用“事实”论据指代。
数据(Statistics):有关对数据的收集、分析、解读和呈现,都可以归入到“数据”型论据。
研究成果(Research Result):研究成果多源于权威机构,属于强论据,很有说服力,值得信赖。
专家建议(Experts' Advice):和研究成果一样,专家建议也具有权威性,只不过其主体是个人而不是某个机构。
个人经历(Personal Anecdote):Anecdote 的本意是「趣闻、轶事」,但在 SAT 写作中,只要是涉及作者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归类为这一手法。
(2)Reasoning逻辑
关于逻辑,同学们可以分析作者行文的整个结构,即Claims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分析作者文章中某段的明显反差,例如:always remember和often forget......这样作者一方面是突出强调文章主旨,引起读者共鸣,另一方面也可能起到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Persuasive Elements语言特征
这类论证元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作者可能使用“we”做主语(word choice措辞),且频繁使用(Repetition重复),引起读者的共鸣(appeal to pathos )。其作用就是:让读者感到作者和自己是站在一边的,从同一个角度去思考,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步骤三:写作——套公式法分析性写作不要求同学们立意,即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求的是同学们对所读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也是考察学生是否有客观,深入,缜密的学习习惯。在写作的时候,考试君提倡三个原则——准确,清晰和多样。由于每次写作考试的要求是固定的,阅读文章的类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写作时,同学们发现有许多语句可以成为固定的套路。但是同学们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套路不等同于“模板”,不是制约我们思路的障碍。且语言是很多样而丰富的,任何一个说法都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拟出一个参考架构,把一篇文章分为4-5个段落,我们以5个段落为例:
第一段:文章开头,简介原文作者写原文的动机,阐明原文的Claim和引证的方式和技巧。句子要精简有力,不要含糊其词。
第二至四段:每个段落具体描述和分析原文中的一个论据(原文中的一段);
第五段:结尾段落,对上述的论据和写法加以总结,首尾呼应。
最后,作为写作考试小白,想要拿到基础分,考试君提醒大家,切勿犯以下低级错误!
单词拼写错误;
名词单复数形式错误;
单数可数名词未受限定;
词性错误;
不符合英语表述习惯;
违反主句专一原则;
句子不完整;
主谓不一致;
时态错误;
语气错误;
搭配错误;
.......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