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一篇题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小学生研究文章刷屏?这群小学生还组成团队,定课题,选研究方向,写论文……他们不仅对苏轼的3458首词进行大数据分析,还分析苏轼对旅游品牌的影响等等。研究结果有板有眼,比起一些大学生研究无不及,令人称奇。
事实上清华附小这群六年级的学生研究苏轼的学习方式,体现的恰恰是“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意味着孩子通过自主学习,从中获得的研究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转型的表现,正在全球范围内盛行。
作者:橡树君。
........................................
教育的形态,即将发生剧变
特斯拉曾发过一则招聘信息:“我们在寻找从未存在过的人。”他们招聘的人,类似家庭充电专员,产品体验师等等。这是什么鬼?
乔布斯曾经开着车,一边打电话一边在硅谷附近瞎转,找信号的盲点。当他发现电话掉线,就绕着那里转好几圈。今天,信号调节研究员已经是苹果公司里专人负责的具体职位。
“不存在的人”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从未被命名。比如电脑被发明之前,程序员不存在。这个世界是由不存在的人创造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在新时代来临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拥有未来人才(“不存在的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在以前的时代,我们有99%的时间不用特别考虑未来,因为未来跟100年前不会有太大区别,但是今天完全不同,十年就会有巨大变化。”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教育创新峰会发言时说:“一个时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到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形式即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也许身处教育终端的你感觉不到明显的冲击,但随着这个时代生产方式不可逆转的改变,或早或晚这股时代洪流最终会裹挟每一个人。
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他适应未来世界?成为那个“从来不存在的人”?
放眼未来,归根到底是软实力的比拼
灌输的应试教育是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国家需要高效降低文盲率,提高国民素质时的选择,但这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如果对美国、日本或者北欧的教育改革有所了解,探究性学习是这些国家多年探索得出的答案。
探究性学习,把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融入学习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培养孩子适应未来世界的核心能力,即:思考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今年年初,美国常青藤学校陆续公布了录取结果,今年中国申请常青藤的学生人数达到4万人,最终录取人数只有161人,录取率仅0.4%左右。橡树君跟不少今年录取藤校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国顶尖名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考、研究、沟通等核心能力,而不仅仅是标准化考试的成绩。
拥有思考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日益受到重视。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本次班级共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3份,研究主题各有不同:《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行走的苏轼》、《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等等。
未来学校,探究学习三大亮点
亮点一:未来学校的课程全面采用探究循环的学习方式,深入内化孩子们的独立探究能力。每节课(25分钟)为一个小探究循环,串联起一整个学期的大探究循环。
亮点二:蓝橡树未来学校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比如《英语语言与文学》课程包含四节学习方法课,系统学习国外小学生必学的8种常见思维导图。《科学探究》课程同样也安排了四节学习方法课,系统学习科学研究常用的:观察、测量、分类和交流。
蓝橡树未来学校课程中,会学到这8种常用思维导图,包括气泡图、圆圈图等
亮点三:未来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进行实地考察,让孩子们运用环保材料,动手制作,做各种趣味小实验。课堂将不仅仅在视频前,也在图书馆、在户外、在社区……
科学课上,老师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生活中的水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